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守清
(湖北省潛江市竹根灘鎮小學)
首先,因為品德與社會是一門開展不久的新科目,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人員對其教學目的與教學任務理解不夠深入,不知如何利用教學資源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仍存在著以強制學生記憶和理解的灌輸式教學方法,這是不可取的。小學生身心的發展是一個快速且微妙的變化過程,如果缺少教師人員的正確引導,任其自我發展容易造成小學生養成不良的思想和行為習慣。品德與社會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小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使其德、智、美等能力全面均衡的發展。教師應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注重對學生心智的啟發與引導,使其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思考與自我教育。其次,小學品德與生活的部分教材內容過于老套,沒有很好的與現代社會形勢做好銜接,一些舊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已然不能適應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需求。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深入的理解教學內容,這樣既浪費的教學時間又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既要以教材為中心又不能一味盲目的使用教材,而應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踐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取舍,突出重點和難點內容,以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地提高為根本目的來規劃教學組織方式。
1.加強社會實踐教育,建立貼近兒童的生活方式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是一項注重整體與實踐的活動形式。理論知識的講解是為了指導學生更好的進行社會實踐,因此,教師不能本末倒置的強制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記憶,不能采用傳統的以書面成績為教學評價的片面形式。要加強社會實踐教育,教師人員必須以身作則,要緊跟社會的步伐,對現代社會存在的各種矛盾進行深入分析,找準現代社會發展要求人們所具備的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教學手段上,教師除了要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之外,要利用現代網絡信息資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更全面的了解社會形態,了解社會生活的真實狀況。在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積極地與人交流、與人和諧相處、吸收他人長處,在社會實踐中努力通過自身積極參與來改善社會環境,從而發揮自我價值。在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上,教師可以通過情景教學的形式,通過對社會場景模式來拓展教學內容。如結合主題內容設置情景劇,通過兒童節目表演的形式,讓其在課堂互動環節獲得積極、豐富的情感體驗。隨后老師讓每組同學上臺表演,讓大家通過自我表演與分享經驗,轉達出對社會做貢獻的真切了解,在情景劇表演的最后還要讓每一位同學了解到所表演內容的意義,談一談自我的看法。這種教學模式是針對性較強,貼近學生生活的良好方式,對學習具有推動作用。
2.聯系實際開展形式多樣化的教學方案
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學在教學開展中應注重理論聯系實踐,通過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提高品德與生活的教學質量,發揮其在小學教育階段所應起到的價值性與作用性。我們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討論。
第一,集體活動方式。結合教學主題內容設置具體的活動內容,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集體活動是增強兒童組織配合與參與能力的正確教學方式,組織學生參加各類活動,增強品德教學,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探索,筆者自身就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掃墓,增強了學生群體的組織協調能力,也加強了學生對革命先烈奮斗歷程的了解,在活動之中學生們認真學習了關于革命先烈的一些知識與先進事例,在詳細的講解中,同學們對歷史有了新的認識,學習到了愛國主義精神。
第二,個別活動形式。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綜合實踐活動還應充分發揮學生特長,張揚學生的個性。如在教《我愛花,我愛草》一課,在學生提高道德認識以后,筆者讓學生每人設計一句警示語,提醒人們愛護花、草、樹木。學生積極思考,充分發揮想象力,內容豐富有趣。有的寫“我是嫩嫩的草,別把我踐踏”,又有的寫“我是美麗的小花,我為眾人開放”,有的寫“花、草、樹木為人類服務,我們都來愛護他們”。這些學生們親手寫下的標語,在最后被放到了花園的一些明顯位置,擺放好之后,學生們自我都有了對環境保護與愛護花草全新的認識與理解,通過參與環境保護的內容,學生們自我感悟,自我學習,了解到了社會品德教育改革的動力,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刻影響,讓學生們感覺到了真實的發展,體會到了回歸自然的感覺。
3.培養愛心和增強社會責任意識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材內容的設置和教學任務的制定與小學生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教師要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了解周圍的人和事。同時,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初步了解個體與集體之間的關系,為其融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并增強其社會責任意識,可以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到養老院做義務勞動、幫助環衛人員打掃衛生、開展夏令營活動、少先隊員活動等形式,使其在這個過程中積極的展示自己的特長,通過個人的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讓學生體會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性,在社區服務的實踐中,小學生不但學會了關愛他人,同時還培養了社會責任意識,進一步了解社會,增加從事社會實踐的經驗。
4.家校合力,促進道德發展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品德的形成是離不開家長的。孩子的生活世界主要有社區、學校、家庭這三大領域組成的。教師要有意識的開放課堂,充分開展課后實踐活動,讓學生把課堂上獲取的知識和經驗用于實踐,促進情感和道德認知真正內化為行為品質。教師可以和家長的配合,布置一些學生可以完成的課外作業,讓學生去實驗、去感受、去體驗,即充實教學內容,又拓展教育空間。從課堂向課外拓展,從課堂擴展到家庭、社區,形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學習的有機結合。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的《家居文化與變遷》這時課,通過古今中外建筑的發展和對比,學生了解我國建筑的產生與發展,認識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建筑的特點和風格,學生感受到祖國建筑文化的博大精妙,增強民族的自豪感。教完課后,我布置了一個任務,就是要求家長陪同孩子也去周邊的建筑和家居中找一找,哪些地方保留了中國的傳統,哪些吸納了國外的風格,然后把它的圖片收集起來,或者把它拍攝下來,到時在班級做一期展覽。孩子有了家長的配合,參與實踐的能動性就更強,學習的興趣也就更濃了,也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
總之,小學品社課的靈活性、多樣性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次教學活動、每一項課外延伸作業,課堂教學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外要讓學生體驗實踐,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在輕松中領悟其中的內涵,從而引導自己的行為,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真正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