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翠
(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中心小學)
現在,我們好多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看起來通順流暢、氣氛活躍,但是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進行深層次思考和自由的表達。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過程得經歷體驗、領悟、深化、升華這四個階段,這就需要學生在靜靜地思考中調節、監控自己的思維過程,整理頭腦中零碎、無序的數學知識。老師必須讓課堂靜下來,靜下心來從容地等待、留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和想象,留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去梳理和歸納,留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去表達自己的看法,才會有學生的創新,才會有學生的發展。
前段時間上了一節公開課,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搜集資料,精心備課,課堂上我充滿激情地引導,想盡一切辦法對課堂進行調控。可是令我擔心的“真空狀態”還是出現了,課堂氣氛非常沉悶,影響了公開課的活躍氛圍,提出的問題,學生就是答不到我預設的答案上,這讓我失去了等待的耐心,最后我干脆著急得把答案直接告訴了學生,匆匆忙忙地,帶著疑惑與懊惱,結束了這堂課。課后,我經過反思終于明白,課堂本來就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本來就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思考的時間被我節省,學生思考后能得出的答案因為我急于緩解過于沉悶的課堂氣氛,代替學生回答了。形式上的東西考慮多了,實質上的東西就少了,這讓我失去了等待的耐心,這也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機會,以至于一部分孩子沒有時間去理解知識,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沒有機會展現自己,更沒有體驗成功的機會。
提出問題后耐心等一等。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老師的問題已提出,就有同學舉起了手,其實他的思考不一定成熟。沒有經驗的老師此時往往非常欣喜,立馬提問,這部分孩子可能答對了,可是大部分同學還沒來得及思考,更有一部分同學聽了之后云里霧里,一知半解。學生的參與率低,課堂效率也就談不上,更談不上兼顧全體。
數學課必須要活動與思考相結合,讓活躍的課堂靜下來,讓孩子們有時間思考。數學思想方法的理解過程大體經歷體驗、領悟、深化、升華這四個階段。而領悟、深化、升華無一不需要學生靜靜地思考,在靜靜地思考中調節、監控自己的思維過程,整理頭腦中零碎、無序的數學知識,使頭腦中朦朧的數學思想清晰化,隱性的數學思想顯性化。
學生欲說還休時耐心等一等。我上公開課《圓的面積》時的一個情景一直忘不掉,當時把圓轉化成長方形以后,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我們把圓轉化成了長方形,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呢?當時我叫了一個舉手的男生,可他起來之后卻支支吾吾講不清楚,這可是公開課呀,我怕失了面子,我立馬選了別的同學回答了這個問題。當我巡視到他的身邊,他紅著臉低聲而堅定地告訴我:“老師,我會!只是我還沒整理好怎么說”。當時,我真的很后悔,我們教育孩子如何傾聽,教育孩子如何認真思考,可是我們卻沒有等待孩子思考的耐心,我們卻沒有養成傾聽孩子表達的習慣,孩子的思維與表達就讓我們中途打斷,沒有聽出眉目再作評價,極大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對孩子的積極性造成挫傷。
組內交流前耐心等一等。我們數學課堂上有些問題與觀點需要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與討論,但是切忌拋出一個問題就在小組內合作探究,我們交流前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幾十秒鐘,讓所有的學生開動腦筋,進行思考,絕不能省略自主思考這個關鍵環節,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讓孩子們跳一跳摘果子,即使摘不到,他也有了這個經歷與體驗。在上《平移與旋轉》這節課時,上課伊始讓學生展示了自己根據對平移和旋轉的理解做的手工作品,我問:關于平移與旋轉,你們了解多少知識?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平移和旋轉做出了描述:如直線,轉圈,曲線,上下,左右等等來解釋。我又問:誰能總結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學生雖然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由于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考慮,總結時的卻不能完整描述,于是我借機讓學生組內交流,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就在慢慢地回味和消化過程中順利完成。這就避免了雞一嘴,鴨一嘴地吵吵鬧鬧,表面上熱火朝天,實際上有的孩子一言不發,有的小組一人一言堂,卻不能真正地進行知識的交流與掌握。
回答錯誤時耐心等一等。在講《倍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理解當兩種數量相等時的倍數關系,課件第一行出示了4個蘋果,第二行出事了4個桔子。提問:現在他們之間有倍數關系嗎?結果一個學生脫口而出“沒有了”,隨后又有幾個孩子跟著“沒有!沒有!”。我微笑著不作回應,有幾個聰明的孩子又說了“老師,等等,讓我們再想想?!焙⒆觽儑\嘰喳喳地自覺討論起來了,過了一會兒第一個發聲的孩子站起來說:“老師,我又想了想,應該是一倍的關系”?!盀槭裁??”我追問。又一個孩子站起來說:“4里面有一個4!”“把4個蘋果看作一份,4個桔子就有這樣的一份,所以可以說蘋果的數量是桔子的一倍”;“也可以把4個桔子看作一份,4個蘋果就有這樣的一份,可以說桔子的數量是蘋果的一倍”;“老師,把蘋果當一份和把桔子當一份不標準一樣”……孩子們七嘴八舌地總結著、體會著、感悟著,在不斷對比與反思中,層層深入的理解了“倍”的本質與內涵。面對學生產生的錯誤,我耐心地等待,等到學生思維花開。
課堂整理時耐心等一等。一般地,我們在課堂小結時都讓學生談談今天學了什么有什么收獲,然后就收尾下課了。在課即將結束時讓學生靜靜回顧、思考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慢慢有序地再現本節課的知識點,靜靜地學生將本課的知識點在腦海中進行整體有序地建構,甚至高年級可以建構知識網絡圖。我們的交流的收獲不僅僅是知識的掌握,還有學習方法的總結,情感體驗的交流,德育目標的滲透等方面,所以還得給孩子一個整理的時間。在《圓的面積》這一節課的教學結束時,我給孩子們留了1分鐘時間,并告訴孩子們從多方面的體驗來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孩子們的總結我記憶深刻:“老師,我學會了怎樣計算圓的面積”;“老師,我們學會了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老師,我還知道了極限思想”;“老師,我感受到了圓形的魅力”;“老師,我和同桌一合作做了一件作品,沒有他的幫助我完不成”……沒有時間來梳理,孩子們的感悟與收獲不會這么豐富。
面對個性差異時耐心等一等。由于先天遺傳與后天教育環境的影響,學生的潛能存在很大的差異,不同的學生在掌握知識和技能上也是不一樣的。他們當中有的接受能力較強,有的接受能力較弱,有的做事學習動作迅速,有的做事學習磨磨蹭蹭。我們的教育教學往往都是整齊劃一的要求,尤其是對那些智力平平的學生,在同樣的時間和任務面前,我們往往會對他們失去信心和耐心,缺少應有的等待,面對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面對那些膽小、怕羞、性格內向、不愛表露自己的學生,老師該少一些急躁,多給予他們耐心的等待和自我表現的機會。給班級中一些智力平平的學生降低一些要求,減免一些任務,多給予一些鼓勵,多給予一些等待,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現自己和體驗成功的機會。
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需要善于等待的耐心,需要給每一個學生自我發展的空間和時間。讓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學會等待,讓我們的孩子慢慢來,等待學生自己解決一個問題又一個問題,等待學生跨越一個又一個障礙,等待學生能夠離開我們獨立遠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