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升
(山東省梁山縣壽張集鎮初級中學)
在國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建設城鎮化新型農村的大好形勢下,農村的經濟和政治體制進行著日新月異的變革,在此過程中,人們的思想也被推入一個動態的發展階段,行為方式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非規范性。農村初中學生作為思想敏感、行為可塑的知識性青少年群落,他們尚未健全的身心也受到很大沖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外部環境的浸染中悄悄改變,有的學生漸漸迷失了自我,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
梁山縣壽張集鎮初級中學地處城郊農村,交通方便、歷史遺留問題多、生活條件較好,給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創造了一個滋生泛濫的環境。為此,筆者對該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界人士進行了全面調查,統計結果表明,農村初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禮儀習慣。大部分學生自身的文明禮儀程度較高,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不良的現象,如不能夠尊重他人,不遵守公共秩序,說臟話,不注意個人、公共衛生,不注重課堂紀律,拿手機現象嚴重,不愛護公共設施,不注意節約,浪費糧食,等等。
(2)學習習慣。學習準備不充分,只有30.2%的學生能帶好學習用品,46.7%的學生能做好課前準備,有13.8%的學生不做學習準備,甚至有少數學生上課預備鈴響后不進教室,還在教室外觀望。有的學生學習自我監控能力差,懶于動腦思考問題,經常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缺乏鉆研精神;有的存在畏難情緒,老師布置的作業或任務有困難時,7.9%的學生自動放棄應該完成的學習目標任務。
(3)生活習慣。大部分學生有較好的生活習慣,但還有一部分學生存在不按時作息,不堅持鍛煉身體,學校的早操、課間操不能正常參加。不注意講究衛生,有些學生飲食衛生習慣很差,喜歡吃零食,飯前便后不洗手,看書寫字姿勢不正確,不愛護環境,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等。
當前的農村初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為社會、學校、家庭、自身四個方面,其中客觀原因是由于社會、學校、家庭教育的不足和三者沒有有效協調造成的,同時加上自身年齡階段的特點和個人局限,致使日常行為規范缺失。
1.社會不良氛圍的影響很大。俗話說:“學校十年功,難抵社會一分鐘”。不良社會風氣彌漫,缺乏誠信、缺斤少兩、唯利是圖、拜金思想泛濫,社會公德淪喪,公民群體道德意識下降,致使有的學生難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失去進取心,更不用提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了。
2.學校和教師的因素是關鍵。學校是學生學習知識、成長的主要場所,學校的規章制度、管理、教師素質的高低都關系著學生的成長,學生升學壓力以及社會對學校的認可程度,迫使很多學校視成績為根本,導致的后果是學校重智育發展而輕視德育的教育。
3.家庭教育有不可低估的影響。素質較高的家庭,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心理和智力得到良好的發展,這部分學生在學校往往表現出積極、健康的心態。低素質家庭或不健康家庭中,父母對學生的教育方式不當,以打代教,或放任不管,對學生管教不嚴,嬌生慣養,甚至溺愛、姑息遷就,學生初期體現的不良行為習慣得不到及時糾正。
4.學生自身的因素是主要原因。部分學生自控能力差,學習的興趣不高,沉溺于網絡中,也有部分學生喜歡看電視劇或文體娛樂節目;長時間形成的自由散漫、多動、懶惰等不良行為習慣,使學生的自我約束力下降,缺乏恒心和毅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根留住”,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中國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歷史留給我們炎黃子孫的無價之寶,是我們民族聚凝力和生命力之所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珍貴遺產,在激勵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思想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作為學校教育者,理應努力探索傳統文化對農村初中生行為習慣轉變,就應嘗試通過營造環境氛圍、開展系列教育活動,推動農村初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1.營造傳統文化環境氛圍。通過精心設計、建設主題花園,栽植國槐樹,打造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國學大道。建設國學、國粹、感恩、孝德等文化教育長廊或展板,營造傳統文化教育氛圍,讓校園每一個空間、每一面墻壁都在說話,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在育人。
2.打造傳統文化特色課堂。讓傳統文化走進課堂,融入學生學習生活中,提高學生道德素養。創新校內傳統文化公開課等校本教研形式,拓展校本教研內涵。充分利用班會、專題課等形式,集中講解《論語》、校本課程《吾日三省吾身》,讓學生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引導學生學會做人,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3.開展經典誦讀系列活動。通過開展主題班會、捐贈圖書、誦讀比賽、閱讀筆記評比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打造“書香校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生孝敬、友善、節儉、誠信的優良品質,轉變學生的行為習慣。充分利用電子顯示屏、校園櫥窗、板報等宣傳陣地,營造全員閱讀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推進中華經典誦讀活動深入開展。主動加強以語文教師為主體、班主任和其他學科教師共同參與的誦讀指導教師隊伍建設,積極配置相應書籍,搜集相關數字資源,為開展誦讀活動提供服務。
4.學會、踐行“弟子規”。學習《弟子規》,踐行《弟子規》,讓國學與學生的養成教育結合起來。開展征文活動,評出最佳征文,由作者在升旗時作國旗下講話。組織抽背《弟子規》,每天的課間操后組織全校學生齊誦《弟子規》內容,關注了學生的道德生成,提升學生的精神生活,養成良好習慣。
5.因地制宜開展研學旅行。因地制宜、精心選擇當地傳統文化基地,先后組織學生到天成教育博物館、獨山抗日戰斗紀念館、杏花村民俗體驗館、賈堌堆遺址等處進行研學旅行,讓學生走出校園認知社會、接觸自然,體驗益智增能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同時,舉行“拜師”活動、讀書演講比賽、觀看傳統文化影片、過好中國的傳統節日等喜聞樂見的組織形式,讓學生了解、認識、喜愛傳統文化,并深深融入日常生活中,這也就從某些“小事”中,樹立了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和意識。
總之,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對于傳統文化不僅不能妄自菲薄,而且還要認真研究和大力弘揚,其重要意義在于不論過去還是將來,傳統文化是我們構建多元文化社會,提升民族素質和培養創新精神的根基。只要我們做教育的有心人,就能在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轉變對農村初中生的不良習慣,這對國對民都可謂是千秋功德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