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沂源縣第一中學)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使學生通過優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熱愛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同時,國家考試中心主任姜剛提出“一點四面”:“一點”就是立德樹人,“四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法治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能力。高考的導向性引導著學生要關注國家大事,承擔自身責任。由此可見,高中語文是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熱愛祖國等積極向上的思想的重要途徑,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是指人們對自己、他人、集體、社會、國家所承擔責任的強烈的自覺意識和崇高的情感。只有具備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會更懂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也才更愿意為集體、為國家而奮斗和獻身。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重任,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以高中語文教學為載體,利用教學資源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顯得格外重要。
當前,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事件已經屢見不鮮,制造、買賣假冒偽劣產品、為未成年人進網吧“開后門”、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這種極度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行為是害人的,更是害己的,嚴重影響著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由此可見,加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在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高中階段培養其社會責任感顯得異常重要。高中語文教學作為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載體,在此特提出以下利用高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途徑與策略。
首先,從課本自身內涵找尋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切入點。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文化,其中蘊含了古今大家有高度、有內涵的思想,這種有高度、有內涵的思想是讓學生感受和學習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載體。比如,李密在《陳情表》中向晉武帝情真意切地說明了祖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以及自己現在應當報答祖母的養育之恩,為此,他不為朝廷給予的高官厚祿所動,心中只想著要親自侍奉祖母,以報答養育之恩。《陳情表》中所表達的這一情感就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切入點,李密對祖母的孝心就是對祖母的責任感。再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的燭之武、《荊軻刺秦王》中的荊軻、《蘇武傳》中的蘇武,無一不是擁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典范。教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必定要深入挖掘課本中的資源,從中找到有利于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切入點,讓學生從語文教學資源中自主發現擁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典范,并將其作為自己的榜樣。
其次,借助信息技術,尋找符合教學內容的、可開展社會責任感教育的資源,如圖片、視頻、影片等。比如,在學習《陳情表》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到李密所要表達的孝心,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尋找名人大家的朗誦音頻或者視頻,讓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讓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孝心故事,更深刻體會孝心的價值。或者讓學生觀看教育影片《建國大業》《戰狼2》等,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等,在觀影中培養愛國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同時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作為祖國的未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觀影結束,可以通過寫觀后感的形式,加深學生的責任感意識。
語文課本中體現社會責任感的內容多是正面教育的內容,這與當前社會中經常出現的社會責任感淡漠的事情是大相徑庭的。在開展正面教育的同時,教師還應當恰當利用反面事件來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為反面材料也是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教育的良好素材。正面教育與反面教育相結合有助于學生走出思想上的誤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比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能夠體現高度社會責任感課文的時候,可以借助網絡找尋與之相符合的時事或者新聞,給學生提供一些反面教材,供他們分析、辨別。比如“好心扶老人反被認為是肇事者”的例子等。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的對比,會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思想沖擊,幫助他們辨別是非、澄清價值觀。
白居易曾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就是強調寫文章應該關注時事,尤其是當代青年,更應該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而不是做“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呆子。縱觀近幾年的全國卷高考作文,從“小陳打電話舉報父親”,到“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世紀寶寶中國夢”,無不是運用高考指揮棒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承擔起屬于當代青年的社會責任感。所以在作文備考中,教師指導學生在審題立意時,應心懷家國意識,把青年個人的命運和國家命運相聯系,面對成就要不忘初心,繼續前行;面對問題要勇于承擔使命,接受挑戰,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學校教育不能僅僅局限與學校,更要走出去,走進社會。利用高中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更是如此,課堂上的說教即使再精彩、再引人入勝、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都不如學生親身實踐來得深刻。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可以結合語文教學內容,開展豐富的踐行社會責任感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踐行社會責任感所帶來的滿足感和幸福感。比如,教師鼓勵學生在假期期間(比如勞動節、寒暑假等)參加一些公益活動(社區送溫暖、幫助環衛工人清理垃圾等),也可以鼓勵學生在父親節或母親節、重陽節的時候為父母做一些事情,或做飯、或洗腳、或做家務……踐行兒女孝敬父母的責任。在班級內,教師可以讓學生輪流做班委,為班級及同學服務,增強他們熱愛集體的意識。信息化背景下,教師也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幫助學生深化社會責任感。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開展社會實踐、踐行社會責任感活動中,以照片或者視頻的方式記錄活動過程和活動內容,這既是學生踐行社會責任感的有力證明,教師也可以在后期通過與學生一起分享社會實踐活動的照片和視頻,來進一步內化社會責任感。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學校和教師長期努力,學生長期踐行。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不僅可以深入挖掘語文課本中體現社會責任感的資源,而且還可以講課本中呈現的正面教材與社會中的反面事件相結合,幫助學生澄清價值觀。當然,教師也不能忽視社會中能夠體現社會責任感的事情。另外,教師還需要將社會責任感教育延伸到學校之外、社會之上,鼓勵學生踐行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