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濟寧市運河實驗小學)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美術課承擔了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任務。良好的美術教學,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此外,還要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中,承擔起傳承文化的重任。我國民間技藝豐富多彩。如剪紙、皮影、泥塑、木偶,等等。這些民間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如何進行傳承和發揚,如何用民間技藝構建我們的美術課堂,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簡單談幾點理解和做法。
小學生是處于發展中的人,他們也是祖國建設的希望和未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等共產主義情感,是每一個老師的責任。作為美術老師,應該充分發揮美術的優勢,通過學生對藝術的理解和熏陶,激發他們對美的追求。我國的民間技藝豐富多彩,光輝燦爛,是大浪淘沙留下的經典。把民間技藝引進小學美術課堂,既能增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還能讓學生感受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在文化的“感化”下,小學生能主動承擔起未來弘揚傳統文化,建設美麗祖國的重任。
我國的民間技藝其技法手法無與倫比,是技藝與思想的完美融合。如剪紙藝術,這是我國典型的傳統民間技藝。在剪紙中,不僅有嫻熟的技法,更有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還體現了百姓對真善美的歌頌,這些都融合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愿望。由此可以看出,民間技藝引進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有效法寶。通過對傳統民間技藝的研究,學生會體會到民間技藝的豐富文化內涵,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摒棄應試教育對學生分數的過分要求,徹底去除“高分低能”的現象。新時代的美術課不能僅僅限于簡單的繪畫,要全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民間技藝融入課堂,是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民間技藝中擁有著大量的手工類作品如剪紙、風箏、年畫和木偶,等等,通過這些內容的教學,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會迅速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我國民間技藝多姿多彩,繼承和發揚的第一步應該是學會對民間技藝的欣賞能力。知之深方愛之切,學生只有對民間技藝有了透徹的了解,才會感受到民間技藝的博大和精神,才會讓傳承和發展成為可能。小學美術融入民間技藝的第一步,應該是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而欣賞能力的提高,又建立在對民間技藝知識的了解上。在具體的教學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先對技藝的知識進行介紹。包括該技藝的歷史、淵源以及文化內涵有關故事等,進行全方位地溝通。學生了解了這些知識后,去探析這些結構和美感來源,從而提升他們的藝術素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以說,每一個地方都有當地的特色,如宋錦、竹編、草編、手工刺繡、藍印花布、蠟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紙、民間玩具等。流傳于當地的民間技藝,更應該成為教師可開發的教學資源。把當地的特色技藝,引入到美術教學中,既讓學生感受到美無處不在,也能增強他們對家鄉的熱愛。
美術的陣地不僅僅是課堂,教師要樹立大課堂的觀念。尤其是民間技藝的學習,更應該突破教室的局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們通過親自體驗去了解到民間技藝的魅力,從而達到傳承和發展的效果。比如,對于“皮影戲”這項技藝,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博物館,訪問剪紙名人,開展剪紙小比賽,等等。讓學生多角度地去認識和理解這些技藝的來源和發展,增強他們的自身體驗,進而讓他們承擔起傳承民間藝術的責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的發展重點。基于此,小學美術教師們應當轉變傳統的美術教學觀念,充分發掘本民族的文化基因,讓自身的美術教學方式變得多元化,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終達到讓小學生承擔起傳承民間藝術文化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