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俊
(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王臺初級中學)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學生學好其他學科,今后工作和繼續學習,以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和吸收人類的進步文化,提高國民素質,都具有重要意義。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它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并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國學是一種起源于原始太初,綿延相傳于歷史現實的活著的正在繼續的中正文明、和諧文化,是中華民族核心的價值理念和追求,是數千年來中國人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的高度總結,是中華母親的乳汁,是中華兒女的血脈、精神和靈魂,是每一個華夏子孫心靈信仰的精神支柱。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國學肩負著無法替代的偉大使命。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課題組執行主任張健在報道中介紹說,目前國家提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至少應該包括國學經典、傳統藝術和民俗文化三部分。國學是使中華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對整個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特殊貢獻的民族文化體系。在中學階段,要讓學生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堅持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培養中學生堅定的愛國主義高尚情操,就必須開展和加強國學教育。以文以載道為己任的語文教學,對弘揚國學經典,培育民族精神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學生是一個人人格和信仰形成的關鍵時期,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國學教育勢在必行。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工業化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愈演愈烈的溫室效應,垃圾污染問題,轉基因食品等,現代化的污染除了看得見的物質世界,更為嚴重的是看不見的精神世界。人們越來越傾向于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個孤島上,自私,冷漠,孤獨。面對著物質家園和精神家園的雙重破壞,加強國學教育,是實現人類自我救贖的重要途徑。1988年,75位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巴黎,發布了一份宣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下去,就必須要回首2530年前,從中國的孔子那里去尋找智慧!這是世界對中國五千年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肯定。在中華民族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國學積淀了豐厚的智慧。孔子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給今人在處理人際關系乃至國際關系上樹立了很好的標桿,教導我們保持自己的個性又要有大海般的包容性;范仲淹的以天下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林則徐的擔當,“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塑造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精神脊梁。隨著競爭的加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發緊張,導致不和諧的事件發生的概率和頻率都大大增加,如“大學生硫酸潑熊案”“公交車跳江案”“投毒案”等駭人聽聞觸目驚心的案件,折射出人性的泯滅和道德的淪喪。現在的教育過程過于強調經濟和科技,卻忽視了作為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道德。導致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了,科技進步發達了,文化卻荒涼了,道德出現大面積滑坡,社會問題日益增多。在培育青少年科技能力的同時,必須加強道德教育,通過對蘊含豐富傳統文化和精神道德的國學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培養共和國合格的接班人,培育一個完整的、和諧發展的大寫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國人的整體素質,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最有力的支撐。新課改倡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行為規范為目的。為實現這一教育目標,教育工作者應不斷更新觀念,不斷探究國學教育的內容、途徑與方法,充分挖掘語文學科中的潛在資源,推動國學教學科學理性發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國學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堅定的民族責任感,對踐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語文課程傳統文化內涵、外延十分豐富,語文課程集中體現了我們民族文化中最基本的知識,包含著豐富的傳統的道德文化、禮儀文化、審美文化,體現了傳統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凸顯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質。重振民族精神,語文教學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打鐵還需自身硬,中學語文教學要擔當起弘揚國學培育民族精神的重任,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應該具備較高的國學素養。加強對語文教育工作者的繼續教育與培訓,強化國學知識在師資培訓中的分量,系統培訓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傳統禮儀、國學素養、教法學法,整體提高教師的國學素養。語文教師也應當把提升國學素養當作提升自己最迫切的內在需求,充分利用便捷的網絡資源,耐心鉆研國學經典之作,深入挖掘國學經典中的精髓,并身體力行,借鑒吸收。精選名家名篇,并以之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載體,引導學生涵詠探究,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閱讀國學經典的習慣,配合語文教學的進度,合理安排讀書月、國學講堂、文化交流、朗誦比賽等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大力營造富有豐富國學氣息的校園環境。用國學經典名著熏陶學生,用傳統美德感染學生,用文化情操升華學生,用多姿多彩的國學文化活動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讓學生感受到國學的大美,引導學生學國學,用國學,學以致用,去表現國學的美,創造國學的美,讓每一位中學生成為保護傳統文化,傳播和弘揚國學的小使者。國學教育并不排斥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語文教師應該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出發,將國學經典內容與語文課堂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因材施教,寓教于樂,采用多媒體、網絡、電子白板等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方式,增強語文教學中的國學因素,加強國學教育對學生的感染力。語文教育要重視誦讀,中華文化幾千年積淀下來的精美華章,涵蓋了國學的方方面面。語文教師應當為學生創造朗誦的氛圍,充分利用便利貼、宣傳欄、黑板報等形式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詩文佳句,充分利用學生的業余時間讓學生朗讀經典佳作,如“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并以之作為孝道教育的切入點。充分利用課前演講,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了解到更多的國學知識。讓學生充分利用空閑時間閱讀經典,抄錄經典,培養學生的古典文學底蘊,點點滴滴,潤物無聲,學生會在親近國學經典的過程中,逐漸提升語文素養,豐富完善思維能力、審美意識以及人格品質。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學生熟知的國學知識導入課堂教學是一個一箭雙雕的好方法。既豐富了學生的國學知識,又讓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如《端午日》的教學,可以用屈原的愛國故事導入新課,豐富學生對端午節內涵的理解,深深體會屈原偉大的愛國情操。
語文學科中的國學文化內容廣泛,博大精深,教與學都要循序漸進,通過對國學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博大的家國情懷,讓他們能夠成為一個富有愛心,對社會和人類更有關懷和擔當的人,并且鍛煉他們的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為他們點燃智慧的燈塔,照亮他們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