謝成巍
【摘 要】民商法與信用體系的融合是社會進步的必然,本文簡單概述了二者相互融合在民商法和市場經濟方面的依據,分析了二者相互融合的現實價值,并且從構建和完善信用體系以及彰顯政府職能等方面為二者的現實融合提供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民商法;個人信用體系;現實融合;市場經濟
在當代社會活動中,信用不再純屬于道德范疇,而是成為個體參與民商活動、融入社會關系網絡的重要資產,所以必須從法律層面構建信用原則,并且強化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將道德、法律和科技相互融合,共同支持民商法活動的有序性和高效性,防范以往經濟交易中的很多缺失。但是由于實現法律與個人信用的融合本身就面臨法律、技術、信用等方面的困境,所以必須強化融合過程中的政府職能,從信用機制和民商法的層面保障信用資產的科學開發與使用。
一、融合依據
(一)民商法的本質要求
企業與個體是民商法的關鍵主體,為了確保民商活動的有序性和規范化,部分國家將信用納入民商法體系中,將原本屬于道德范疇的內容以法律加以規范,這是由民商法的本質要求所決定的。無論是民法對財產與人身安全的保護,還是商法對經濟活動的規范和約束,都需要基于企業與個體自身的信用。在《合同法》中對于信用問題有相關規范,強調了權利與義務中的信用要求,這對于信用體系的構建有很大參考意義,是在商品經濟和民事活動中進行信用規范的依據。
(二)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
在商品交易與資源配置的環節中,信用始終具有核心價值,是支撐經濟運轉的基礎。這是因為個體作為關鍵的經濟要素,如果不能踐行信用原則,社會化的活動將會喪失規范性,市場經濟也將由于社會關系網的崩潰而無法持續。所以,隨著個體參與市場經濟的規模逐漸擴展,構建個人信息機制非常關鍵,甚至成為維持經濟健康運轉的基礎,也是發展健康的社會關系網絡的前提。
二、融合價值
法律與道德并非兩條平行線,而是同一塊硬幣的兩面,法律的建設必須以大眾的基本道德與集體認知為基礎,才能發揮可靠的規范與教化價值,保障個體意識與社會秩序的統一和穩定。針對于當前民商活動中的不良因素,創新個人信用機制將會發揮極大價值,主要體現為下述方面:
(一)避免信息不對稱
很多民商活動中的風險都來源于信息缺失,但是由于民商活動非常復雜和多元,對于各種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不能單純依賴技術和法律來規范,而要訴諸于道德約束的手段,通過個人信用機制的構建,發揮道德、法律和技術的合力,共同調節民商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比如在信用體系的規范下,信用也轉化成個體資本,是個體參與社會活動和經濟交易的重要籌碼,缺少了信用籌碼,將會喪失參與民商活動的資格和機遇,這與個人的財富積累和自我實現息息相關,所以會起到很強的約束性,在資源配置的各個環節中,當事人所獲取的信息在精準性、全面性方面都有所保障[1]。
(二)優化信息資源
將個人信用融入民商法中,就相當于肯定了個人信用的社會價值,使得信用成為各類民商活動中的重要資源,基于社會網中的信用關系,商家可以利用個人的信用資源,構建個人信用的數據庫,這對于民商活動中的風險預測與調控至關重要。比如,在以往的民商活動中,并未重視信用的價值,增加了經濟交易中的不可測性,尤其對金融機構來說,必須借助于異常繁瑣的手續來確定個人信用。但是當信用機制與民商法相結合,就能構建專業的信用數據庫,為金融業務提供指導,保障業務開展的精確性和高效化。
(三)保障市場秩序
目前,市場經濟中的很多問題都源于信用不足,導致資源配置中的信息不對稱,很多經濟信息都無法及時公開,這就誘發了很多經濟違法和詐騙的問題。而且經濟活動的規模和形式不斷擴展,執法辦案的復雜性和難度提升,執法成本也隨之增加,很多經濟交易中的違規和詐騙行為無法得到遏制,市場經濟較為混亂,缺乏秩序和規范[2]。
三、融合策略
雖然將兩者相融合面臨民商法和個人信用方面的困境,但是為了市場的深化改革和健康發展,必須克服立法和技術方面的困境,從下述內容入手,將個人信用機制和民商法相互結合。
(一)強化信用體系,創建融合基礎
這是二者實現融合的基礎,必須基于可靠的信用體系,才能開發出有價值的信用資源,才能彰顯出民商法對于信用原則的根本要求。所以必須要促進征信企業的發展,強化對個體信用資料的采集和匯總,然后分析和評估個體的信用度,生成可靠的信用產品,這些產品將成為金融機構開展業務的參考。同時,也要強化民商法中的信用原則,因為在二者相融合的模式里,必將會生出關于個人信用的產業,這需要民商法的支持和保障。另外,金融機構本身也擁有與個人信用相關的資源,這為構建客戶的信用檔案提供支持,所以金融機構要善用已有資源,并且在金融業務中擴展和整合用戶資源,逐步補充信用檔案。這個過程中必須有技術作為支撐,同時建設科學的信用判定和評估標準。在初期階段的關鍵任務是確保信用資料的品質:一是強化基礎信息的采集與利用,主要是指基本的身份信息;二是關注貸款數據,其中涉及到貸款的額度、期限、途徑以及還款的相關事宜,這能為信用評估提供支持;三是重視個人信用卡,因為當前信用卡的使用率不斷攀升,其中的很多要素都關系到個人的經濟信用;四是逐漸擴展信息范圍,尤其是遵守現實發展,除了要將個人納稅、生活雜費的繳納歸入信用體系,也要考慮個人在各類支付平臺上的消費和還款信息[3]。
(二)健全信用體系,推動深度融合
由于個體的信用資產具有復雜性,如何確保信用評估的可靠性,就必須基于可靠的評價機制和完善的信用資料,也就是整個信用體系必須足夠全面和科學,才能更規范地適應個體的信用資產。在健全信用體系時必須強化下述要點:一是關注個體隱私,這一點需要由法律加以保障,這是因為當個體隱私被損害時,個體的人身與財產安全就會有潛在隱患,所以在民商法的相關條文中,必須以立法方式將如何收集和管理個體隱私的事項加以確定,并且強化有關部門對這些隱私資料的審核,同時構建清晰的懲罰制度,為個體信用的安全提供保障。二是在民商法中,也要規范個人參與經濟交易的行為,規范個人的獲利手段,參照個人的信用資,重視個人信用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優勢,采取法律手段平衡經濟交易中的權利與義務,做好信用資產的保全和風險防范。
(三)彰顯政府職能,保障高效融合
在強化融合的過程中,政府必須體現出引導作用,促使有關部門形成可靠的信用評價機制,在此基礎上也要對市場的經濟活動作出引導,保障整個信用產業的穩定進步。一是強化法律宣傳,讓信用產業的參與者形成良好的法律認知;二是保障法制健全,提升道德和法制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融合,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三是鼓勵各種信用行為,同時嚴懲失信行為,對于整個市場氛圍起到引導作用;四是做好對個人信用產業的監管,保障信用資產利用中的透明度和科學性,同時做好隱私保護[4]。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當前社會在法制與經濟方面的困境,必須同時道德與法律在經濟活動中的保障功能,通過構建信用體系將其與民商法相互融和,保障信用資產的科學收集和利用,通過科學的機制和法律規范對潛在的信用風險做好防范,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支持社會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賈蕊.新時期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研究[J].中國商論,2019(16).
[2]王鵬森.新時期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研究[J].明日風尚,2018(14).
[3]孫嘉來.淺析民商法學中健全個人信用體系的現實[J].智富時代,2018(5).
[4]熱衣拉·亞生努日,希仁古力·買買提衣明.探究民商法與健全個人信用體系的現實融合[J].法制與社會,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