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榆中縣第六中學)
1.語文教學中問題設置多卻質量不高,難以開啟學生思維
提問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有效思考,并隨著問題的逐級解開,達到對初中語文課文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實踐教學中,教師的問題雖然多卻多數缺乏質量,問題設置卻缺乏層次性,對學生的啟發不深入,學生難以深入的思考、學習、理解和掌握知識點,一堂課下來往往知識結構散亂、思維不清晰,學習收獲和教學效率都不高。這些源于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提問中策略設置不嚴謹,方法不巧妙,同時又沒有根據學生的表現做好判斷和評價。如九年級的《醉翁亭記》,教師的問題往往是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作者的基本簡介,課文分為幾大部分,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等,有些問題是一目了然地沒有價值性和思考性;有些問題還可以進一步引申,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加深對課文更全面的理解,卻問題設置簡單化;有些問題提問缺乏技巧和策略,學生也難以就問題帶著思考找到答案,或發表自己的見解,成就感、滿足感也就獲得的很少。
2.初中語文課堂的問題提問重復性現象明顯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問題的重復提問和學生的反復回答是一直以來較為常見的普遍現象。這一現象已成為禁錮學生創新思維的客觀問題,直接將學生的注意力更多帶入到重復性的問題上,卻因此干擾了、減少了他們對問題的剖析時間和精力,從而影響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此外,問題重復性發生還有一些其他的客觀外在原因所致,如,面積較大的教室,為了讓學生聽清楚問題,照顧到課堂后面的學生,教師在沒有擴音設備的條件下,則不得不對問題進行幾次反復。同時,語文教師還存在著對提出的問題過于復雜繁瑣的情況,初中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難,教師問題的重復也就在所難免。
3.初中語文教學中所設問題的答案相對固,標準性
在初中語文的實踐教學中,語文課堂多數仍舊沿用了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記憶為主的模式,也因此,語文中問題的設定提出和答案結果標準,也都是由語文老師來控制,學生則更多的是跟隨老師的思路,完成學習。一旦問題提出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做出了相對固化的答案,學生就不再有更多自由思考和探討后,發言的機會。這種提問回答的教學方式,組織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面對類似同樣的問題,答案或是相似,或是難以回答,因為學生沒有真正自己獨立思考過,也就難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1.提問是激發和啟發初中學生展開語文思考的一把興趣鑰匙
問題是貫穿課堂教學的一條引線,帶領學生最終將整片課堂教學內容和教材知識達到全面理解,重點掌握的目的。因此,語文教師的問題提問的方法,不僅可以構建起陷入理想思考的有序課堂氛圍中,還能夠直接影響到學生興趣的激發和問題的啟發,使學生能夠更有效的將注意力主動的集中到問題的實質思考上來。而學生對問題的回答則是對課堂知識理解掌握程度的直接體現,同時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還渴望被提問,自己的答案得到認可和肯定,渴望被尊重,這對于他們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語文思維的啟發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2.提問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掌握的一把標尺
提問是為了有效的課堂互動,有技巧性的提問,不僅可以讓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狀態得以全面展現,還是教師對學習效果情況的掌握與檢驗。新課改后的初中語文課教學更要避免傳統的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語文教師需要通過提問,讓課堂和課文知識成為師生互動交流的媒介。語文教師通過多種的提問技巧,可以在對學生學習情況全面掌握的情況下,有幫助學生建立起自己的語文知識體系。同時在此基礎上,語文教師又可以對教學進行反思并進行調整和完善,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加優化和高效。
1.把握好教學過程中語文問題的提問時機是前提
有效的提問方法除了離不開語文教師靈活、富有藝術和情感外,精心的問題環節設置,使提問在恰當的時機發生,也是需要初中語文教師的經驗和課堂臨場應變來把控實現的。問題的提出時機選擇,可以是與學生已有知識的銜接處,可以是貼近生活體驗卻又與認知體驗相矛盾時,或者可以是學生思考陷入阻斷和困境時等,只有做好這一前提,教學才能更加的有效,問題也才能彰顯它應有的價值。2.提問的有效方法還在于遵循初中生的思維邏輯和認知能力,具備啟發性,有助學生思考
初中語文教師的提問只有建立在符合初中生思維和認知規律之上,問題才具有誘惑性和啟發性,才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合作、探索,學生才能用合理語文思維語言進行表達。如果語文問題的設置一開始就欠缺由淺入深,層層撥霧的規律,結果往往導致教學進程緩慢、艱難,效果不佳。
《背影》是語文教材中多年的精選教學課文。但在對課文的深入理解,以及作者朱自清表達父親對孩子關愛與呵護的細膩情感,都是初中學生的他們理解的難點,文中一些語句的理解上也是難點。如作者對父親“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用兩手攀在上面,兩腳再向上縮,肥胖的身子再向左微傾……”作者為什么要如此詳細,如同繪畫一般,一筆一筆的去刻畫父親買橘子時困難的動過過程?為什么到買回桔子交到作者手中,又說“于是撲撲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這些描述的目的在于什么,又如何理解作者所說的父親心里的“輕松”。這些都是就教材和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對于初中階段的孩子,難于理解,這時教師就要將這部分內容拆分開來,逐步地進行循序漸進的提問。
(1)父親再去買橘子的過程中,為什么用了蹣跚、慢慢、攀、縮等字詞(父親已不年輕,買橘子也并不輕松)。
(2)身子上的泥土(進一步說明了買橘子的辛苦)。
(3)父親買來橘子是給誰的(我,自己的兒子)?
(4)為什么直到句子交到我手中,才撲撲身上的泥土(心里惦記著早點把買來的橘子交給我)。
(5)為什么故作輕松(進了父親的責任,卻難掩父愛又羞于表現,或讓我安心)?層層的由淺入深,問題的帶入和啟發下,撥云見日,最終引導學生對整段內容加以深入的理解和總結,從而使學生對父母的愛和文章所表達的父親的愛,以及作者對自己當時做法的一些愧疚,對父親的想念等,有更深入的理解,學生的思考也因此更加深入和透徹。
3.有效的提問方法,還要講求藝術,使問題有趣味,激發起學生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興趣
教學也講究藝術性,語文更是要體現語言的藝術,使提問變的趣味,激起學生對問題的興趣,教學內容的參與,自主進行探索學習。如魯迅先生的《社戲》這篇課文,課文結尾,作者說到“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沒有吃過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教師就可以先提問學生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在有趣的討論后,再總結出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