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1.面臨重學歷輕技能傳統教育觀念的問題
中國的傳統教育一直存在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對于社會勞動分工,認識存在偏差,認為有較高教育背景和不需做大量體力勞動的白領是體面工作,愿意從事,認為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術,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實踐中能夠運用自己的技術和能力進行實際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是藍領,學生不愿意從事。現代藍領具有統一的生產技能和職業規范,存在于各個產業當中,工作前需受過正規化的職業培訓,工作時具有一絲不茍的質量精神和協作精神。中國的傳統教育認為學徒是藍領,是低端的制造業工作,不愿去從事,特別是對學習技能的積極性有待提高。從社會氛圍看,重學歷輕技能的觀念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
2.面臨急功近利消極價值取向的問題
當今社會心浮氣躁,追求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即“短、平、快”)帶來的即時利益,忽略了產品的品質靈魂,使產品淪為粗制濫造的代名詞。這種急功近利消極價值取向的問題與工匠精神的耐心、執著、堅持、精益求精背道而弛。
3.面臨缺失愛崗敬業責任心的問題
面對平凡的崗位、簡單的事情往往虛榮浮躁,無法堅守與執著,對每一道工序、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技能、每一個細節無法精雕細琢,往往差不多就行了,每一個環節都有問題,積累到最后,就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簡單的事做好了就不簡單,平凡的事做好了就不平凡。摒棄浮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步一個腳印。
4.面臨因循守舊保守思想的問題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員工和企業要追求科技創新,技術進步。如果說企業是國家的經濟命脈所在,那么一個以科技創新,技術進步為主體的企業,員工就是企業創新的動力來源,企業就是民族振興的動力源泉,是國家財富增加的源泉所在。如果死守老一套,缺乏創新的精神,員工和企業因循守舊,就會被市場淘汰。
1.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提升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內在認同
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對工作的敬畏心、榮耀心與喜悅心,對工作最本真、最初衷、最原始的熱情與熱愛,提升學生對工匠精神的內在認同,而不是以一顆功利心、浮躁心、投機心追求一種簡單、粗糙、膚淺的滿足,追求一時的浮華,視工作為獲得金錢、名聲、權利的工具,殊不知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追求。
2.發揮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使工匠精神薪火相傳
職業院校的教師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這是工匠精神所必須具備的特質。這種特質的培養,只能依賴于職業院校的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發揮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使工匠精神薪火相傳。
3.以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以“工匠精神”的培養為主線,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
以崗位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為核心,堅持“做中學,學中做”,聘請企業技術人員參與課程教學設計和實施,充分發揮校內外實訓條件的優勢,實現教學環境與工作環境、課堂與實訓基地一體化,突出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下能力和素質地培養。學習任務的目標要求、組織方式、結果檢驗、操作環境和車間現場保持一致。教學實施過程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的規范、練得扎實、用的靈活。
4.校企結合,搭建校內外實踐育人平臺
建立校企合作各項規章制度,充分調動企業參與職業院校專業建設的積極性,堅持校企一體、七共融合的方針,即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共同建設實訓基地;教師和師傅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共同編寫校本教材,共同設置實訓項目;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技能人才、共同評價訂單學生,形成學校和企業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合作機制,學校和企業實現互利共贏。學校培養了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學生,企業培養了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學徒。
現代學徒制是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而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中國制造由大國邁向強國的根基。構建現代學徒制培養體系,全面提升中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能力和水平,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現代學徒制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