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福榮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一中學)
曾經聽過一位老師上魯迅的《祝福》,帶領學生讀一遍小說粗略了解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后,就讓學生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并說這是高考的典型題型,然后整節課和學生討論如何組織答案。筆者不由得感嘆:語文課非要上得這么功利化嗎?魯迅,對于我們來說,是不可淡忘的一面精神旗幟,這篇小說中魯迅對國民劣根性的犀利批判,對國民的深沉的愛,對時代悲劇的反思,對世人的文化啟蒙,這種憂國憂民的人文情懷,這種“普及蒼生”的大愛情懷才是“魯迅的方向”,也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人文情懷”是一種融入外界責任的情商,是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之一。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應注重挖掘流淌在文本中的濃濃的人文情懷,特別是家國情懷、傳統文化情懷、人本情懷和山水情懷,使學生受到精神的洗禮,靈魂的凈化。
家國情懷包括愛國情懷和家園情懷兩個層面。愛國情懷層面,諸如對國家命運的憂慮情懷、保家衛國的英雄情懷、視死如歸的報國情懷、渴望國家統一的情懷等;家園情懷層面,諸如思鄉思親、留住鄉愁、弘揚孝悌、傳承家風等。這些都是作為高中生應該具備的情懷,它可以激發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和歷史使命感。繼而多角度來思考問題,也能更客觀的分析問題,對生活更有承擔力。
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關于家國情懷的篇章,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充分挖掘流淌于文字之中的家國情懷。例如,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時,“夜縋而出”寥寥四字,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燭之武壯年時期,雄姿英發,滿腔報國熱血卻無人問津;風燭殘年,雙鬢白發,國難當頭而義無反顧。本是告老還鄉,安享天倫之際,卻因心中猶存愛國之意念,而置個人安危于不顧,保家國安康于危難之中,“國家”二字深深植入燭之武的骨髓。很具有現實意義,正好吻合了核心素養中的涵養家國情懷的內容。可以借此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最是英雄有熱血,最是情懷能動人。以文本為載體,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彰顯中華民族傳統精華的家國情懷培養教育,形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的理想追求,堅持不懈地引導學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的中國人,讓他們有深厚的愛國之心,強烈的報國之志,真正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的生成與愛國行為的養成。
高中語文課本是大方之家心血和汗水的結晶,是民族特色、傳統文化最好的載體。儒家思想、節日風俗、詩詞歌賦、隱士文化……在教材中積淀濃縮。這些代代相傳的文化情懷,就是我們傳承傳統文化最為精粹的教學內容。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穿越時空,與圣者、智者對話,與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他們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和創造的力量。讀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筆者就著眼于陶淵明身上所體現的隱士文化。隱士文化是古代文人因仕途失意或對濁世不滿而采取的消極避世的一種人生態度,是古代知識分子“獨善其身”的高潔人格的體現。讀此文,撲面而來的是一縷中國古代圣潔、飄逸、爛漫、悠游的隱士遺風。通過對這種文化的品讀,我們知道了這種隱士文化對中國士大夫階層的深刻影響,以及它所反映的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和生命狀態。
我們還可以品讀文學意象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李白詩中的月文化,送別詩中的柳文化,“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所流傳下來的桃文化,都可以作為品讀探究的對象,以提高學生素養。
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但要弄清教材中的字詞句、段落層次、主題思想,更要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情懷,通過不同的形式,靈活地操作,引導學生求真、求美、求智慧。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本情懷。人本情懷包括對己和對人兩個層面。對己層面,諸如自我的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人生價值等;對人層面,諸如對他人的尊重、理解、寬容、善待等。
高中語文教材中不乏充溢著人本情懷的名篇。《衛風·氓》幫助學生認識到:無論在哪個時代,愛情和婚姻除了美好之外,更包含責任、尊重、包容和理解。《逍遙游》體現的是擺脫束縛,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懷。蘇軾的《赤壁賦》是一篇活在當下,活出自我的處世宣言。巴金的《小狗包弟》中,狗對主人的忠誠與情義,反照出社會中人的無情。這些,都需要我們仔細體會,細心揣摩,內化于心。
體悟作品中的人本情懷,首先,要把作品中的人物當人看,而不是某個思想觀念的代碼。其次,要把欣賞作品的學生當人看,而不是全知全能的圣人。第三,要把文學作品當作蘊藏著人性的精神產品,而不是完全理性化的觀念體系。文學欣賞的著眼點應該是人之為人的本性,語文教師應該多發掘作品中的鮮活的人性,用以感染學生,熏陶品格,豐滿人性,達到“立人”的目的。
在中國浩渺無邊的文學歷史長河中,有多少文人對山水情有獨鐘,引山水為知己,“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借歌頌山水來抒發自己的情思,展現了人類與自然山水最美麗、最純真的關系。我們稱之為文人的山水情懷。正是這種濃厚的、刻入血脈的山水情懷,為傳統的中華文化融入了山的厚重和水的靈動。
高中語文教材特別注重這方面的選文。例如,所選的李白詩作《夢游天姥吟留別》《蜀道難》等,把情懷融入山水、月光之中,借此歌詠生命的美和對命運的不甘,也借此完善生命主觀感悟和人生精神境界,完成人類回歸自然,人與自然相溶合的至高境界。所選的王羲之名篇《蘭亭集序》,把自身思想與宇宙萬物結合起來,歸結人生最哲理最基本的思考。所選的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那美妙的“荷月世界”中的超脫情懷、思古情懷和揮之不去的孤獨情懷,值得我們注目深思。
品味山水佳作,我們可以發現一種常人難有的高度,同時也可以直接面對自然山水之美,滋潤那早已麻木的心,使人類能更好的物我關照,進一步理解自然、敬畏自然、回歸自然。
極具中國特色的家國情懷、傳統文化情懷、人本情懷和山水情懷等,是人發展的最本質的源泉,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人文情懷教育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作為語文教師,要讓教材中濃濃的人文情懷流淌到學生心田,潤化無聲,將文本中一切真善美內化成學生的精神底蘊,涵養出高貴的情懷。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平等的對待每個人,每個生命,才能寵辱不驚地對待人生旅途中的每個坎坷,每場風雨,才會成就一個人格獨立,思想自由,心靈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