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職業技術學院)
萌善心于蓓蕾之際,育大愛于童稚之時。近年來,有識之士從不同視角對志愿服務“從娃娃抓起”時有論及,有觀點認為:“讓兒童從小參與志愿服務,對培養孩子愛的能力,是空洞說教都難以比擬的”。有論者主張:“中學生暑假樂做志愿者,是做志愿者‘從娃娃抓起’的起步。既能豐富學生的寒假生活,也能培養學生的美德,更能弘揚志愿者精神,實現雙贏。”也有著述指出,欲讓志愿服務走入兒童的心靈,就要堅持育人原則、有效原則和適度原則,讓志愿服務進課堂,成團隊,入生活。
與此同時,有的地區更是雷厲風行,成千累萬的兒童志愿者(文中的“兒童”一詞,采用聯合國1989年11月20日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的定義,將其界定為18歲以下的任何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從志愿服務的受助者轉變成參與者。2014年,在北方某市一個區的中小學生中,注冊成為實名志愿者的就達18686名,約占同范圍學生的47%,并參與到461個志愿服務項目中。以兒童為主體的志愿服務團隊也在逐漸形成,青島市李滄區畢家上流社區由40名兒童組成的志愿服務隊,發揮他們的各種才藝,為社區營造出了和諧友愛的公益氛圍。以培育青少年“知行合一”的實訓基地也在北京作出示范,2018年10月底,由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與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合作的國內首個“中國志愿服務青少年實訓基地”在京揭牌,該基地以青少年為主體、集志愿培訓與實踐為一體,將志愿服務理念寓于青少年的成長之中。
然而,在兒童志愿者數量激增的同時,其服務方式與質量的提升尚未同步。鏟小廣告、打掃衛生、助老洗腳的“老三樣”仍是常見的活動形式;兒童們反復寫著大同小異的“志愿心得”,家長們看著擺拍疑惑著“意滿志得”,老師們思考著怎樣才能“品學兼得”。綜觀這些現象的成因,有三個主要方面:
其一,家庭方面,家長忙于工作,無暇陪伴孩子共獻愛心,且重課業成績、輕社會實踐的心態時有存在。其二,學校方面,眾多考評令學校和教師應接不暇,志愿服務的育人效果難以在考評中快捷、直觀體現,往往使其流于形式。其三,兒童方面,閑暇時大多被網絡和補習班裹挾,對于志愿服務意識薄弱的兒童,缺乏自覺參與的導向。長此以往,兒童志愿服務如何發展,頗值思考與探討。本文試從六個方面,對新時代兒童志愿服務的關鍵環節予以探析,力圖從多維定位來明確一條科學可行的發展路徑。
習總書記在對首屆文明家庭的表彰講話中指出:“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倡導忠誠、責任、親情、學習、公益的理念,推動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薄吨驹阜諚l例》第二十九條亦明確要求:“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當培養青少年的志愿服務意識和能力?!边@便為我們指明了培育志愿精神的源頭——家庭。
家庭是兒童“人之初”的搖籃,也是培育志愿精神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師,對子女的教育責無旁貸。這就要求家長首先進行角色轉變,自己先成為一名志愿者,言傳身教,身體力行,通過家庭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來塑造孩子的高尚人格。不僅要給孩子提供生活方面的支持,還應注重“精神食糧”的供給;不僅要擔任“指揮者”或“記錄者”,更應成為“參與者”和“協同者”,努力營造出“大手拉小手,一起做志愿”的家庭氛圍。同時,引導孩子感知、體驗“助人自助”的快樂,鼓勵孩子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饋社會,把志愿精神潛移默化地播種在孩子的心田里。
抓好兒童的志愿精神培育,不僅是“家事”,更是一件全社會的大事,若僅靠家長自覺、家庭施力,難取佳效。著名學者張網成在其著述中,準確指出了我國目前對“家庭志愿服務”之概念定義不清的現狀,他建議摒棄各方的“領地”意識,盡早規劃、設計好家庭與學校及各方面的合作機制和溝通規則。
在實踐上,青島市志愿服務學院在全市組織開展了“家庭公益日”活動,讓家庭全體成員在某一個特定的日子,共同參與或完成一項志愿服務任務,以此來促進家庭和諧,增進彼此間的親密關系。對線上報名審核通過的家庭,學院將為其頒發證書,并協助監督執行情況,定期予以表彰,讓家庭參與時更具儀式感。在社會聯動上,相關方面亦應通過制定保障法案、利用公益宣傳、提供條件設施等多種形式,倡導、助力家庭對孩子志愿精神的培育,使家庭真正成為志愿精神孕育其中的搖籃。
目前,公眾對于志愿服務的認知仍存有幾種典型的觀念偏差:一是將志愿者視為“廉價勞力”或“天生的活雷鋒”,既是志愿,自應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二是有的兒童視志愿服務為不得不做的“家庭作業”,當成一項任務勉強去完成,其自愿性蕩然無存;三是某些志愿者視志愿服務為“單向付出”,卻忽視受助對象的心理感受;四是“好心辦壞事”,替人背“黑鍋”,如蘇州馬拉松賽事志愿者所受到的無端指責。這些兒童自身存在的或感知到的觀念偏差,所帶來的影響都不容小覷。
對剛踏上志愿之路的兒童而言,通過“先正其念,再長其技,后獻其愛,終美其心”的啟蒙培育,樹立起正確的志愿服務觀,遠比“行百里路”重要。為此,學校、家庭及社會應以多種形式,進行針對兒童志愿服務的宣傳與培訓,糾正對志愿服務“任務化”“廉價化”“自我化”的狹隘理解,矯正把志愿服務視為升學籌碼、擇校跳板的功利化取向,端正“助人自助,攜手成長”的志愿服務觀念,將志愿服務從一種時尚轉變成生活習慣。使兒童面對社會中紛擾誘惑時,保持清澈平靜的內心,堅定立德行善的初心。
受心智發展水平和社會閱歷的制約,兒童志愿者日常參與志愿服務時,“無門無路”“過程繁瑣”的障礙仍較突出;在活動的發起、參與、記錄、安全保障等方面皆存有不少困難。若將尋找項目、過程管理、積分表彰等任務全盤推給家庭或學校,亦使他們力所不及。解決上述問題,“他山之石”可供借鑒,歐美國家有大量為兒童志愿者提供服務機會的網站,如United Planet、United Way、Go Eco等,上線的項目琳瑯滿目,操作流程便捷清晰,便于兒童和家庭共同參與。
鑒此,應以志愿服務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充分借助移動互聯技術等手段,從少兒群體入手,搭建便于各方參與互動的信息化平臺。青島市自2018年啟動了“我的家庭公益夢想”志愿服務行動計劃,設計開發基于微信公眾號的“掌中志愿”平臺,簡單注冊后,便可“一鍵式”解決項目“去哪里找”“如何參與”“獲得什么”等問題,不但可為家庭和學校切實減負增效,相關方也能同步參與,協助兒童提高信息化水平,架起一座志愿服務的供需端對接之橋。計劃開展以來,項目數已達1033個,志愿服務總時長137354.48小時,按照青島市2017年最低工資標準18.1元/小時進行估算,已為社會創造了248.61萬元的經濟價值(本文認為,由于兒童志愿服務在各個方面都無法達到專業志愿服務的水平,故采取城市最低工資標準進行測算較為恰當。)。同時,通過對平臺產生數據的可視化分析,可使“冷冰數據”化為“一江春水”,承載起兒童們的“志愿之舟”。
兒童志愿服務,從日常活動向項目化轉變已成業界共識,擁有一批新穎、規范、適應性強的好項目,既是“亮點”,又是“引擎”,更是信息化平臺的“支柱”。然而,有些組織者怠于創新,疏離實際,總想著“拿來主義”“一針見效”,項目開展后往往“水土不服”“虎頭蛇尾”。這就要求我們牢牢抓住創新這個“新動能”,在三個主要方面上下功夫。
第一,抓住“準而實”的創新。多俯下身子聽聽兒童的心聲,以少兒為主體,以真實需求為導向,對服務內容和形式進行精準定位。注重開發培訓與實訓“知行合一”的綜合性志愿服務項目,專題開發示范引導、專業引領、家長指導等“小而美”的系列服務項目。
第二,抓住“趣而久”的創新。對項目內容的設計,應充分考慮社會快速發展對兒童“興趣點”的影響,根據當代兒童的年齡、認知、家庭環境等特點來設計“寓教于樂”的趣味性項目;力求項目個個有新意有樂趣,使兒童志愿者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還可把兒童也設計融入到項目的發起、組織、運行、監督、評價等環節中來,借此培養少年兒童的持久力和責任感。例如,青島好司機道路救援中心開展的“愛的罰單”項目,針對私家車司機駕車過程中產生的路怒、玩手機、爭道搶行等不文明現象,由兒童作為文明志愿者對父母進行勸誡,對違規行為開出“為爺爺奶奶捶背”“為媽媽拖地板”“放下手機一小時陪我讀書”等“愛的罰單”。既幫助了兒童掌握交通知識,又促進了道路安全,可以預見,隨著項目的運行,兒童志愿者在私家車文明行為的倡導上,將發揮獨特的作用。
第三,抓住“適而效”的志愿服務培(實)訓課程創新。根據兒童的體能和興趣,適以相成地進行項目的綜合實踐和培訓實訓課程設計,既應避免簡單的體力類活動,又要注重對兒童各項技能的發掘培育??茖W、適度地安排課程中各模塊、環節的比例,側重于探究、互動、體驗等方式,達到志愿服務實踐育人的取效。同時,積極借鑒中國志愿服務青少年實訓基地的前沿成果,不斷推進兒童志愿服務專業化實踐的發展。
目前,各地已經出臺多種針對志愿者激勵的舉措。廣州、杭州等地已將志愿服務工時作為單獨的指標,納入到積分落戶中來;上海市為優秀志愿者準備了“志愿者激勵公益禮包”,內有十條公益旅行路線,志愿者在旅行過程中,需進行一定時間的志愿服務;河南省更是通過立法手段,將志愿服務經歷作為重要考察內容,納入公務員、事業單位的招考中。
相比成年志愿者,對兒童志愿者激勵措施的探索,更加考驗著各方創新意識。當下,對兒童志愿者的激勵除了平臺積分、虛擬(實體)勛章、證書等傳統方式之外,形式多樣、行之有效的激勵措施明顯不足,亟待拓寬思路,探索挖掘。筆者認為,在對激勵強度、激勵物來源等作出限定、防止出現“過猶不及”或“借名斂財”的前提下,可充分拓展思維,與愛心機構或商家合作,探求導向正確、趣味性強、形式新穎的激勵措施,如以志愿服務時長換取課程優惠、游覽減免、訪學機會等。同時,還應突破“一棒打死”觀念對探索的束縛。如當手機網游被社會批得“體無完膚”之時,我們可否轉變一下思維,將其成癮機制中的積極成份分離出來,用于志愿服務項目的激勵過程中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應是探索激勵措施創新時的必備思維。
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志愿服務健康發展”的要求,可以預見,這一領域發展過程中的總體、群體、數量、質量、乃至價值觀和方式等,都將被反思和重估。就兒童志愿服務的評價而言,現有的某些依據,已不能準確反映發展的現狀與趨勢。例如,有些地區只將18歲以上志愿者參與的活動納入統計指標,兒童志愿者被認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參與的活動也一并被排除在外。地區間統計口徑的差異、原始數據的缺失,必然會得出兒童志愿服務發展狀況的“亞健康”結果。
在志愿服務發展的大格局中,準確把握兒童志愿服務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建議值此契機,嘗試構建“兒童志愿服務健康發展指數”。基于兒童群體的身心發展特點,規劃評價與統計的版塊及范圍、口徑、時間等,精選一些針對兒童的指標,合理分配權重,形成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結合抽樣(典型)調查、數理統計模型等手段,對不同年齡、時期、地區的兒童志愿服務發展的“健康度”進行“定期體檢”。通過對上述“指數”的量化分析和科學評價,以翔實可靠的依據,引領兒童志愿服務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