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醫學院)
隨著高等教育院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問題被提上了新的日程,基于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中國高等院校逐漸引入了學生可雇傭性的培養概念,以此提升大學生的可雇傭性,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可雇傭性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其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學校所學習的系統性知識,更與學生未來的職業接軌,要求學生具備崗位勝任力、職業道德、核心價值觀等基本要素,對于醫學生而言,基于可雇傭性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有積極性的意義。
可雇傭性最早于20世紀初期在英國被提出,后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廣泛應用,尤其在教育領域和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可雇傭性這一概念應用較多。有學者認為,“可雇傭性是被雇傭者具有并在勞動力市場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認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總和,學習能力是可雇傭性的核心指標”,也有學者認為,可雇傭性可以理解為“個人成功勝任所選擇職業的一組能力、理解力和個人特質”。筆者認為,可雇傭性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其與職業、崗位聯系密切,其既是一個過程,又是一種狀態,同時也是一種能力,但無論怎么理解,其都要求學習者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崗位勝任力、職業素質以及創新能力。對于醫學生而言,其未來的工作肩負著重要的責任,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更要求學生有良好的醫德醫風以及醫學專業技能。基于可雇傭性培養醫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提升其崗位競爭力,促進其職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新時期,高等教育院校已經認知到創新就業創業教育的重要性,知識經濟時代在不斷創新,新興職業的興起讓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同時也對求職者的個人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構建科學、有效的培養機制,是培養大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對于醫學院校而言,醫學生是未來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重要工作者,學校必須擔負起培養醫學生崗位勝任力、創新能力、醫德醫風的使命和責任,將增強醫學生可雇傭性能力提上教育日程,制定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教育方案,從而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可雇傭性不僅是學生個人能力的一種體現,更是醫院對人才的選拔標準之一,可雇傭性不僅是一種能力和狀態,其也能夠體現一個人的職業發展潛力,由此高校基于可雇傭性培養醫學生綜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基于可雇傭性的醫學生能力培養模型的構建,首先應該明確大學生可雇傭性能力培養的基本內容、目標和方向,在此基礎上構建完善、科學的培養模式,細化培養教育任務,促進教育實施,達到最終的教育成效。首先,學校應該充分認知和重視可雇傭性概念應用的重要意義,將可雇傭性概念引入到醫學專業的教學中,對醫學生各個可能發展的職業結構進行剖析,搜集相關資料展開深入研究,確定醫學領域對醫學生的可雇傭性要求。其次,針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分析,主要分析內容包括專業課程體系、課程內容、教育方式、素質培養目標等等,分析以目前的教育方式,醫學生在未來職業發展中所具備的優勢和欠缺的部分,針對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合理更新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最后,將可雇傭性能力轉化為可操作的就業技能,在教育中可以將可雇傭性所需需要具備的能力細化分解為若干要素,融入到醫學專業各個科目的實際教育中,包括本質屬性(善良、熱情、耐心等)、個人特質(勤奮、刻苦、自立等)、基本可遷移技能(計算能力、工作能力等)、關鍵性可遷移技能(管理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協調能力等)、高水平可遷移技能(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等)等內容。通過可雇傭性醫學生能力培養模型的構建,在醫學專業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促進其對新環境適應性,對崗位適應性能力的有效提升。
1.創建創新型校園文化。創建創新型校園文化,讓每一個醫學生都存在于濃烈的醫學學習氛圍中,日常所接觸、所見、所聞、所感,均與醫學學習和職業發展有關,如此才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讓學生從內心認可這一職業,自主提升醫德醫風、醫學技能。學校要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支持,號召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到創新型校園文化建設中,營造一種能熏陶與沐浴學生積極發展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展開進一步的學習。
2.改革課堂教學。在醫學專業各門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基于可雇傭性,將教育與崗位勝任力、職業道德素質、學生創造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培養相結合,逐步優化教育模式,大膽的嘗試改革和創新。在實際改革過程中,要從更新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兩個方面著手,教師要緊密圍繞教學目標,結合教育教材,從醫務工作崗位出發,以啟發式、引導式、問題式、任務式、討論式、案例式多種新式教學方式,展開對學生的全面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構建教育實踐平臺。構建教育實踐平臺,是促進學生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共同發展的有效方式。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要具備良好的醫德醫風、精湛的醫學操作技能,學校打造教育實踐平臺,能夠促進教育實踐活動的進一步開展,讓學生更多的接觸未來的職業崗位,更深入的了解未來職業發展所要求具備的能力和素質。同時,學校應該加強與醫療機構的溝通和合作,了解醫療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時刻更新教育信息,全面剖析醫學職業的最新要求,適宜的改變教學方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可雇傭性,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具備更多的能力,能夠在畢業后快速適應新環境和新崗位,增加學生被醫療機構所選擇的可能性。
醫學生是醫療領域未來的希望,對醫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是件任重而道遠的任務,高校應該重視這一任務,尋找有效的方式解決教育中的突出性問題。可雇傭性概念的提出和在教育中的應用,有效促進了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將學生的專業與未來職業發展的必備能力和素質有效聯系,構建以醫學生能力培養模型,在校教育階段就針對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進行培養,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和職業發展。對于醫學生而言,基于可雇傭性能力的培養,良好提升了學生的崗位勝任力、職業道德、綜合素質,畢業后在醫學領域的個人競爭力提升,為醫學領域做出的貢獻也將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