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平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朱王堡中心小學)
“小班化”教學是歐美發達國家普遍推行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是以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目的的教學形式。近年來,隨著農村孩子向城市的流入,農村小學生源的減少和小班的自然形成,為開展農村“小班化”教學提供了研究的平臺。就如何利用“小班化”教學優勢,提升農村學校教育質量,我校進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和實踐。
小班化教學的教育理念要求尊重學生,培養學生個性特征,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特征,使他們獲得在學校課堂自我展示的機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優質的教育。“小班化”與大班額相比,有著“人數少,座位安排靈活,師生、生生互動頻率高”的優勢,可以增加師生間、學生間交往的頻度和交流的密度,觸發師生間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中思維的碰撞,新信息的獲取。“小班化”教學更利于實施分層教學,不但可以給學生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機會,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探究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實施“小班化”教學時,學校可以把實施對象的班級學生人數均控制在24~28人左右,依托原有的“小組合作下的課堂教學”模式,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和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進行分組,以便做到共同進步。同時,在設計學案、開展教學活動時,任課教師可以依據分組原則和學生高、中、低的層次,設置不同層級的學習目標、探究內容、達標練習、評價標準。探究內容可以按照由淺入深的梯度設計為“優”“良”“合格”三個等級。在課堂合作交流時,實行靈活多樣的組內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相應的任務。同樣,達標練習也設計為“優”“良”“合格”三個等級,分別由高、中、低三個層次學生完成。最后,教師在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時,要針對組內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實行競爭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激勵性評價。這種組內分層合作學習、分層檢測練習、分層評價方式的實施,能夠使每個孩子都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讓每個孩子體會參與的樂趣和成功的快樂;完成每節課達到“全體互動、全部發言、全體展示、全面評價、共同進步”的授課目標。
“小班化”教學最大的特點是學生數額少,便于教師和學生的零距離接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授課內容和探究方式的不同,尊重個體差異,關注個別有困難的學生,引導他們主動參與探尋新知、進行合作交流,并針對學習上有困難學生在知識技能基礎、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學習方法、學習興趣等方面存在的個體差異,準確找出原因,然后針對存在的具體問題分別采取相應對策實施有效幫扶。每學期初,各科教師要在班主任協助之下對任教班級學生學科基本狀況進行細致的調查摸底,將所任學科學生劃分為“優等生、中等生、潛能生”三個層次,認真分析、診斷每個同學學習困難的具體原因,采取生生“手拉手”結對幫扶和師生“面對面”“點對點”輔導相結合方式,讓優生和后進生采取自愿的方式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特點進行微調,制定幫扶目標,明確幫扶要求,完善激勵措施,及時對學生幫扶進行指導、督促、檢查,實現精準助學的目標。
同時,教師在教學與幫扶過程中,除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關注到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外,還要注重學生健康情感的培養。對學習、生活等方面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在進行幫輔時要堅決杜絕歧視、凌侮和辱罵的方式,要以表揚和鼓勵為主,這樣既方便學生向老師請教,教師及時對學生實施輔導,同時又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提升了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學生向老師討教的畏難情緒和心理障礙,使后進生的厭學情緒逐漸消除,學習信心不斷增強,學業成績穩步提升,使每個學生都獲得適當的教育和充分地發展,全面提升學校教育質量。
“小班化”大大減輕了教師“量”的負擔,有助于教育“質”的提升。在“小班化”背景下,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能余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家長交流、溝通,提高家校聯動的質量和頻率,家校聯動、同心協力實現精品化、精細化育人模式。學校要求班主任及任課教師開學初,做好訪談計劃,每學期必須做到與每個學生家長至少2次的訪談活動,并做好訪談記錄,共同把脈學生思想、學習動態,商討教育對策。學校每學期通過召開家長會,讓家長參觀學校、宿舍、教室環境布置,參與課堂活動和親子活動,讓家長閱讀“學生在校表現記錄表”與“學生學業成績評價表”來了解自己孩子的學業、思想動態。每學期學校向家長展開至少一次的問卷調查,及時征集家長對學生成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意見、建議,幫助學校、教師適時調整教育策略、調理思想動態、改進教學方法。同時,班主任、任課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校訊通、QQ群、班級家長微信圈與家長展開教育互動,隨時交流、溝通學生思想狀態、在校表現、學業情況,共同研討教育方法,制定相應的教育策略。通過與家長多平臺、高頻率的互動交流,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矛盾問題做到精準定位,并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措施,提高了家校互動質量,真正做到精細化育人,使文明言行、常態交流形成經常化,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個性化是關注每一個個體的成功與發展,關注的是孩子在學校的幸福指數、成功指數。但只做到這一點還不夠,還要遵循“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尊重每個孩子的人生價值,倡導民主平等的教學理念,呼喚每生的主體精神,強化學生學力和人格精神的培養,使他們在民主、健康、平等、融洽的教育環境中茁壯成長。因此,學校推行“小班化”教學模式的首要前提是校長學校管理方式和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學校要以新時代“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全面發展”的人性化教育理念為宗旨,鼓勵教師改變以往“大班額式”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堅持以“讓每一個孩子都獲得成功”為目標,解放他們的雙手、嘴、頭腦、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們用自己的嘴巴說出他們想要說的東西,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他們想要知道的問題,真正體現“小班化”教學的優勢和人性化教學理念,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全面發展,不斷提升學校辦學水平,逐步縮小城鄉教育質量差距,切實提高農村學校教育質量。
“小班化”教學是提升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的必經之路。只要我們積極行動起來,擼起袖子加油干,認真開展好農村“小班化”教學研究,通過不斷地探索、實踐,不斷地驗證、改進,充分挖掘“小班化”教學潛能,發揮“小班化”教學優勢,就一定能夠滿足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的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