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 王 毅
(青島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中國海洋大學)
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提到社會責任,要明辨是非,具體有規則與法制意識。可見,教育界已經意識到規范行為的重要性。規則教育是通過后天的行為所養成,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往往忽視了規則意識。兒童對規則意義的理解不是直接教學的簡單結果,而是兒童必須在自己的實踐中逐漸學會和遵守的。游戲是兒童的根本活動,規則是游戲本質的特征,因此,通過實踐總結兒童游戲中違規行為的表現,分析兒童違規行為的影響因素,提出構建增強兒童規則意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
本文以青島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童樂匯”趣味游戲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為10個班級,7~8歲,300人,男女比例均衡。
1.文獻法
根據本課題研究內容、目的和任務的需要,進行廣泛而細致的文獻分析,對國內外相關專業期刊在近年間發表的有關論文,理論知識的文獻進行分析梳理和總結,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觀察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然觀察法。在游戲場地直接觀察兒童行為,獲得第一手材料。在本研究中,以“童樂匯”趣味游戲學生為研究對象,對10個班級團體,300人4個游戲項目(憤怒的小鳥、群龍取水、障礙賽、極速60秒)的觀察,為期4個月。在觀察的過程中,只需兒童在某個游戲環節出現違規行為,便及時將事件發生的完整過程詳細記錄下來。
3.訪談法
與兒童家長進行訪談,了解兒童發生違規行為的動機、心理狀態,進而輔助筆者對兒童的違規行為進一步思考和分析。同專家、教師進行交流,就本論文的某些問題聽取他們的意見與建議。
兒童時期是形成規則意識和規則行為的重要時期,只有做到遵守各項規則,才能幫助兒童較快的適應日常生活。游戲又是兒童的基本活動,也是實施教育的主要方式。筆者以體驗式游戲為切入點,在情境性的環境中,針對兒童的活動進行觀察,對違規行為進行剖析。
1.體驗式游戲中兒童違規的表現
體驗式游戲的規則包括一般性的游戲規則和游戲本身的規則。一般性的游戲規則是指基本的社會行為規范,是兒童在活動中始終要遵守的,游戲時要按秩序輪流排隊等。游戲本身的規則是指游戲本身的玩法或器械操作的方法,即我們提到的游戲規則。通過對10個班級團體,300人在4個游戲項目的觀察發現違規表現有以下幾點:
A站隊時交頭接耳,推搡打鬧
B游戲過程中不按秩序進行,爭搶上前
C游戲過程中不能按照教師要求進行活動
2.游戲中兒童違規的原因分析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行為的變化,既不是由個人的內在因素,也不是由外在的環境因素所單獨決定的,而是由兩者相互作用的結果決定。通過對10個班級團體,300人在4個游戲環節中的違規表現可以看出,兒童作為“社會人”,出現違規行為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他的行為改變不僅受心理發展的影響,還有外在的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游戲內容是否激發兒童的興趣,游戲規則的設計和教師傳遞的方式是否合理等。
(1)自身生理及心理發展影響
體驗式游戲的開展與兒童身心發育是互相聯系的。他們正處于身體發展階段,神經系統機能的發展尚未平衡,易于興奮,又難于調節自己的注意力。活動時,當興奮機能處于主導位置,不能抑制自己的行為時,導致肢體做動作不能隨著指令的變化而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很難從動作的興奮狀態中跳出來。因此不能像成年人一樣收放自如。
兒童對游戲規則的認知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有限,不能完全理解游戲規則的要求,不會根據游戲規則的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因此出現違反游戲規則的行為。
(2)對體驗式游戲的興趣影響
興趣是一種動力,兒童若對游戲不感興趣,中樞神經系統就會被喚醒,積極參與游戲,全身心投入,并注意探索其奧秘,這時兒童才有可能遵守游戲的規則。若反之,游戲枯燥乏味,中樞神經系統無法處于興奮狀態,兒童喪失興趣,就會出現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交頭接耳等行為,因此易出現違反游戲規則行為。
(3)游戲規則制定和教師傳授方式的影響
兒童在體驗式游戲中出現違規行為,部分原因可能是制定的游戲規則不合理。當游戲規則的要求高于認知能力或者過于繁瑣,容易抑制他們在游戲中的自主性及表現性,甚至出現拒絕參與的行為。
兒童在游戲前需要了解游戲的活動過程和規則,這就要教師將過程和規則清楚地講述給兒童,當然,兒童的認知水平和邏輯思維能力有限,僅是靠語言的表述是不能滿足兒童的需要,教師要通過示范進行誘導,否則兒童在興奮的狀態下得意忘形,易出現違規行為。
(4)游戲過程中時間、空間、器材影響
體驗式游戲可以讓孩子達到興奮狀態,但是活動時間不充分,兒童很難在游戲中得到釋放,在意猶未盡的狀態下結束游戲,很容易讓出現違規行為。如“一圈到底”游戲中,在時間不充足的情況下,兒童急于取勝,就會出現分開雙手的違規行為。
空間大小決定著游戲是否能有效的開展。如“團隊戰鼓”游戲中,兒童需要根據球擊鼓的方向去移動自己的步伐。前后左右若是沒有足夠的空間供兒童移動,就會導致兒童縮短繩子距離而做出違規行為。
游戲器材是輔助游戲正常開展的基本條件,如果器材不過關也會導致違規行為。如“你是我的眼”游戲中,一個蒙上雙眼的人需要在隊友的幫助下完成穿越障礙任務,當眼罩透光時,被蒙眼的兒童就會出現違規行為快速完成。
在體驗式游戲中,兒童的違規行為都是有原因才會產生的,通過分析違規行為,教師通過采用有效方法,是能夠避免或者較少兒童違規行為。
1.培養兒童對社會規則的認知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必須懂得社會規則,并且養成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具體包括基本道德規則、文明禮貌行為規則、公共場所行為規則、群體活動的規則、安全規則。
2.制定合理的游戲規則
游戲規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個體差異、身心條件、場地器材變換而進行調整。在保持游戲的趣味性同時還要具有挑戰性。
(1)規則必須建立在兒童充分理解的基礎上
為了更好的管理學生,很多教師在制定游戲規則時往往會增加規則內容,以此來約束兒童的行為。但是這樣反而使規則變得更加復雜,不易于理解,使兒童失去享受游戲的樂趣。因此,在制定游戲規則時,盡量簡化規則內容,語言表達清楚。
(2)讓兒童參與規則的制訂過程
現在的兒童已經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不妨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自己來參與制訂體驗式游戲的規則的過程。這樣讓他們感覺自己被重視,會及時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夠清楚的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他們會更愿意采納和遵守,提高游戲的質量。
3.正確對待兒童的違規行為
(1)平常心看待兒童游戲違規的行為
兒童天性活潑好動,自制力差,所以出現違規行為也是正常的。教師面對兒童的違規行為不應該把事情放大化,運用批評、否定、甚至中斷游戲去指出兒童的錯誤,這樣反而增強兒童緊張感,產生消極的作用。教師要有耐心的去引導兒童遵守游戲規則。
(2)對兒童少“威脅”,多激勵的教育手段
很多教師發現兒童的游戲違規行為后,就是嚴厲的進行批評或語言“威脅”,如“再這樣就不許玩了”“站一邊看吧”。教師應該在游戲前講解給兒童應該做什么、什么不能做,游戲開始前進行體驗,通過體驗觀察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再講解,再強調。通過點評有益于正式游戲的開展。
(3)建立獎懲機制
兒童都有集體榮譽感,這是一種責任,一種約束力,兒童會為集體爭光而感覺到光榮,從而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會為了集體的利益而去克服自身的缺點。在體驗式游戲過程中,對于遵守各項規則較好的兒童或者集體及時的給予表揚和獎勵,通過他們帶動規則意識薄弱的兒童。
4.給予及時反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反饋包括積極反饋和消極反饋兩種。教師的積極反饋是指用肯定的語言或者行為對兒童進行表揚與贊賞。教師的消極反饋是指教師采用批評、懲罰、忽視等方式對兒童的行為予以反饋。因此教師要多采用積極反饋,促進學習及參與的積極性,有益于避免違規行為的產生及兒童的叛逆表現。
5.充分利用榜樣示范
兒童階段沒有明辨是非的標準,不論好壞,只要感興趣就會去模仿。因此要利用榜樣示范法來激勵兒童去模仿和學習。畢竟兒童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肯定。同時,教師及家長也要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做到遵守規則,才能給兒童起到好的榜樣。
本文主要從體驗式游戲的具體實踐出發,發現和總結兒童游戲中違規行為的表現,分析兒童違規行為的影響因素。從某種角度上看,這也對豐富兒童社會化的相關理論具有一定的意義。看似只是對違規行為本身的研究,實則是通過對兒童違規行為探討兒童規則教育的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