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西學院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
面對大學生就業形勢更為嚴峻和就業壓力更大的現實,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以下簡稱:雙創)教育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對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提高創業技能起到引領和促進作用。特別是對涉農專業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是鄉村振興發展的需要,是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和自身發展的需要。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以下簡稱:農生院)在雙創教育改革中結合專業、強化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人力資本素質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與實踐。
農生院涉農專業經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業人才,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就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強化學科交叉。注重學科交叉融合、體現現代生物科技的新的課程體系建設,及時用現代農業發展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更新教學內容。調整學生知識結構,促使生物工程、種子科學與工程和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為有自主創業意愿的學生開設KAB、SYB等創業培訓課程,形成全面的雙創知識體系,為將來成功創業奠定基礎。二是要強化實踐教學。按照新修訂的涉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健全農業特色雙創教育體系,利用校外30多個實習實踐教學平臺,每年根據農作物生長周期安排大三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努力做到實踐教學一條線。充分利用校院、校企育人要素和創新資源共享、互動,如與張掖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張掖市多成農業有限公司共同建立“張掖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創新中心”,實現地方、企業的優質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行業特色轉化為專業特色,將合作成果落實到推動產業發展中,輻射到培養卓越農業人才上來。
雙創實踐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應貫穿整個大學階段。農生院依托種子科學與工程國家級特色專業的優勢和平臺,把該專業學生作為雙創實踐教育的改革重點。其培養模式為大一通過入學教育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專業認知,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專業興趣;大二進行綜合性實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技能與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三在校內進行產學研綜合訓練,啟迪學生創新思維,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大四到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操作訓練,積極與科研、生產結合,樹立團隊合作和愛崗敬業的意識,提升學生實踐創新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使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進而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形成雙創意識,提高創業能力。
涉農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應結合學科特色分層次進行。第一層次注重普及創業知識,強化創業意識,宣傳本專業創業的優惠政策和市場前景,并與結合專業教學實踐,組織學生參觀創業成功校友的企業。第二層次側重開設創新創業教育模塊課程,并納入專業教育、素質拓展教育學分體系,從而系統且有針對性的指導有創業條件和創業意愿的學生。課程設置應根據創業型人才具備的知識結構為導向,以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雙創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增加基礎課程和實踐教學比例,體現農、理、工等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實現知識的整合。具體構建“3個平臺、12個模塊、多向選擇”的課程體系。將課程分為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創新實踐3個平臺,設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雙創理論課等12大模塊,實現必修、選修課多向選擇。雙創課主要包括《種業創新理論與實踐概論》《種業創新平臺實踐》等課程,三年修完其基礎、專業課程。最后一年深入企業、科研院所進行實習實訓和完成畢業論文撰寫,強化學生應用設計開發、生產工藝和經營管理能力的訓練及創業潛力的培養。
創業實踐平臺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橋梁,通過創業平臺的搭建,為學生提供更直觀的創業感受,增強學生對創業境遇的認知。農生院根據現有的工程類專業,在校內建立創業孵化基地三個。一是建立農作物種子質量檢驗測試中心。使學校和企業能夠真正的融合,老師負責、學生參與管理,進行農作物種子的質量檢測。二是建立葡萄酒生產銷售中心。利用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專業,在實驗室建有一條中試葡萄酒生產線,組織學生進行葡萄酒生產、加工和銷售等過程參與,讓學生感知創業應具備的基本條件。三是建立食品加工中心。主要內容是酸奶生產和銷售,馬鈴薯產品生產研發,面食和肉制品研發。通過校內小型食品生產線的實習、實訓,幫助學生在校期間進行創業實踐,使學生畢業時就具有一定的創業實踐經歷,降低創業風險,提高創業實踐能力。
主動與地方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聯盟,吸引政府、企業和科研院所為大學生雙創提供場地、項目、經費和政策支持,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雙創項目的實踐鍛煉機會。通過專業實習、畢業實習和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學生深入生產第一線,了解和掌握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方面的內容,為將來雙創積累經驗,奠定基礎。農生院利用已掛牌的校外實習實訓暨就業創業基地20多家,邀請創業成功的校友來校交流在創業過程中的經歷,既能使學生從創業者成功中感悟到優良的創業心理品質,又能使學生從創業者失敗中感受到創業的艱難,磨練學生戰勝困難和挫折的毅力,使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創業心態,塑造健全的創業個性。
雙創教育需要高校與社會協同創建互惠互利、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機制,共同營造有利于雙創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更需要教師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不斷強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課程內在融通及立體化教學。將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強化雙創實踐訓練,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雙創發展空間,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