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偉琴
(廣東省肇慶市奧威斯實驗小學)
數感,簡而言之即對數學的直觀體驗,數感的作用體現在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方方面面,包括學生對數學概念、數字含義、數量觀感等方面的直觀體驗,是學生極為重要的數學素養之一。而對學生數感的培養,需立足于實際的數學數據,使學生的數感從無到有,再從模糊到精準,將數感從抽象變為具體,從而推動學生數感素養的有效形成。教師在教學時,應積極探究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并以學生善于并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數感素養進行培養,是學生能夠在實際的教學策略中對數學進行探究和思考,從而推動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完善。
估算是生活中經常要用到的一種計算方法,生活中很多情境都會用到估算,如購物計算結果、購買清單預估等,學生在生活中也會時常的用到估算,而估算能力的強弱和數感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估算可以使學生對運算結果數值產生模糊觀感,而數感則能使學生對運算結果數值的正確與否產生直覺判斷,因此,估算需要數感作為支撐,才能夠更快更精準地估算出結果。教師可以利用估算習題來對學生的數感進行培養,通過讓學生估算一些數值,并對數值的正確性進行判斷,從而推動學生數字直覺判斷力的提升,促進學生數感素養的成長。
筆者在教學時,會拿出一些模糊數值來讓學生估算。例如,“A>10,B>20,C>30,A+B+C=( )”。而這個問題中,A>10,B>20,C>30,因此,A最小值為10,B最小值為20,C最小值為30,因此,若進行運算,結果的最小值便為:A+B+C=10+20+30=60,但該值還存在最大值,即A接近于20,B接近于30,C接近于30。因此,還要進行運算,即A+B+C=20+30+40=90,那么,該題的估算結果便應是(60+90)÷2=75。在這道題的估算中,很多學生脫口而出是60,看似準確,但其實離正確結果可能偏差最大,而筆者幫助學生詳細分析這道題后,能夠幫助學生開拓思維,使學生在進行估算時,多考慮到問題中的隱含條件,從而能夠得到更加精準的結果,這樣,也能夠在更加精準的判斷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學是源于生活的一種學問,學習數學歸根結底是為了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而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是學生最熟悉,也是最有直觀體驗的數學運算情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處理中,便已經潛移默化地形成了數感,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處理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結合實際數據來培養學生數感,對學生在生活中所形成的數感進行引導,是學生對生活中的數據進行觀察、思考和總結,促進學生發現生活中數據的規律,從而使學生的數感得到更好地培養。
例如,在一次教學時,筆者讓全班學生輪流報出自己的體重,在學生報完之后,學生便會對全班的體重有一個模糊印象,而后,筆者讓學生思考自己的體重在班級同學的體重之中是一個怎樣的水平,是最重或最輕,還是中等,從而使學生能夠對同學的體重數值進行回憶和判斷?;蛘撸P者會讓學生說一下自己的生日,讓班級同學在聆聽中判斷哪個月份出生的同學最多,哪個月份出生的同學最少等。這樣,在大量的實際數據中,學生能夠立足于大量數據,從而運用數感對數據進行分析和思考,發現數字規律,總結經驗,從而能夠對生活產生更多的認知和了解,也能夠對生活中的數據產生足夠的敏感度。
數感是一種極為抽象的數學素養,對學生數感的培養,不能像學生學習數學概念一樣簡單直接,教師需將對學生數感的培養“具體化、立體化”,為學生提供一種能夠“觸摸”數感的環境,才能使學生能夠更近距離地感受數感的存在,推動學生對數感的認知。教師可以開展動手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搜集和整理數據,從而更近距離地接觸數字,切身接觸數學和數字,深入了解數字規律的變化,并在其中感受數字的作用,進而促進學生對數字的理解,并使學生能夠在活動中對數學產生興趣,優化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感官體驗。
例如,筆者會讓學生動手稱一稱一枚雞蛋的重量、一顆蘋果的重量、一袋鹽的重量,然后再稱量一顆蘋果的重量大概能夠等同于幾枚雞蛋的重量,一千克蘋果有幾個、雞蛋有幾個等?;蛘?,筆者會讓學生統計一些數據,如一本語文書有多少頁、它的厚度是多少,一本數學書有多少頁、厚度是多少,再去分別統計語文書和數學書中有幾章節,再讓學生思考頁數和章節的關系,并對比數學書和語文書,對書中章節的分布進行分析。這樣,學生便能夠在親自動手統計和思考中,對數據的應用和分布產生更清晰的認知,進而能夠推動學生對數的敏感程度的上升。而在這節課堂中,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對于生活中的一些數據有了深刻印象,進而能夠產生直觀判斷,這是學生數感素養的應用體現。
交流和溝通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也是培養學生數感的重要方式,學生在交流和溝通的情境中,能夠對別人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并發現自身思維的缺陷,從而能夠在交流中提升自身的數學計算能力,而計算能力的提升能夠使學生對數字進行更好地直覺判斷,從而能夠促進數感的培養。教師則可以為學生創設交流情境,使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解決及處理方式進行交流,并以具體的計算過程來探究結果,從而使學生能夠在交流和思考中探究出解決數學問題的最佳思路,推動學生對數感的提升。
例如,筆者在教學時,便為學生提出如下問題:因數是19的兩位數乘法要怎樣才能快速計算?然后,筆者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和探討。而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與探討時,筆者會讓學生先以幾道題為例,對比一下各自的計算速度,而后,再對比計算思路,如先讓學生計算19×11=( )這一式子,有計算速度比較快的同學,會將19×11轉換為19×10+19,或者20×11-11,都是相對簡便的算法,學生通過交流和溝通,其便能夠完成運算思維的轉換,從而能夠對如何運算產生更深刻的理解。隨后,筆者還為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交流,并讓學生討論誰的運算思維更加優秀,這樣學生便積極地進行了對數學思想的交流和探討,這便能夠使學生在今后的數學運算中能夠敏銳地選擇更好地數學思路來進行運算,這也使學生的數感得到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數感進行培養時,采用多種策略來展開,從而使對學生數感的培養能夠從抽象到具體,使學生能夠在具體的策略中對數學運算思路產生更清晰的認知,并推動數學思維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學生能夠對數字問題更加敏感,推動學生數感的認知??偠灾瑢W生數感的培養是教師開展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立足于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及學習能力,對小學生的學習訴求加以研究,進而制定出能夠有效對學生的數感進行培養的教學策略,來對學生展開教學,推動學生數感的認知及數學綜合素養的完善,從而為學生今后長遠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