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
(河北省樂亭縣馬頭營鎮初級中學)
漢字為什么能一直活躍至今,與其順應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有關。漢字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發展的總趨勢是簡化。正因為漢字的與時俱進,燦爛的中華文明才得以傳承。
漢字的字體都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之上演變的。甲骨文是刻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字的線條纖細,直筆較多,棱角鮮明,字形瘦削,借字很多。由于當時書寫工具的局限,在今天看來,書寫起來并不十分方便。
金文是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其字形特點也深受書寫工具的影響。真正體現漢字簡化、發展的第一次變革,是在秦始皇執政期間,李斯主持的統一文字。戰國時期,除了秦之外各諸侯國的古文也同時存在。它們實質上是漢字區域性的異體字。
大量存在的異體字也具有負面效應。從應用的需要和文字符號功能優化的角度來說,異體字是多余的符號。大量的異體字存在阻礙了漢字系統功能的優化,增加了記憶負擔,對交際的作用也不是很大。
經過整理后通行的文字即小篆。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而來的。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范化的字體。小篆在漢字形體、偏旁位置和偏旁筆數三方面進行了規范。尤其是偏旁的固定和統一,使異體字數量減少。小篆使漢字的符號性、規范性得到提高。
隸書從草率的篆書演變而來。衛恒《四體書勢》說“隸書者,篆之捷也。”從中看出隸書是篆書的快寫。
楷書又名真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進一步演化而來。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漢字的方塊字基本就定型了。
草書打破了漢字向不同方向用筆的書寫方法,把筆畫和偏旁變成易于連寫的符號。草書楷化是漢字簡化的手段之一。如東、學、為等。
對比繁體字與簡體字,我們可以發現,兩種字形有差異:
(1)局部刪除
號——號;飛——飛;蟲——蟲。
(2)偏旁更換
證——証;竊——竊;對——對。
(3)全部更換
萬——萬;眾——衆;體——體。
(4)同音替代
丑——醜;谷——榖。
(5)草書簡化
樂——樂;為——爲。
(6)根據簡化字進行類推
龍——龍,瓏、攏、聾、壟等有相同部件的字也受其影響,做出類似的簡化。
漢字的書寫方向一般是從左到右,原本一些不便于從左向右書寫的字,形體慢慢的也發生了變化,部件的排列更適合我們的書寫習慣,如鵝、群、峰等。
由此可見,漢字的簡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直在簡化,而且這種簡化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一簡之前,漢字的簡化很大程度上是自發的。漢字的簡化是為了適應交際的需要,是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
漢字的自發簡化只是個別和局部的,不能從根本上使漢字便捷。新中國成立后面前一個迫切問題,那就是消除文盲。政府出面對漢字進行了規范和統一。這種強制簡化后的漢字,從某種意義上講,給人們,特別是文化程度相對偏低的人們帶來了讀、寫、認上的便捷,因此也有利于推動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過去的漢字一字多形,字數繁多,據統計有六萬多,學用不便。1955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發表。
漢字的簡化符合漢字本身的發展規律,便于漢字更好的記錄漢語;漢字的簡化在總體上減少了漢字的筆畫,使漢字的形體更為清晰;漢字的簡化方便了漢字的傳輸,使漢字更易處理;漢字的簡化使文化的普及變得更容易,使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文盲數目減少。
漢字簡化后對中國古代文化是一種巨大的沖擊,有一部分簡化后的漢字,就失去了在字形上分辨其含義的功能,因為漢字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背景,伴隨著漢字的精簡,這種文化內涵有一部分會隨之消失,極不利于文明的傳承。簡化的漢字也不利于語言學家對方言區的語言文字的深入研究,極有可能遺漏甚至歪曲我國各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背后所蘊藏的獨特的民族文化。
漢字的簡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是漢字的簡化還是要客觀,循序漸進,總體應抱有謹慎的態度。我們相信漢字是可以不斷優化,不斷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