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洪杰 王京芹
(山東省莒南縣煥章希望學校)
班主任不僅要認真管理好班級的日常工作,還要了解每位學生身體和心理的發(fā)展特征,這能夠提升班級的管理效率,同時也能夠讓班主任更加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清楚學生的知識基礎等相關情況,從而在日后的教學計劃中進行規(guī)劃和整理。學生在初入小學時就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對于事情的好壞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并且也能夠對一些事情的關聯性質做出合理的探究和分析,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記憶能力和感受能力也隨之增強。但是,由于學生所接觸的事物更多,導致他們的自控能力變弱,在面對喜歡和不喜歡的東西都是直接表露出來,不能夠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沒有完整健全的學習和概念系統(tǒng),盡管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表現突出,但是這些特點并不是展示在個人能力上,而是在學生的興趣。而這時,班主任要認真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明確他們的興趣方向,并且時刻的關注學生,不斷的激勵學生,給予適當的幫助,久而久之師生之間的交流機會就會增多,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會日漸凸顯。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決于對教師的好感程度,而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心理特征則取決于班主任的指導和管理。學生在學校內更多是依賴班主任,班主任不僅要在班級管理制度上進行調整,還要鼓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轉變學生的思想,讓他們不誤入歧途,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建立師生之間的情感樞紐。因此,班主任是學生的向導,更是學生的指路明燈,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上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分析學生的心理特征,從而制定合適的教學計劃,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作為班主任要認清自己的教學隱患,從而制定相應的班級管理對策。
如班主任有時缺乏與學生的溝通,因為小學生心智方面尚不成熟,所以一遇到問題就會“十萬個為什么”,向老師尋求答案,甚至有些問題的內容與要學習的知識有些偏離。這時班主任則是不予以回答,或者回答的不夠完善、不夠準確,并沒有報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解決學生的問題。還有些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出現錯誤,或者回答不夠理想,班主任并沒有積極的引導學生去發(fā)現錯誤點,而是對學生采取嚴厲的批評和指責,這樣的方法無疑是讓學生對班主任產生隔閡和畏懼心理,并且在加重了學生日后的學習負擔。
學生在小學還處于身體和智力發(fā)展的階段,在能力提高的同時還需要不斷的磨礪和成長,他們對于感興趣的事物具有很強的積極性,但是缺乏一定的注意力。所以作為班主任,應該善于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如好奇心這一塊,應該突出教學內容的新穎和趣味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又能夠體會到樂趣,這樣才能夠促使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渴望得到表揚,作為班主任應該通過表揚的方式激勵學生深入學習,促進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保持樂觀和積極的態(tài)度,從而引導他們不斷學習、大膽實踐。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表現出不滿和不喜歡的消極情緒,那么學生的自尊心很可能會受到影響,同時也會因為班主任情緒的影響,導致學生出現“厭學”現象,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變少,和諧關系很難建立。所以,在日后的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狀態(tài),掌握他們的興趣點,并且保持樂觀和積極的教學態(tài)度去對待學生,如學生考試成績落后時,班主任課針對性的講解和心理輔導,給予激勵,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學生犯錯誤時,班主任第一時間是糾正學生的錯誤點,幫助他們避免錯誤,并且找出錯誤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學生,批評學生,這樣會讓學生與班主任之間產生隔閡和畏懼心理,在日后的教學工作很難繼續(xù)開展。學生的知識和實踐是相互促進的,班主任除了要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還要提供學生實踐和表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習的知識,從而發(fā)展自身的優(yōu)勢,提高個人能力的發(fā)展。
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學習過程較為枯燥和乏味,因為是學習的初始階段,許多新知識和學習技巧都要不斷的消化和學習,這導致學生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甚至出現“厭學”現象。所以,班主任要為學生建立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安靜、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對學生學習取得很好的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尤其是心理負擔比較重的同學,和諧的學習氛圍能夠降低他們的心理負擔和不安,體會到一種自由的感覺。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的過程中,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暴力和歧視等教學方式不予提倡,對于那些能力較差問題較多的學生要特別關注,給予適當的幫助,如在課堂中開展“學習交流大會”,活動中鼓勵學生大膽與教師交流,并且把平時所總結的學習方法和技巧與大家分享,把遇到的和不會的題目也可以與大家進行探討,并且分析出解決辦法,在此次活動中,學生之間平等對待,不搞歧視,面對學生的問題一一回答,并且給出相應的解題技巧。在此次活動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還讓師生之間有更多的交流機會,建立師生之間的感情樞紐。
學生的性格和行為習慣在小學階段就已初步形成,在小學生性格和習慣形成過程中,班主任的角色扮演十分重要,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模仿和學習的目標。所以,在日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并且充分突出自身的教學優(yōu)勢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這樣才能夠帶動學生良好的性格和行為習慣。班主任要意識到自身行為的變化,重視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形象,在教學方面要嚴格要求自己,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思維,傳授學生基本的知識,還要加強自身品德修養(yǎng),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為學生樹立榜樣,這樣教師才能夠更好的開展日后的班級管理和教育工作,學生也更容易接受教師。班主任應該從而多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養(yǎng),如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可閱讀相關的書籍知識,了解學科的知識底蘊;不斷實踐,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如班級的學習成績,班集體的建設和日常管理,班級的活動設計等;不斷研究,提升師資力量。如深入學習各個知識,探索教育規(guī)律,并且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形成一個合理、科學的教學風格。
總之,在建立師生和諧的關系中,班主任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熟知學生的興趣愛好,并且在班級管理上要具有規(guī)范化的方法,多提供師生之間交流的機會,讓班主任走進學生的內心,與學生成為真正的朋友,從而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