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黎
(宜賓衛生學校)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最為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中職古詩詞教學,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知識,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歸納了古詩詞的教學方法,即誦讀、感知、欣賞、品味、拓展,旨在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古詩詞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音韻美,非常適合誦讀。所以,教學中要注重誦讀指導,引導學生通過誦讀,讀準字句,讀懂內容,讀出情感。在誦讀前,教師首先應當示范朗讀,通過語言節奏的抑揚頓挫將學生快速帶入到古詩詞中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要多留些時間給學生讀,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誦讀去體會哪些地方該停頓,哪些地方要重讀,哪些地方應讀得緩慢而抒情。教師在學生朗讀過程中還可以輔以恰當的音樂,使學生更容易入情入境,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話說,知人論世。因此,感知詩歌,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感知作者和寫作背景,二是感知相關史實。
古詩詞距今已有千百年的歷史,現代人可能不太了解詩詞的作者,也不太容易理解詩詞所要展現的基本內容和它的寫作背景,所以,教師非常有必要把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講解一番。
感知作者,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創作道路和藝術風格等。如李白的詩歌感情強烈,想象豐富新奇,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風格豪放瀟灑,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被稱為“詩仙”,這與他少年時代所受的多方面教育有關,與他為實現政治抱負,四處漫游有關。而杜甫的詩歌向來以沉郁頓挫著稱,難得有喜悅之作,這跟他豐富復雜、磨難辛酸的生活閱歷有關。
感知寫作背景,即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寫作時的心境等,這樣才能設身處地地揣摩詩人的心境,更好的理解作品。如人教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選了杜甫的兩首詩:《登高》和《客至》,前者呈現的是沉郁、悲涼的風格,而后者表達的是一種歡快、輕松、明朗的格調。為什么?此時,教師就應當給學生講到兩篇作品的時代背景。《登高》寫于公元767年詩人56歲流離到夔州時,為排遣郁悶而重陽抱病登高,面對深秋景色憂國思家,感時傷懷而作。《客至》寫于公元760年春天,詩人歷經顛沛流離之后,終于結束了長期漂泊的生涯,在友人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蓋了一座草堂,暫時定居下來。所以,兩首詩同是一人作品卻一悲一喜。
有些詩詞往往會涉及一些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也就是典故。典故一般都較委婉含蓄,對于剛剛才建立起文學欣賞能力的中職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師應當把詩詞中的史實交代清楚,才能夠使學生通過典故原來的意思進而聯想到詩人在此詩中想真正表達的含義。例如,在《將進酒》里就用到了“陳王”的典故。古來酒徒很多,為什么李白偏偏舉了“陳王”?“陳王”又是誰?此時,教師就應當給學生講講相關史實。“陳王”即曹植,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因封于陳(今河南淮陽一帶),世稱陳王。曹植在丕、叡兩朝屢受猜忌,有志難展。因此,李白在詩中說“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既是對陳王昔時宴飲的傾慕,更是對現實遭遇的憤恨與控訴,認為自己就像曹植一樣備受排擠,有志難展,抒發了滿腔壯志未酬之憤。
古典詩詞是詩人的情與景、心與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種感性形象,它需要感性認識和情緒體驗。因此,欣賞詩歌主要是去領會詩歌的意境美。所謂意境,就是詩人強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動的客觀事物(境)相契合,所創造的出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詩歌通過恰當的意象,營造出深入人心的優美意境,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欣賞詩歌的意境美,教師可以用聲情并茂的范讀或者播放PPT圖片、配音樂、形象描述、想象畫面等手段,著力擴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想象力,為學生體會詩人感情營造環境,使學生真正以作者的身份去感受詩詞所要表達的感情與思想。如教李清照的《一剪梅》時,可配上安雯的《月滿西樓》,使學生一開始就沉浸在憂傷哀婉的氛圍之中,感受女詞人的這種寂寞相思之愁。教學杜甫的《登高》時,可以用多媒體播放與《登高》相似的畫面,讓學生邊讀古詩,邊看畫面,展開想象的翅膀,身臨其境地去體味詩歌的悲涼意境。
理解詩歌的語言,是讀懂詩歌的前提;鑒賞詩歌的語言,則又是詩歌解讀的深化。古代詩詞的語言總能用最貼切、最精確、最生動形象的詞語來描摹事物或表情達意。因此鑒賞詩歌語言就是去品味用得好的詞語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深刻的表意效果。像杜甫《登高》的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只用了14個字就寫出了6種景物,給我們勾勒出一幅廣闊精美的清秋圖,而畫面卻是慘淡的,映照出詩人心情的凄涼。
詩歌的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謀篇布局、選材立意、遣詞造句、塑造形象、寫景狀物、抒發感情等方面運用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等。分析古詩詞的表達技巧,就是對詩歌的表達技巧進行感受、理解、鑒定和欣賞,并做出自己的評判。如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就是多種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上青天”“攬明月”的大膽想象和夸張,顯出詩人抱負的高遠與不凡。“抽刀斷水”的奇妙比喻,顯出詩人的悲愁似水難斷和煩憂的深重無邊。而“抽刀”二句中的“水”“愁”二字的重疊復用,更是形象地加強了詩歌格調的憤懣蒼涼感和流轉哀深、抑揚頓挫的音韻美。正是通過這絢麗多姿的眾多表現手法的綜合運用,才使得這首詩的感情跌宕起伏,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在完成詩詞的基本教學任務之后,教師還可以聯系與所教授篇目相關的作品進行課外延伸。讓學生在比較中鞏固已經學習的知識,或通過對比發現兩者的異同點,進而培養學生的舉一反三、融類旁通的能力。比較閱讀的對象可以是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或是同一題材不同風格的作品,或是同一題材,風格相近的作品。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和李煜的《虞美人》就可以對比閱讀。兩首詞作的共同情感都是愁,但通過意象比較,我們發現《一剪梅》借助紅藕、香殘、玉簟等意象表達的是閨怨之愁,而《虞美人》則通過春花、秋月、東風、明月等抒發的是物是人非的亡國之恨,是國愁。
當然,教無定法。中職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只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能幫助學生領會作品中所蘊涵的文趣、情趣、理趣,從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