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軍
(山東省新泰市業余體育運動學校)
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的競走運動還幾乎沒有什么世界上的成績可言,到了80年代這項運動得到了發展,在中國隊參加第三屆世界杯中我們國家所創造的成績當之無愧的獲得了最佳的成績。在隨后的規則修改后,經過不斷的努力與適應和改進,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前輩在奧運會及其他比賽中獲得了傲人的戰績,雖然其中肯定經歷了許多的曲折與磨難但是因為前輩們的不懈努力與研究,最終還是被攻克,這就是女子競走運動在我國發展的大趨勢,而在之中,成績光環所籠罩的表面下他們的高速區間技術模式的構建分析,更是值得我們所研究的,對比國外的技術模式的構建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一些結論與分析。
我們可以對比一些前輩的資料得出一些十分有益的數據信息,如2014在南京舉辦的青奧會女子5公里競走和2014在太倉舉辦的競走世界杯女子10公里這兩個比賽中所有123名運動員的不同數據,然后進行分類比較和研究,然后將一些數據在對比后統計,而然這項統計在很多稿件和論文中都有做過,我在閱讀與研究后對此得到的結果有如下。
數據顯示,每位運動員上肢角度差距其實是很大的并沒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角度區間,她們的標準差較大,這很有可能和現今這項運動的技術完善度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我們對于這項運動的開發與研究程度不太夠,那么各項數據就會有所欠缺,這會導致在運動員的訓練過程中沒有一個很好的規劃,這點的直接表現就是在賽場上出現上肢角度差異大,每個運動員對此都沒有一個數值區間,是按照怎么對自己的訓練有利怎么去做的,這種上肢擺動的差異性也是我們今后應該研究的地方,這是否真的對于這項運動沒有太大的影響呢?我們尚未可知。但是,同樣是這樣的數據我們卻可以看出與此不同的是在三個地方上比如著地,在離開地面的一瞬間還有垂直的時候,在這三個比較重要的時間段上肘部的角度其實是有一個范圍與區間的,對比他們的數據可以得出82±20°,102±15°,77±10°。這三個數據不難看出其實肘關節的角度對于高速區間的影響并不是很大,于此不同的是大臂后擺的一些角度數據,大臂后擺的角度高速區間與中速,低速的幾個數值差距其實相對而言還是挺大的,這就說明如果上肢擺的角度增加對速度是有正面的影響,換而言之,要是想要速度更大幅度的加快,那么后臂擺動的角度是一定要增加的。我們接著來看上肢的擺動速度是否也與之相關呢?我們對比數據可以得出他們的上肢擺動速度基本保持在5.272±0.178m/s。在將各個速度區間的數值做一些比較也就可以看出其中的不同,對此我們可以得出一些結論就是如果加快速度那么上肢的擺動頻率就一定會上升,這些數據就是對比六名運動員在比賽中的不同數據所得出的結論,通過上述討論競走這項運動雖然存在著一些技術上的不足,但是在一些至關重要的地方上還是有其規律和依據可以探尋的,對于這項運動來說上肢的技術雖不起眼但是對于高速區間的技術模式也有深層次的影響,對于其中的不足是我們今后更應該關注與研究的地方,然而其中已經有規律和模式的地方也是我們今后在訓練時值得注意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將此項運動不斷的完善,使得競走這項運動得到更好的發展。
競走新規則對支撐腿在著地瞬間和垂直瞬間做了嚴格而明確的界定:必須在著地瞬間保持膝關節的完全伸直,直至過渡到身體垂直部位。這是賽場上嚴明的規定,是運動員必須遵守的一項規則。而根據數據顯示著地和垂直瞬間膝關節角度稍有增加,但是增加的數值都比較小,這說明了,對于絕大多數運動員來說這項規則的遵守性都較好,尤其是運動員的職業水平越高這項數值就可能可以保持的越穩定,這就保證了在賽場上極少有人會因為犯規而取消比賽資格,而通過這項數值也說明了,雖然比賽選手對此規定遵循的較好,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在平常的訓練中還是應該對此保持較高的警示心,提高對這項數值的重視程度,降低基礎錯誤率的下降。還有就是對于離地瞬間膝關節角度的研究,這項數值是對于運動員后蹬技術極有參考性的一項數值,曾經有研究顯示:離地瞬間膝關節角度控制在155°~165°之內,就可以表示有較好的競走運動表現,但是是否在賽場上真的都做到了這一項研究所顯示的數據呢,通過這六位運動員的表現與數值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離地瞬間膝關節角度控制在155°~165°之內,這說明這些專業的運動員在訓練與比賽的時候都會參考這項重要的數值依據,并且取得了較為穩定的發揮,與其他速度區間的這項數值相比較,可以發現在不同速度區間下這項數值有了較大的變化,這說明這項研究所取得的數值成果是一項依據性較強的數據,值得在廣大運動員的訓練過程中被給予重視,但是這項研究的依據性在哪里呢?通過學習與查閱各項資料不難看出,隨著速度增加,在離地瞬間后蹬要增加,膝關節角度也要相應的變大,這是競走這項運動的基本的技術特點和生物學特征。這也是這項運動的基本特點,為什么它是競走而非慢跑,或者是別的一些運動,也正是因為這些獨有的特點才成就了這一項有著獨特魅力的體育活動與比賽,也才會有著獨特的為它癡迷或者研究的工作人員。最后,讓我們來關注一下落地腳踝的角度問題,通過對比上述材料不難發現基本運動員的落地腳踝角度控制的都較為穩定,都在110°左右,同樣通過查閱資料我們可以發現世界優秀的競走運動員的落地腳踝在109°左右,參考這項數值我們可以看出越優秀的競走運動員對于這項數值保持的區間是越穩定的,下肢的技術是競走運動員最為重要的比賽技術特征,在運動員們平時的訓練中,對于這一部分的比重也會較為看重一些,這也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對這一部分極度重視和看重,對于其中的不足之處或者我們還未看重或者規定的地方,則激勵這我們對于這項運動的研究與開發。
通過對比研究,我們可以發現上肢技術的不全面可能是影響運動員在高速區間技術特征的很大一個部分,這也是我們今后需要極度重視的一個地方,但是這些數據與模式雖然歷經了很多次的改良與推敲但是作為運動員個人差異性還是挺大的,也許在培養一些特別的運動員的時候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參考數據,而是應該因人而異,去面對每位運動員的特征。而本文也是在參考了很多數據與文字的基礎之上發表的個人的一些觀點,不足之處與沒有看到的地方應該還是有的,這也是我今后值得注意與研究的特點,也許這些被忽視的因素會在很長時間以后被人們說發覺,感受出它們為競走這項極有魅力的運動帶來的新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