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七中學)
好的生物學習不是滿足于本課,不是固守文本,而是在基于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有意義的、靈活的、更深層次的拓展,正所謂:“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薄RI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印證于生活,拓展于生活,這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拓展,而且是思維方法上的舉一反三和靈活運用。生物教師應該做精做細這樣的大課間科技實踐,打造生機盎然的生物學習新時空。
實踐證明,一味地在課堂中進行單項灌注、機械傳授、理論灌輸,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只有從純理論中“跳脫”出來,從純技能技法的單軌道上“移步”出來,進入到技術與人文深度對接的多軌道上,才是教育的應有之義,而這恰離不開有意義的拓展。在這個意義上說,引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教材,走向豐富多彩的大課間科技實踐場域,重構濃濃的人文課堂,應該成為生物教師的日常性工作和基礎性工程。
比如,“水培植物的培育”“模擬人體肺呼吸”“教具的制作”“青蛙的生長和發育”的觀察,等等,這些實踐活動由于條件和時間的限制,很難
在課堂中順利進行。而通過大課間實踐活動,就可以做到長時、盡興、大面積地實驗、觀察、對比、思考、反饋。在活動中,學生收獲到的不僅是技能技法,而且通過了解生物的無性繁殖,通過體驗人體呼吸的原理,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能夠促使學生視域的擴大、環保意識的萌生、心性品質的鍛造、情感心靈的滋養,從而構筑起更具人文生態的學習場域。而這正是生物大課間科技實踐活動最終要實現的目標。
技能技法很重要,成績很重要,但諸如生物人文素養、可持續發展理念、環境惡化后的危機意識,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啟示,等等,更加重要?;诖耍處煈撘I學生與生活對話,與生物的本質精神對話,與豐富多彩的生物對話,引領學生步入到生物王國的更深處,發現更美的風景。
生物大課間科技實踐活動需要一個能夠讓學生大展思維拳腳的平臺。這個平臺應該符合本校的生物教學實際,符合學生的真實學情,符合本地的時令季節特點。最重要的是,這個平臺不是針對某一個具體的實踐活動,而是要滿足可操作、可實施、針對性強、實用性強等要求。
比如,在觀察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踐活動中,在理論儲備和方案設計中提出問題并做出假設,然后設計并完成實驗。而這并不意味著謝幕,回到教室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推理并加以討論。整個過程中,并不是某個同學單個的觀察活動,而應從整體上進行構建。(1)組織討論此次科技活動的選題原因(或來自于課文,或來自于日常談話,或來自于生活觀察:搬開庭院中的石塊,鼠婦很快就爬走了,為什么呢……)。(2)確定活動的具體目標(探究影響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3)宣傳、動員、分組及必要事項培訓。(4)按計劃觀察、實驗、調查,隨時記錄和拍照。(5)舉行觀察成果展示活動,如觀察日記、小論文、宣傳冊、調查報告,等等。這樣的實踐活動重計劃安排、重實踐目的、重成果展示,浸潤其間的學生,必將獲得“1+1>2”的增值效果。
大課間科技實踐活動切忌“整齊劃一”。一方面,初中生物大課間科技實踐活動需要教師充分地放權,包括創設情境權,提出問題權,自主實踐權、探究延伸權,等等;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師恰如其分地點撥、和引領。
比如,在大課間活動中觀察桃花、葫蘆花的結構,認識單性花、兩性花,了解傳粉受精等活動中,應該給與學生充足的自由:可以借助顯微鏡進行觀察,可以根據現有的實驗材料進行培育,可以將單性花、兩性花、完全花發育過程進行拍照,先自己分類,然后通過微信群或QQ群分享給同學、老師或朋友,并請教有關問題。在此過程中,觀察重點、觀察任務、活動方式等等皆可自由選擇,必要時也可以與他人進行合作,以此讓探究的過程變得輕松、有意義。
科學探究教學并不僅僅是按圖索驥,按部就班,還要容許旁逸斜出。而以上過程中,一定會出現“旁逸斜出”的現象,這恰恰是訓練孩子們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極佳契機?;蛟S,正是在“旁逸斜出”中,正是在自主合作中,正是在多元探究中,創新點子才汩汩而出,實戰能力才日漸提高,生物素養才逐步提升。更重要的是,生活和課文深情握手,理論和實踐深度“擁抱”,生物學來源于生活反哺于生活,學生得到多方面的淬煉、滋養和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