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國際事務研究所網站1月31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生態文明構想:在氣候變化時代爭取環保領導地位 近40年穩定增長的工業活動和松散甚至缺失的環保監管,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然而,解決污染對健康不良影響的與日俱增的需求,以及中國政府推出的具有決定性的促進可再生能源的舉措,也使中國變成實現全球能源結構轉變的主角。北京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突出地位已成為既定事實。中國不僅是在全球占據主導地位的最大風力渦輪機和光伏板生產國,還是全世界可再生能源領域首屈一指的產能大國和最大的投資流入國。
在這種背景下,北京的雄心并不僅限于推動中國國內的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還正推進自身的環境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自從2012年召開的中共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并作出闡述以來,這種構想就一直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支持。在外界看來,“生態文明建設”無異于一種涵蓋范圍更廣泛的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化”版本,其中包含一系列旨在引導中國和全世界走向更綠色未來的理念和措施,涵蓋從發展可再生能源到開展植樹造林等在內的各個環保領域。
發展這種愿景不僅有利于為中國的能源結構轉變提供一種社會和思想體系構架,還有助于形成并鞏固中國的軟實力,從而拓展可再生能源應用范圍并提升中國在氣候變化外交中的地位。要知道,同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和愈發有為的中國外交一樣,一個快速發展且山清水秀的中國名片同樣具有觸達人心的軟實力效應。從這層意義上來說,中國正在將自身定位為填補美國特朗普政府在國際氣候變化政策中留下的真空。不僅如此,太陽能和風能之于中國正如頁巖氣革命之于美國:通過開發既有資源——美國的天然氣及石油運輸系統、中國龐大的制造產能——解決國內面臨的主要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深知“命運共同體”的含義。中國與歐盟在碳排放交易市場已取得明顯成效,而雙方在太陽能領域的廣泛合作已經化解在光伏板出口領域的長期貿易爭端。
盡管曾長期被西方國家視為主要污染國家和經貿威脅,如今在應對環境挑戰的國際行動中,中國展現出的領導全球能源機構轉變的決心及其提出的新的生態構想——“生態文明建設”——正使北京成為至關重要的伙伴,世界各國必將接受中國在全球環保秩序中卓爾不凡的新地位。▲
(作者洛倫佐·克蘭托尼,崔曉冬譯)
環球時報201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