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重癥醫學的應用研究是指機體受到損傷和疾病的損害并逐漸向死亡發展體現的規律和特點,醫師根據重癥患者體現的特點對其進行治療的一種學科。其集中了分散在各個學科的危重患者進行救治,這種學科的建立,不僅節省、整合了醫療資源,同時為患者提供全面的診斷和治療。由于危重患者的病情復雜、變化快,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對疾病做出診斷和處理,將會威脅患者的生命,這也成為了重癥臨床醫師的挑戰性問題。因此不僅要求住院醫師具備敏銳的觀察疾病的能力,同時還應熟練的掌握專業的知識和能力。規范化培訓使提升住院醫師綜合能力的必須之路,使醫師在治療中對疾病有全面的了解,提升自身的知識能力和技術能力,從而為患者提供科學的、有效的治療。本次通過研究重癥醫學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特點,總結分析重癥醫學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具體展開模式。
重癥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其跨專業性較強,常涉及生物醫學、基礎醫學、藥學及臨床醫學等,這些學科相互結合形成一門新型的學科。其隨著醫療發展而產生,使醫學發展的趨勢和標志。因此,重癥醫學的診治體現醫院的整體水平和能力。在重癥醫學中,疾病的診治需要醫學理論的把握,同時也需要基礎技能和專業知識的支撐。其不僅要求重癥醫師充分的認識疾病的病理、診斷和治療,還應了解患者的每個器官功能是否正常運作及預測、評估疾病的發展等,因此,住院醫師的重癥醫學知識規范化培訓非常重要,使每個住院醫師必須進行的培訓。
目標的建立在重癥醫師規范化培訓中非常重要,目標的建立為培訓提供準確方向和詳細的標準。以往由于醫院的不同,培訓的標準、內容都不相同,導致住院醫師的能水平參差不齊;同時重癥醫學醫師的帶教中,由于教師的不同,教學的標準、內容及相關要求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上述充分的說明規范化培訓建立目標至關重要。培訓教學目標加上規范化的操作標準,診治流程,為重癥醫師規范化培訓建立了統一規范和標準,從而提高醫師的綜合能力和水平。由于醫師自身的基礎不同,應進行階段的性的培訓教學,一共分為三個階段,逐漸的由淺入深,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體現教學的全面化、個性化,保證每個醫師都能夠具備豐富的知識和技能。
根據醫院醫師的整體素質情況,劃分培訓計劃,將其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初級階段、加強階段及進展階段。初級階段的主要的內容是培訓重癥醫師的重癥學科的基本知識、技能、基礎病理、生理知識及臨床的診療規范;加強階段的主要內容是使醫師充分了解患者病情,提高自身的診治能力;最后進展階段的內容對重癥醫師培訓重癥醫學科發展的科學性,認識重癥醫學科的重要性。
1.基礎理論知識的培訓。規范化的培訓中基礎理論至關重要,并占據重要的地位。其中可將理論培訓分為三種形式:(1)每周進行一次。持續時間為一個半小時,組織講座學習,講師為資歷較深主治醫師,講座的內容和知識逐漸加深,并充分的考慮知識在臨床實踐的實用性和系統性。(2)每周進行兩次或三次。進行實踐查房教學,講師為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每次查房的教學內容可不同,可根據科室內收治的不同病例而定,或者由教師自身擬定,此種教學模式的實施是訓練重癥醫師的臨床診治思維。(3)每兩周進行一次病例討論。培養醫師對問題的分析、解決能力,從而使醫師熟練的掌握臨床知識,形成成熟的思考模式。三種形式的應用,應依據醫療機構的情況和醫師的整體水平來調整,從而全面提高住院醫師的診治水平。
2.基礎技能的掌握培訓。住院醫師不僅要掌握基礎理論知識還應熟練的掌握基礎技能。重癥醫學住院醫師的責任重,治療的患者病情危重,所以,重癥住院醫師應對心肺復蘇、機械通氣及相關動靜脈血氣分析等熟練掌握,熟記其操作順序及注意事項,避免治療中任何差錯的發生,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后果。應定期組織住院醫師技能培訓,對操作規范進行深入的講解,并進行模型演練,帶教老師可采用邊實踐邊講的形式。提高住院醫師的反應能力和對相關問題的解決能力。在進行培訓后應進行嚴格的考核,合格后參與出科考試。
3.對住院醫師科研思維的培訓。臨床工作要求住院醫師具備科研思維,這是臨床工作的基礎,同時也是對專業前沿的感知。在科研思維的培養中,最有效的形式為讀書報告,通過讀書報告會的成立,重癥醫學住院醫師能夠全面的了解國內外的醫學知識及重要信息,尤其前沿信息,并使自身的知識不斷的更新,并拓展自身的思維能力。鼓勵住院醫師的信心,使其能夠在學習中主動的互動交流,從而使住院醫師的專業能力提高。
住院醫師的規范化培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危重患者的救治。在臨床治療中,每個科室中都存在危重患者,對這些患者疾病早期預防、診斷及治療,是住院醫師的職責和素養體現。所以,在規范培訓重癥醫師的教學中,應對臨床理論知識、臨床思維及相關技能操作等,提高重癥醫師的整體能力,保證危重患者安全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