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東苑高級中學)
物理這門學科與生活實際和生活中的現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物理”二字是取“格物致理”四字的簡稱,換句話說是根據事物來得出道理。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有些老師不根據生活現象和生活實際,而是基于自己的教學經驗,以至于出現了許多低效的教學行為。物理是學生初二才開始接觸,高中開始全面的學習,相對其他學科,學生接觸的時間較晚,且課程難度也比較大,所以老師必須在課堂做好導入、講解工作,使得學生能夠深入學習并且充分掌握,充分發揮課堂的有效性。
在高中物理課堂,大部分老師主要采用講授法進行教學,因為講授法可以通過清晰的講解,使學生快速地掌握知識。不過,這種教學方式只是老師在一味地講授知識,掌控課堂的一切主動權,而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的時間很少,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在高中階段,大部分學生都認為物理學科的學習難度較大,而產生這種想法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課堂上聽不懂。這樣的結果就和老師的講課方法有關系,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出現了無效教學。
下面以老師講解“通過實驗法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這一教學片斷為例: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研究如何用實驗法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大家先來熟悉一下這個實驗,老師在黑板上畫出了電路圖。這個實驗的實驗原理是閉合電路歐姆定律:E=U+Ir。接下來實驗步驟是根據電路圖連接好電路,然后是……(老師詳細地講解了實驗步驟,此處省略)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大家還要注意為了使電池的路端電壓變化明顯,電池的內阻宜大些。接下來,大家開始做實驗吧……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一直在被動地聽,根據老師的要求和步驟按部就班地做實驗。從回收回來的實驗記錄和實驗圖像來看,學生無法正確地求出內阻,并且也不能合理地進行誤差分析,甚至還發現有的學生對物理學科并不感興趣,等等。由此可見,這樣的講授方式是低效的,完全沒有考慮學生的疑惑以及學生是否能夠理解,是否能夠跟得上老師的步驟。
如在復習階段,因為復習的內容比較多,涵蓋的知識比較廣,所以老師經常會利用一節課的時間來串聯知識點,從第一章內容很快就講到了最后一章,以至于學生無法跟上老師講課的速度,最終形成了低效的教學行為。這樣的教學方式,缺少了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自我探究的過程,難以發揮課堂的有效性。要解決這類問題,老師必須改變自身的觀念,把課堂交給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課堂更加活躍,課堂效果更加明顯。
課堂提問是課堂上十分重要的環節,通過課堂提問可以檢查學生是否在認真聽講,是否能夠聽明白老師所講的知識點。但是如果在課堂上提問一些沒有意義或者毫無思維力度的問題,則是非常低效的。一些教師經常會問“對不對”“是不是”“明白了嗎”等問題,學生的回答也很簡單,附和老師以至于形成了一種錯覺,讓老師認為學生真的明白了,實際上學生并沒有明白,只是和老師在進行虛假互動。
例如,學生學習《摩擦力》這一節課程時,老師首先會問學生:“摩擦力在生活中處處可見,車的行駛、人的行走等都和摩擦力有關,是不是?”學生回答:是!”老師繼續問道:“摩擦力與物體相對運動的趨勢相反,總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是不是?”學生接著回答:“是!”教師再問道:“接觸面越粗糙,物體所受摩擦力越大,物體表面的壓力越大,物體所受摩擦力越大,對不對?”學生回答:“對!”最后老師再問:“大家記住摩擦力f=μN,這就是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影響因素,會了嗎?學生答道:“會了!”
從上面的教學片段來看,老師沒有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機會,更沒有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摩擦力的影響因素,而學生只是簡單的附和與贊同,沒有積極主動地探究問題,這樣使得學生不能充分和徹底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影響因素,從而導致學生無法解決物理問題。
另外,還有一種低效的提問方式是自問自答式,自問自答式主要出現在概念的講解和公式的推導。自問自答式雖然節約了教學時間,但會導致學生的惰性,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一種低效的提問方式。
講題是物理教學中的必需環節,但是深入課堂可以發現,當前中學物理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在一節課中列舉了很多看似不同的題目,第一道題講解完后直接進入第二道題,并未停下來對當前的題目進行分析和總結。盡管一節課的知識容量看似很大,但是學生不能真正掌握這個知識點,給學生帶來的只有枯燥和乏味。
以一位高三教師的復習課片斷為例:
“今天,我們進行力學綜合訓練的復習,先來看學案題目,應該怎樣解答?”老師說。
題目:把一物體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使其做勻加速直線運動(重力加速度為g),到達B點時撤掉恒定外力F,物體滑上一個與水平面夾角為θ,接觸面光滑的斜坡,上升最高點為C點。AB距離為S,求點C與地面的距離h。
老師提問:“我們可以用什么辦法作答?”“動能定理”,學生答道。“很好,動能定理是最簡便的,我們來看下一道題。”老師回應道。
以上教學片段中,老師直接肯定了學生運用動能定理解答是最簡單的,然后便著急的開始講解下一道題。其實,這道題還可以用機械能守恒定律進行作答同樣很簡單。大量的做題,卻不對題型進行分析和總結是低效的學習,物理的題型在作答時運用的定理是固定的,只是題目的情景變了,只要你能靜下心來分析,就會發現這道題和以前做過的題所使用的解答步驟一樣,或者這道題還可以用其他辦法解答。
物理實驗是物理學科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在考試內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材有很多地方都需要通過做實驗來驗證相關定理,例如,動能關系、勻變速直線運動位移和時間的關系、安培定律等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通過書面對概念和定律進行講解,而不是讓學生自我探究,這樣雖然加快了教學進度,但不能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動手能力。
總之,以上所有的教學行為都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缺少了帶領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教師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學進度,而忽略了教學質量,這不利于幫助學生真正掌握知識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認真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防止低效教學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