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平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鎮中心小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解決問題是貫穿于整個課堂始終的。優秀的教師能夠設計出比較合理問題,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全面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從而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研究小學數學課堂問題的設計具有較為重要意義。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有效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是每一個數學老師要仔細思考的問題,合理問題設計能夠保證有效地完成教學目的,同時也能保證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通過學生解決問題,能夠讓老師清楚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檢驗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以便及時做出調整。綜上所述,對小學數學課堂問題的設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注意將教學目標作為一節課的中心,并結合班級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重點來設計,問題的設計要明確,條理清晰,能夠讓學生一聽就懂并更加深刻的理解概念,讓學生形成一個正確的知識結構。例如,在認識三角形分類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問:“等邊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是一樣的嗎?”這個問題就讓學生了解到等邊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是不一樣的,同時也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加深對這兩種三角形概念的理解,更好的區分。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利用知識點設計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開啟學生探索新知識的欲望,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進而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在課堂設計問題時不僅僅要抓基礎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促進學生多樣化發展。如8÷2=4,教師在講授完這一環節后,還可以進一步提問,看著這個算式,還能編其他的故事嗎?通常情況下這種算式會出現在解決問題當中,教師在這個時候設計了這個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很好的引到這個算式上,利用這個算式能夠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如何運用除法,這時會讓學生感覺很好奇,從而引發學生進行思考,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
每個班級的學生水平是參差不齊的,因此教師設計問題時應該注意由淺入深、層層推進,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效率,讓學生學得輕松,不至于被復雜的問題一下子難倒,增強學生自信心,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效果。在設計問題的時候首先要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其次,是讓學生有發展的空間,有成功的可能,這樣才能更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這一部分內容時,有這樣一道題:“一個等腰三角形它的一個底角是50度,那么它的頂角是多少度?”教師還可以交換題目中底角和頂角的條件讓學生解決。學生根據三角形內角和以及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很容易解決出來;讓學生換個角度再次解決;老師繼續追問“一個等腰三角形其中一個內角是50度,那么另外兩個角各是多少度?”這個問題要從兩個方面考慮,50度可能是頂角也可能是底角,因此答案也分兩種情況。這樣的問題設計使不同水平的孩子都能得到鍛煉,也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地提升。
在進行問題設計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問題的預設,才能保證預設的問題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全面關注每一名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確保問題的難度與學生的實際水平相吻合。同時還要注意問題的挑戰性,激發學生想要回答問題的欲望。例如,在進行圓柱體積知識的教學時進行如下設計:
老師這有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誰來說說怎樣求它們的體積。還有別的方法嗎?(有了公式可以方便地求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再看,這是一塊橡皮泥,什么形狀的?(圓柱)你有辦法求出它的體積嗎?師:要是這個圓柱是鐵塊呢,有什么好辦法能求出體積?
現在要求大廳內圓柱形柱子的體積,前面的方法還管用嗎?那怎么辦呢?
教師在帶領學生復習相關知識的同時要注意采取階梯式地提問,讓問題由易到難,逐步層層推進,將學生的數學思維逐步擴展開,最終全面掌握圓柱體積的相關知識。
通常情況下,數學是一種抽象的學科,但是小學生的思維很難形成抽象思維,他們更多的是形象思維,如果教師采用傳統的講、聽的方式,那么這樣的課堂往往會讓學生失去興趣,產生厭倦的情緒,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時,應該加強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創建生活形象的教學環境,逐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小明買作業本花了5元,買文具盒花了12元,買鉛筆和橡皮等花了10元,請問用不同方法算一算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錢?在出示問題以后,有的同學在一般的步驟進行計算:5+12+10,有的同學會按照5+(12+10)來進行計算。通過這些設計與學生生活相符合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教學探討。
受傳統思維的影響,學生在解決問題往往容易出現思維定勢的問題。有的學生一旦走進定勢思維,那么最后可能絞盡腦汁也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根據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在設計課堂問題時從發散問題入手,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途徑和不同的層級角度進行問題思考,從而使學生思維更加靈活,這樣能夠激發學生思維興趣,保證有效性的問題設計,為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構建高效數學課堂打下良好基礎。
例如,“甲彩帶長2.4米,乙彩帶長1.8米,兩彩帶平均長多少米?”學生按照定式思維會這樣解:(2.4+1.8)÷2,老師繼續追問:你還能用其他方法解決這道題嗎?根據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后就有了如下方法:(2.4-1.8)÷2+1.8,2.4-(2.4-1.8)÷2,2.4÷2+1.8÷2。通過一題多解的問題設計來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探索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設計,良好的問題設計將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數學成績,最終促進數學教學活動地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