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宜賓市翠屏區天立學校高中部)
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注重歷史的書寫,《二十四史》就是對中國“重史傳統”的最好詮釋,而《四庫全書》中收錄最多的書籍類型就是史書。歷史在中小學的教學體系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高中階段,不僅承擔著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和歷史價值觀的重擔,還是高考的重要一門考核科目。目前,高中歷史教學存在諸多弊端,集中反映就是歷史核心素養的缺乏,教師過分地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忽略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發展,導致歷史教學呈現畸形化,也違背了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教育理念。歷史核心素養是根據歷史學科特征和社會發展需求而提出的,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017年新頒布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強調:“教師需要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將高中生的歷史素養培養作為教學重點。”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經過了許多改動,最終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確立為五個部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新的歷史核心素養有許多亮點,首先,從研制依據上看,符合歷史學科的本質特征,歷史是人類社會經歷過的客觀存在的過程,因此要在歷史教學中體現“唯物史觀”。其次,還體現了歷史教育的本質,我們一直在思索歷史教育開展的目的是什么,新的核心素養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就是讓學生形成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除了要學習基本知識之外,還要考量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方法,以及在歷史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變化,如“史料實證”能力能幫助學生形成“言必有據”的人格,“歷史解釋”素養體現的是學生自己能夠建構歷史解釋的能力。總之,新的核心素養的制定更加科學和準確,對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有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深入貫徹和落實。
1.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如果把歷史比喻成一首動人的歌曲的話,那么每一個歷史細節就是跳動著的音符,只有將這些音符合理的排列,才能彈奏出美麗的音樂。時空觀念是將史事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觀察、分析的觀念。掌握時空觀念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而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的時空觀念普遍較弱。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思維工具,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時空線索。
例如,在講授《百家爭鳴》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一塊制作歷史思維導圖。我讓學生根據這些思想流派的背景、內容、影響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設計了一個思維導圖,這個思維導圖設計成樹枝的形狀,包括幾個主要的思想流派以及它們的主要內容,這幾個思想流派又相互聯系和影響,如儒家的孔子曾經師從老子,而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兩個徒弟韓非和李斯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通過思維導圖的建構,將這些聯系建立起來,更加直觀形象,對學生的時空觀念是一種很好的啟發。
2.開展史料教學,提高學生史料實證能力。歷史學是一門實學,對歷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實為目標,以史料為基礎和依據。歷史學家傅斯年就曾說:“歷史學就是史料學。”這句話雖然有一些片面,但是也佐證了史料的重要性。“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的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對培養學生言必有據的人格也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要開展史料教學。
例如,在講授“北魏孝文帝改革”這一部分知識時,史料教學就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次改革是孝文帝在位期間推行的政治改革,也稱“孝文漢化”。為了提升學生的史料運用能力,我讓學生在課下自己搜集、整理和分析史料,并且來解答一些歷史問題,如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孝文帝改革的歷史影響,等等。學生在圖書館和網絡渠道查找了相關資料,如《魏書》《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北魏平城時代》,等等,在史料閱讀和運用的過程當中,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通過歷史辯論,提升學生歷史解釋素養。除了搜集和考證史料之外,對史料的解讀也很重要。歷史解釋素養是建立在史料解釋的基礎之上的,但是又超脫于史料解釋的范疇。歷史解釋就是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以及對歷史認識和敘述的能力。近年來,高考試題中也更多考查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不再只是簡單地考查歷史基礎知識。通過歷史課堂辯論,可以清晰地展現歷史解釋的過程,促使學生全面地看待歷史。
例如,在講授《太平天國運動》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組織歷史課堂辯論。我給學生設計的辯題是“太平天國運動是否是一場純粹的舊式農民運動。”確立好正方和反方之后,學生查找了相關的資料,之后展開了針尖對麥芒的辯論比賽。正方結合太平天國運動的背景和目標來闡述,而反方則用《資政新篇》作為依據,認為太平天國運動包含了資本主義因素,并不是純粹的農民運動。如此一來,歷史課堂更加活躍,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也逐步提升。
4.注重史觀講授,幫助學生樹立唯物史觀。在之前的課程標準中規定的核心素養是“歷史價值觀”,之后更改成了“唯物史觀”,從而更加科學和有針對性。研究歷史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理論,也需要一定的觀念做支撐。就好像在河邊捕魚一樣,需要用合適的方式才能有收獲。歷史觀有許多種,比如文明史觀、近代化史觀、生態史觀,但是最科學、也最根本的就是唯物史觀。
例如,在講授《新民主主義革命》這一課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用“唯物史觀”來看待歷史問題。比如“中國共產黨工作重心的屢次轉移。”如何解釋這一歷史問題呢?唯物史觀一條重要的理論原則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國共產黨在重要的歷史交叉口面前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就是因為秉持了科學的革命路線。
5.借助歷史紀錄片,激發學生愛國情懷。歷史紀錄片是我們了解歷史的重要工具,歷史紀錄片產于西方,近年來我國也誕生了一批制作精良的歷史紀錄片。歷史紀錄片通過對歷史現場的還原,將學生帶入具體的歷史場景當中。通過展開歷史紀錄片教育,可以讓學生感受真實的歷史,尤其是在涉及到近現代歷史的部分之時,可以對學生產生一個良好的教育引導作用。
例如,在講授《偉大的抗日戰爭》時,我給學生播放了歷史紀錄片《大抗戰》,這部紀錄片對中國軍民十四年的抗戰歷史做了一個全面的回顧,涉及到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學生在看到“南京大屠殺”的殘忍畫面之時,也跟著潸然淚下;當看到抗戰勝利舉國歡騰的畫面之時,也為之動容。通過歷史紀錄片的播放,還原了抗日戰爭的一些真實場景,讓學生明白現在國家的艱難歷程,點燃學生心中的愛國情懷。
總而言之,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路漫漫其修遠兮,作為高中歷史教師,要在心中埋下“核心素養理念”的種子,并且在教學實踐這片果園里用心培育,才會獲得累累的教學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