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松華 高 敏
(咸寧職業技術學院)
1.高職學生綜合素養不符合企業經濟結構升級轉型要求
首先,隨著時代的進步,高職院校快速發展,辦學規模與招生人數逐年擴大與增長。但基于學生“入口關”,學生沒有扎實的文化基礎,相較之普通高校,高職院校學生自身思想、道德與人文素質存在明顯差距,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學壓力。其次,有的院校依然采用傳統填鴨式教學管理模式,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因缺乏良好的學習氛圍,且學生自身文化基礎差,進入企業后學生不能快速轉變角色,不符合企業生產技能要求。此外,高職學生畢業后,自身知識轉換能量不符合企業發展要求。為了適應市場發展,有的學校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深入改革課程體系,知識傳授轉變為“夠用、適用且重實踐的環節”,構建行業、企業與學校為一體的專業課程研發團隊,對企業行業特點、專業設置與學生知識層面全面分析基礎上,合理設計“專業+企業培訓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但因眾多高職院校專業設計、課程設置、人才培養及教學過程等與企業發展需求仍有許多的不符,改革效果較有限。
2.學生能力培養不符合企業人才需求
(1)高職院校沒有準確掌握企業人才需求
有的高職院校沒有準確把握市場經濟動態,未深入研究企業人才需求,也沒有從企業角度思考問題,專業課程設置落后,使得人才培養與市場發展需求不匹配。
(2)實訓教學條件不好,效果差強人意
有的高職院校沒有設立自己專屬校辦企業,也沒有根據企業發展需求建立相應的人才實訓培訓基地,通過幾個月的實習學生完成應用能力培訓。時間短,對新環境學生需要適應,通常是學生還沒有熟悉生產線,實習時間就結束了。有的院校盡管采購了實訓設備,但因設備落后,維護差且更新速度慢,與企業一線生產設備不能實現同步更新,因而學生實訓無法獲得預期效果。
(3)理實并重的專業師資隊伍不足,教學與實踐相脫離
職業教育目標在于為社會發展培養應用、技能與創新型人才,因而老師必須要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還要掌握熟練專業技能。高職院校很多老師缺乏企業工作經歷與實操技能,沒有深入了解企業生產、管理、技術更新及人才要求,教學與實踐相互脫離。
3.校企融合缺乏暢通的渠道,沒有實現深入合作
(1)校企融合缺乏完善的配套機制
在校企融合工作中,有的高職院校沒有建立有效的管理、監督檢測與激勵機制;學校也沒有實施規范化管理校企融合工作,多頭管理現象比較嚴重,使得工作難以實現規范化管理,工作積極性不高,不利于高職院校深入開展校企融合工作。
(2)校企融合工作缺乏綜合素質高的隊伍
實際工作中,相關人員沒有從學校與經濟形勢角度分析問題,缺乏全局性觀念,沒有系統化研究新時期的校企融合工作,也沒有準確判斷校企融合工作的復雜與艱巨性,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新問題與情況,特別是校企融合工作相關要求學習不深入,落實不到位。
(3)校企融合工作力量不強
憑借自身經驗辦事,不會結合新形勢對校企融合工作方法進行創新,對實際工作效果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4)校企融合緊密性差
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實施的校企融合形式是學校為主企業為輔,因而學校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企業經濟結構升級轉型需求,而企業也不愿將自身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就算有的高職院校與企業簽訂了人才需求訂單,但很多學生的就業期望與定位、市場間存在很大的差距,學生就業滿意度不高,對于學生能力企業沒有較高的認可度,通常是學生就業時間不長就面臨失業或重新擇業的文題,使得校企融合出現忽冷忽熱,校企融合沒有實際意義。
1.擴大校企合作范圍
通過市場調研,及時掌握企業職業崗位技能需求與發展趨勢,積極應對市場變化,探索校企合作契機,開發實訓新項目,確保學生自身專業水平、能力與職業崗位任職需求得到提高,盡可能實現無縫對接。與合作企業理清關系(與現有合作單位,理清協議是否到期、是否會續簽或繼續跟蹤,做好哪些工作,與哪些企業深度合作、哪些是要淘汰的以及新合作單位有哪些?),選擇合作密切、經濟效益好、擁有先進技術、管理規范、發展成熟且核心區域的企業合作,根據“校企合作”新模式實現深度合作。借助專業優勢做好試點,以點帶面成功后進行全面推廣。以此確保每一專業或方向保持實在、密切合作、高質量、擁有專業特色且依照新校企合作模式開展深度合作的企業。通過畢業生供需見面會、招聘等途徑,及時跟蹤與院校條件相符合的企業并保持密切聯系,逐步構建深度合作關系,循序漸進的保障合作質量。
2.促進融合,為校企融合辦學創建新平臺
校企融合中,“深度融合”要求進行深度設計,包含合作辦學、育人、就業與發展。無論何種合作方式,行動是最為重要的,通過行動探索合作內容,獲得更好的合作效果。在此過程中,共贏是基礎、共發展是出路,而人才培養是根本、核心則是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員工培訓機制,提高員工業務能力,從而成為合作受益者與高素質建設人員。探索共建研發平臺與聯合攻關體系,根據產品研發、技術革新與事業改革等確定橫向課題,在合作攻關基礎上,提升生產效率與事業發展水平;深入探究共建專業機制,加快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特別是企業參與制定培養方案與教學,條件允許情況下進行訂單培養,建立專門的學院,推行教導學做研體系,實施雙導師制與校企合作模式,邀請企業專家與行業學者,直接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教學工作,引導學生積極進入企業實習鍛煉,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3.以工學結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將生產勞動與社會實踐融為一體,實施新學習模式,以工學結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并建設專業,合理設置專業課程,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關注學生校內學習與實踐工作的統一性,校內與校外實踐考核結合起來,促使課堂與實習地點的一體化;為了提高學生能力,實施工學交替、項目導向、任務驅動與定崗實習等教學模式,開展項目式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生產實習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各專業要保障學生在企業定崗實習時間至少為半年。實施校企合作,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從師資、技術與辦學條件等方面與用人單位加強合作,根據職業崗位需求,共同參與人才培養計劃的制定,簽訂用人與人才培養合作協議,為用人單位培養優秀人才,提高學生就業率。
綜上所述,社會經濟發展中,職業教育而言,作為校企合作的高級階段,校企融合是其發展的必由之路與根據要求。秉承校企融合,堅持合作辦學、育人、就業與發展的理念,增強政府、學校與企業三方之間的凝聚力,為社會發展培養更多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才,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