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婷
(吉林機電工程學校)
《論語》中關于交友之道孔子這樣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孔子所說的三種益友,第一種指朋友為人正直、坦蕩,性格明朗;第二種是指朋友謙虛而誠摯;第三種指朋友見多識廣、博學多才。三種壞朋友,第一種是指趨炎附勢、沒有是非原則之人;第二種是表里不一、虛假偽善之人;第三種是花言巧語、胸無點墨之人。
中國人講究“百善孝為先”,也講究“兄弟如手足”,孝敬長輩、友愛兄弟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反映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悌之義的觀念。青少年在識人、辨人方面經驗尚淺,對于“朋友”的概念很多只停留在“能玩到一起”和“談得來”,甚至“臭味相投”上,教師指導學生反觀自己的朋友,是否是真正值得交往之人,也可將對友人的困惑和顧慮寫下來,請老師幫助解答迷津。最重要的是學會以正確的標準衡量友人,同時也鞭策自己向正確的為人處世方向發展。
人際關系這個詞是在20世紀初由美國人事管理協會率先提出的,也被稱為人際關系論,193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約創立。一般情況下,我們將之定義為人與人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關系,人與人交往關系包括親屬關系、朋友關系、學友(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同事及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等等,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原則有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人無信則不立,以誠待人,講求信義是人際交往得以延續和深化的保證。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著心誠意善的動機和態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納、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鳴,使交往關系鞏固和發展。
盡管由于主、客觀因素影響,人與人在氣質、性格、能力、知識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只有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才能保持人際交往各方的平等地位。比如在《我很重要》一課,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人”的獨一無二和不可復制,只有意識到這種重要與可貴,才能發自內心的尊重自己和他人。
寬容常表現在對非原則問題不斤斤計較,能夠寬以待人,求同存異。寬容有助于擴大交往空間,滋潤人際關系,消除人際間的緊張和矛盾。在人際交往中,由于個體差異或不可預見的陰差陽錯,因誤會、不理解而產生矛盾不可避免,這就需要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學著以友善、溫厚的心來對待他人。
學生在課堂上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多時候也會受到課堂氣氛的影響。教師的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法呆板,就會造成學生不感興趣,從而自我監控能力下降。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改進課堂的教學方法,創設開放的課堂氣氛。比如,講解《鴻門宴》時,可以采取課本劇的方式,使學生融入到情節當中,學生感興趣,自我控制力自然會增強,教學效果就會事半功倍。唯有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運用多種多樣的方法進行教學,才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使其能創造性地學習。
如講解《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時,就要使學生正確認識到所學專業于自身、市場需要之間的聯系,選擇職業時應注意的問題,結合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書本中走出,才能讓學生感同身受。
在學習活動中增強其成功感和自信心,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如對一位考試不合格的學生,上課可有意識地向他提問一些他能回答的問題,并借此機會表揚他;也可在他的作業里寫上鼓勵的語句等,點滴細節同樣能觸動人心,讓人感動。
在教學中必須要讓學生理解“我明白我想學習,我是一個學習者,因此如果我想學習什么東西的話,我就能做到,我喜歡學習和解決問題,因為我知道努力思考會充滿樂趣。”有明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自我監控能力。比如,在馮友蘭的《橫渠四句》中,對于這四句話的理解,自身到廟堂,從點滴小事到國家大事,唯有從自身做起,從自身思考,有肩負責任的意識和態度,才能踏踏實實砥志研思,篤學力行。
蘇霍姆林斯基尊重教育規律、尊重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從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了培養適應社會所需要的人,而提出了這一教育思想,這也是他辦學的指導思想和教育理想。他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認為,所謂和諧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動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使二者達到平衡:一種職能就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就是人的自我表現。自我的內在本質的表現,自己的是世界觀、觀點、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積極的勞動中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系中的表現和顯示。正是在這一點上,即在人的表現上,應當加以深刻的思考,并且朝著這個方向改革教育工作。
職業教育是一種以能力為本位,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學生的求學目的是為了能夠明確地達到一個崗位的目標,勝任一個崗位的需要。而蘇霍姆林斯基的個性和諧發展教育思想是應時代的要求而誕生的,主要是解決就業與升學的矛盾,更好地引導就業,促進就業,同時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有個性的發展,使人的個性得到張揚,進而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動手能力。今天,我們的基礎教育正在推進素質教育、實施新課改,他的這一思想仍將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了解并合理把握不同個性的學生,使其和諧發展,也是國學課程設置的重要標準。
劉建寧在《淺談職業教育改革下的課程教學模式》提到,我國職校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差異較大,大部分學生缺乏學習專業知識的文化水平,因此“以學定教,因材施教”的理論支撐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求教師的教學工作應該建立在學生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基礎之上,教師要根據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尚未解決的問題,進行適當的引導、點撥,來實現課堂教學時間的充分、高效利用。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學、討論、思考的機會,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答疑,引導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轉向主動的學習,使其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其次,以學生的成長需求為導向,來引導學生學習。葉瀾主編的《教育學原理》在第三章里提到,不同階段學生的成長需求是不一樣的,按照亞里士多德的分階段方式,我們所教授的學生屬于“理性發展時期”,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理性認識是感性認識的飛躍,它反映事物的全體、本質和內部聯系。但是,在這個發展時期,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正確對待的,一種感性認識可能引起錯誤的理性認識,這就需要教師發現學生的需求及誤區,加以引導。課堂上可以通過語言、影音來觸碰學生柔軟的內心,幫助其實現內心渴望。
雖然我在語文教學方面的一點實踐經驗是粗淺的,但以語文教學為依托,引導和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我在今后教學中應該堅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