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遵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辦事處書院小學)
在思想政治課上,教師必須給學生留出一些思維空間,學生對待每一個問題就會假定、推斷和疑問。盡管這種直覺印象未必是可靠的,但卻是極為積極的。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呢?我們不妨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在授課開始,學生在許多情況下對問題的形式,只是基于一個迅速的直覺判斷,甚至自己還來不及意識到這個問題是怎樣形成的。直覺判斷并不涉及對問題的假設與分析,而只是對所接觸的問題有個大致的了解。
其次,在思想政治課上,教師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提出疑難問題。這是直覺思維的升華,是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的問題并勇敢地提出,充分發揮自主的思維能力。
在提出疑難問題的前前后后,我們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政治課的興趣,啟動思維。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
教師應根據學生心理年齡特征,激發學生好奇心,創造一種能促進學生好奇的氣氛,讓學生對新授課的知識具有一股熱情,并在這種熱情地驅使下產生一種迫切要求獲取新知識的欲望。這樣,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自覺自愿地積極開動腦筋,主動學習,讓創造思維得以發揮。
首先,在思想政治課上,學生提出疑難問題的前后,培養思維能力,教會類比、推理和提問。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先決條件,也是探索未知奧秘的鑰匙。當人對某一事物感到好奇時,本能的就會對這個事物產生一種追根刨底,弄清事情來龍去脈的探究欲望,從而使創新成為可能。
其次,正確的思維方法是完成各項任務的前提。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引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思維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開闊了學生視野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提出疑難問題。
再次,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探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已成為科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理念。但是對于學生經過精心思考提出的問題,教師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處理,甚至置之不理,則很有可能打擊學生積極探究的興趣,使他們感到自己的想法沒有受到關注,從而放棄自己的努力。
怎樣解決疑難問題呢?
教師應發動學生進行民主討論,討論有助于學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見,是使學生關注到一定思考范圍內可能存在諸多想法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樣的觀點和內容,再沒有比學生親自聽自己的同伴解說更好了。當與自己的觀點相反的看法是由同伴很自然的講出來,而不是通過課本文字或老師講解傳授的,學生很容易就能注意到這些看法。當大家自然的碰到有些“麻煩”的觀點時,無論是誰講的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首先,民主的討論有助于學生對不同意見形成新的理解。有時,我們希望討論能化解參與者之間的不同意見。但這不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應該的,如果意見完全相左,而使同一問題的意見爭議很大時,這樣的討論才是最有意義的。因為這樣的討論氛圍,可以刺激大家積極參與討論,并給那些與別人意見相左的人以澄清的機會。
接著,學生通過討論,學會研究問題的多樣性。他們都會爭取自己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盡情的發揮思維的能力,踏實的研究實際問題。
其次,對于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可以發動學生去爭辯。好的討論會把一些問題留著繼續探討,也會在提出許多問題的同時回答許多問題。爭辯是通過大家共同探究,來確定那些不可預測的問題。爭辯會增強學生對含糊不清的問題變得更加明了,有助于學生承認和研究他們的假設。雄辯是對批判性思維能力最好的考驗。
最后,討論是需要指導的,指導討論不是指學生在討論中接受指導,學到某些知識。而是教師參與到討論中,并精心安排整個討論,把討論向指導者事先認可的方向推進。在爭辯時,如果教師預先已經得出問題的結論,這樣的行為就應當看成是不誠實的。這種教學上的弄虛作假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是故意的,與民主討論的精神背道而馳。
當所指導的是討論的整個過程,并有助于學生認真傾聽,澄清問題,創造條件使所有的發言都被他人聽到時,這樣的指導討論才有實際意義。在討論過程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養成民主討論的習慣,但卻不能鼓勵他們預先得出任何結論或做出任何選擇。
隨著爭辯的進行,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的看法只是暫時的。他們應當知道爭辯的問題都很復雜。而我們的理解又具有偶然性。需要不斷的理解和反思,這樣有助于學生學會容忍知識探究過程中所帶有的諸多含糊性,這時教師應主動的給學生以學習的指導。
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學習過程中,給學生留下一個個深刻的問題。這些問題是通過自主的思考,問題的提出、討論、爭辯,教師給予指導這幾個程序使問題更加明確,這就是研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