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呼吸訓練是發聲訓練的基礎,決定著發聲的質量。氣流強弱的變化和聲音的響亮度、字音的清晰度、音色的優美圓潤、嗓音的持久性及情緒的飽滿程度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讓兒童在發聲時采用正確的呼吸方式不但能夠提高其發聲能力和發聲質量,同時還能減少一定的體力消耗。
1.“模擬法”氣息訓練
氣息訓練分為呼氣和吸氣,而呼吸又有快慢之分。兒童在氣息訓練中存在力度不均、速度不穩等問題,不能夠很好的控制呼吸節奏。“模擬法”則是指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模擬事物的方式進行氣息訓練。例如,讓學生進行吹紙條、吹蠟燭等呼氣練習,模仿“打哈欠”、吸飲料等吸氣練習,通過這些簡單、易懂的訓練可以讓學生理解并初步掌握發聲時最基本的呼吸技巧。
2.“交叉法”氣息訓練
“交叉法”是指在氣息訓練中不斷的變換呼吸速度和呼吸順序,使學生充分掌握和控制發聲時呼吸的一種訓練方法。訓練中將呼吸分為快吸、慢吸、快呼、慢呼四種,先讓學生充分訓練四種呼吸方式,而后對這四種呼吸方式進行二合一式組合,形成八種呼吸訓練方式,從而強化學生對氣息的控制能力。“交叉法”氣息訓練必須以“模擬法”氣息訓練為基礎,只有在掌握呼吸的基本技巧之后才能進行“交叉法”氣息訓練,否則可能會導致學生呼吸錯亂。
咬字和吐字是發聲訓練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正確的咬字吐字,可以使聲樂演唱表達的情感更加生動、豐富,將作品的藝術魅力展現給聽眾。因為受到生活中說話方式和習慣的影響,很多兒童都存在咬字不準、吐字不清這樣的問題。
訓練時將字分為字頭、字腹和字尾三個部分,字頭是一個字的聲母部分,字腹是韻母部分,字尾則是最后的收音部分。訓練中需要對對學生逐個部分進行糾正、訓練。訓練的總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為:字頭咬準;字腹加長;字尾清晰。
根據不同的練習曲目所要表達的情感,在做到基本要求的基礎之上還需要進行細化的要求和調整。例如,練習舒緩歌曲時,字腹部分還需要做到流暢、舒展,字尾部分緩慢、清晰;練習歡快歌曲時,字尾部分能夠干凈不拖沓,咬字、吐字部分銜接自然。此外,在平時的發聲訓練中,可以適當的加入朗讀訓練,以糾正咬字不準、吐字不清的問題。
音準與節奏是聲樂的靈魂所在,聲樂的表現力都需要依靠音準與節奏的準確把握。兒童階段的聲樂學習,音準與節奏的失準是很多學生都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如歌曲的節奏過快、過慢或過于復雜;練習者對曲目的熟悉程度不高;高音或低音部分的音調過高或過低等。不論是那種原因造成的音準和節奏的失準都會造成“跑調”的現象,但是學生自己卻很難在練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跑調”了,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及時進行糾正。
在音準、節奏的訓練中要重視和加強視唱練耳的學習。在視唱練耳的練習中,學習者節奏、節拍、曲調、記譜以及聽音等方面的強化非常關鍵。從視唱練耳的訓練可以先讓學生學習簡單的音階,待熟練之后可以適當進行一些簡單的聲樂技巧訓練。通過一系列訓練,學生的音準將會較之前準確很多,隨后還需要進行一定的二聲部訓練,從而全面的提高學生的音準與節奏水平。
發聲訓練中,許多教師對演唱姿態訓練較為重視,但是卻存在對姿態訓練的作用認識不到位、不全面的問題。教師們更多地關注的是演唱姿態對舞臺形象的影響,卻忽視了演唱姿態對發聲的影響。其實,正確而優美的演唱姿態不僅能夠展現良好的舞臺形象,還有助于演唱者控制氣息、把握音準、控制節奏等。
兒童姿態訓練中,主要以自然、放松為主,避免聲樂學習中出現聳肩、彎腰、過分挺胸、身體僵硬等情況。但是在姿態訓練中也要防止走向另一個極端,那就是過于放松的狀態。以站姿訓練為例,可以讓學生雙腳與肩同寬,臀部和背部肌肉保持適度緊張,挺胸、收腹;還可以雙腳前后站立,重心落于前腳,身體略微前傾,上身放松,下半身穩定不僵硬。
兒童聲樂教學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調整的過程。教師既需要根據兒童自身的身心特點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又要不斷適應兒童的成長及時對進行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在兒童的聲樂教學中,教師必須對學生在氣息、發音、節奏和姿態等方面進行全方面綜合訓練,從而使學生掌握科學的發聲技巧、形成正確的發聲習慣,為以后的專業生涯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