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張夢旭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柳玉鵬 任重 ●本報記者 胡錦洋

“人類進入了核不穩定的新時代”,繼美國宣布從2月2日起暫停履行《中導條約》后,2日,俄總統普京宣布俄羅斯也暫停執行《中導條約》,以回應美國相同舉措,俄方還宣布“不再就《中導條約》進行任何談判”。“這是一個危險的時代”,《紐約時報》稱,“世界已經進入了新的軍備競賽”“核事故出現的可能性與日俱增”。美國《時代》周刊2日稱,美俄暫停《中導條約》,意味著冷戰時代或將重新開啟: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可以打到“鐵幕”兩側任何一方。德國《曼海姆晨報》2日評論說,特朗普已經退出《巴黎協定》,退出伊朗核協議,現在又退出《中導條約》,“對國際條約的背棄處于令人沮喪的惡性循環中”;而新的軍備競賽對歐洲大陸而言尤其危險,“必須通過一切政治手段予以阻止”。
普京:我們也暫停
據俄塔社報道,普京2日在會見俄國防部長和外長時表示:“對于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我們的回應將是一面鏡子。美國方面既然已經宣布他們暫停遵守該條約,那我們也將暫停。”普京同時下令停止啟動關于裁軍問題的談判。他說“談判的大門是敞開的”,但“讓我們等到我們的合作伙伴成熟,以便與我們就這一重要議題進行平等、有意義的對話”。他同時表示:“我們不應、也不會參與對我們來說昂貴的軍備競賽。另外,在美國在歐洲或世界其他地區部署中短程導彈之前,俄羅斯不會在這些地區部署類似的導彈。”普京還支持國防部提出的“口徑”導彈“登陸”,啟動陸基中程高超音速導彈建造工程。
2日稍晚時候,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重申,俄羅斯將不再就《中導條約》進行“任何談判”。
“普京也退出《中導條約》”,德新社2日稱,這并不是一個意外的結果。“軍事威脅正在上升”,德意志廣播電臺評論稱,普京的“退出”說明俄美都對目前的條約不感興趣。特朗普想要一份新的、更好的“合同”,可能包括其他國家;而俄羅斯也不愿受束縛,以退出應對美國的擴張。
美國《時代》周刊2日稱,雙方暫停《中導條約》,可能產生長期后果,重塑從歐洲到亞洲的核威脅態勢。“軍控倡導者正使勁搓著雙手,思考這個幫助維系冷戰以來和平的核協議的前途”。文章稱,雙方還有6個月緩沖期,到那時如果達不成協議,冷戰將宣告重新開啟。
英國《金融時報》2日稱,俄羅斯官員們表示,他們擔心美國可能在東歐部署“瞄準莫斯科的巡航導彈”。俄《國防》雜志主編科羅特琴科2日對俄《觀點報》說,為回應美國這一決定,俄羅斯應當在古巴部署攻擊性武器,其數量應與北約在俄邊界地區部署的相當;俄還可在古巴建立海軍基地,部署潛艇和軍艦,裝備“口徑”巡航導彈。他說,俄羅斯還應在西部地區部署瞄準北約國家的導彈,那些部署有美國導彈的歐洲國家將成為俄優先打擊目標。
“核不穩定的新時代”
此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于2月2日暫停履行《中導條約》義務并啟動退約程序,引發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擔心。“這為美國研制新導彈打開了大門”,美國《國會山報》2日發表文章稱,這意味著特朗普政府現在可以自由地開發和部署陸基中程導彈。在美俄關系處于低谷時,外界廣泛質疑此舉將影響歐洲安全和全球戰略環境。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史密斯說:“美國退出《中導條約》,而不是做出真誠的努力,共同懲罰俄羅斯違反條約的行為,這正中普京下懷。”
《國會山報》稱,現在人們擔心另一項條約——美俄2010年簽署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命運,這項條約將兩國各自可部署的核彈頭數量限制在1550枚。“如果它和《中導條約》都失效了,將是50年來首次出現沒有任何限制美俄核武器條約的局面”。
這一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俄政治調查研究所所長馬爾科夫2日對《共青團真理報》表示:“美國并不掩飾其將俄羅斯視為戰略對手……我認為,我們將不得不退出《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這一條約限制了核彈頭的數量。而我們將不得不增加核彈頭的數量,以便突破美國的反導系統。”
“歡迎進入核不穩定的新時代”,《紐約時報》2日發表評論稱,美國暫停《中導條約》讓所有人感到擔憂。美國國家核安全局本周宣布,已經開始生產新的小型核武器,其當量約為在廣島使用原子彈的1/3,年底前就能部署。美國還計劃在未來30年內投入1.2萬億美元增加戰略核武器的瞄準和殺傷能力。
“歐洲怎么辦?”
美俄相繼宣布暫停履行《中導條約》在歐洲引發焦慮。“退出《中導條約》的輸家是歐洲!”德國《商報》稱,裁軍條約的失敗者既非美國也非俄羅斯,而是歐洲。特朗普再一次顯示,歐洲大陸的安全對他來說無關緊要。德國、法國和西班牙等國都反對美俄退出《中導條約》,但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非常害怕俄羅斯,很可能想要部署美國導彈。專家擔心北約可能分裂為東部和西部。
“歐洲怎么辦?”“德國之聲”2日稱,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掀起了歐洲內部有關擴充核軍備的爭論。法國外交部1日發表聲明,對美國的決定表示遺憾,希望其在6個月內與俄羅斯對話。德國聯盟黨議會黨團副主席瓦德普爾對外長馬斯發出警告,如果俄羅斯不愿意放棄其新型導彈,德國和北約也不應排除部署新型中程核導彈的選項。
德國《斯圖加特日報》2日稱,世界正在越來越多地回到冷戰時代的思維模式。這種發展只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沒有《中導條約》的管制,俄羅斯將發射可以到達歐洲任何目的地的導彈。捷克獨立媒體協會主席諾沃特內稱,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后將在歐洲部署美國導彈的前景可能比法國“黃背心”運動更能引起公眾的憤慨。
“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是一場災難性的賭博”,“德國之聲”2日發文稱,人人都在談論氣候變化將如何毀滅人類,這可能是真的,但美俄之間即將發生的新軍備競賽,也絕不會帶來有希望的未來。文章回憶說,冷戰時期,受到兩個超級大國支配,歐洲大陸隨時可能變成戰場。幸運的是,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都冷靜下來,使得歐洲避免了核戰爭。而現在某些國家和領導人已經忘記了戰爭的恐怖,美俄迫切需要意識到目前有多大危險。
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有美媒分析稱,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另一個原因,是擔心未加入該條約的中國通過部署射程超過條約限制的導彈而獲得軍事優勢。但美國官員否認了這個說法。《國會山報》2日引用一名美國高官的話說,盡管“中國不受約束是一個現實,他們擁有1000多枚導彈也是一個現實”,但美國決定退約“與中國沒有任何關系”。報道同時稱,一旦放棄條約,意味著特朗普政府可以用陸基中程導彈對付中國,但需要說服亞洲盟國接受在其領土上部署美國的陸基導彈。
中國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楊育才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美國重新發展中程彈道導彈,對我們的戰略壓力無疑將會加大。目前美國主要通過海上艦艇、潛艇和空中的飛機,對我們進行抵近偵察,加上核潛艇攜帶射程1000多公里的巡航導彈,對我們進行威脅。一旦有了中程彈道導彈,意味著美國可以在關島或是在自己盟友的領土上部署,這就等于在中國周邊固定部署了戰略威脅力量,而不僅僅是過去那種流動性力量。未來美國有可能雙管齊下,既有陸基中程彈道導彈部署到中國周邊,也有海空的巡航,“不能低估美國對我們的戰略壓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日就美方宣布暫停履行《中導條約》義務并啟動退約程序表示遺憾,稱中方反對美退約行為,敦促美俄雙方通過建設性對話,妥善解決分歧。當有記者問中方是否同意談判一項新的多邊軍控條約取代《中導條約》時,耿爽說,中方反對條約多邊化,“當務之急是維護并執行好現有條約,而不是破舊立新”。▲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張夢旭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柳玉鵬 任重 ●本報記者 胡錦洋
“人類進入了核不穩定的新時代”,繼美國宣布從2月2日起暫停履行《中導條約》后,2日,俄總統普京宣布俄羅斯也暫停執行《中導條約》,以回應美國相同舉措,俄方還宣布“不再就《中導條約》進行任何談判”。“這是一個危險的時代”,《紐約時報》稱,“世界已經進入了新的軍備競賽”“核事故出現的可能性與日俱增”。美國《時代》周刊2日稱,美俄暫停《中導條約》,意味著冷戰時代或將重新開啟: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可以打到“鐵幕”兩側任何一方。德國《曼海姆晨報》2日評論說,特朗普已經退出《巴黎協定》,退出伊朗核協議,現在又退出《中導條約》,“對國際條約的背棄處于令人沮喪的惡性循環中”;而新的軍備競賽對歐洲大陸而言尤其危險,“必須通過一切政治手段予以阻止”。
普京:我們也暫停
據俄塔社報道,普京2日在會見俄國防部長和外長時表示:“對于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我們的回應將是一面鏡子。美國方面既然已經宣布他們暫停遵守該條約,那我們也將暫停。”普京同時下令停止啟動關于裁軍問題的談判。他說“談判的大門是敞開的”,但“讓我們等到我們的合作伙伴成熟,以便與我們就這一重要議題進行平等、有意義的對話”。他同時表示:“我們不應、也不會參與對我們來說昂貴的軍備競賽。另外,在美國在歐洲或世界其他地區部署中短程導彈之前,俄羅斯不會在這些地區部署類似的導彈。”普京還支持國防部提出的“口徑”導彈“登陸”,啟動陸基中程高超音速導彈建造工程。
2日稍晚時候,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重申,俄羅斯將不再就《中導條約》進行“任何談判”。
“普京也退出《中導條約》”,德新社2日稱,這并不是一個意外的結果。“軍事威脅正在上升”,德意志廣播電臺評論稱,普京的“退出”說明俄美都對目前的條約不感興趣。特朗普想要一份新的、更好的“合同”,可能包括其他國家;而俄羅斯也不愿受束縛,以退出應對美國的擴張。
美國《時代》周刊2日稱,雙方暫停《中導條約》,可能產生長期后果,重塑從歐洲到亞洲的核威脅態勢。“軍控倡導者正使勁搓著雙手,思考這個幫助維系冷戰以來和平的核協議的前途”。文章稱,雙方還有6個月緩沖期,到那時如果達不成協議,冷戰將宣告重新開啟。
英國《金融時報》2日稱,俄羅斯官員們表示,他們擔心美國可能在東歐部署“瞄準莫斯科的巡航導彈”。俄《國防》雜志主編科羅特琴科2日對俄《觀點報》說,為回應美國這一決定,俄羅斯應當在古巴部署攻擊性武器,其數量應與北約在俄邊界地區部署的相當;俄還可在古巴建立海軍基地,部署潛艇和軍艦,裝備“口徑”巡航導彈。他說,俄羅斯還應在西部地區部署瞄準北約國家的導彈,那些部署有美國導彈的歐洲國家將成為俄優先打擊目標。
“核不穩定的新時代”
此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布于2月2日暫停履行《中導條約》義務并啟動退約程序,引發世界范圍內的廣泛擔心。“這為美國研制新導彈打開了大門”,美國《國會山報》2日發表文章稱,這意味著特朗普政府現在可以自由地開發和部署陸基中程導彈。在美俄關系處于低谷時,外界廣泛質疑此舉將影響歐洲安全和全球戰略環境。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史密斯說:“美國退出《中導條約》,而不是做出真誠的努力,共同懲罰俄羅斯違反條約的行為,這正中普京下懷。”
《國會山報》稱,現在人們擔心另一項條約——美俄2010年簽署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命運,這項條約將兩國各自可部署的核彈頭數量限制在1550枚。“如果它和《中導條約》都失效了,將是50年來首次出現沒有任何限制美俄核武器條約的局面”。
這一擔心不是沒有理由的。俄政治調查研究所所長馬爾科夫2日對《共青團真理報》表示:“美國并不掩飾其將俄羅斯視為戰略對手……我認為,我們將不得不退出《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這一條約限制了核彈頭的數量。而我們將不得不增加核彈頭的數量,以便突破美國的反導系統。”
“歡迎進入核不穩定的新時代”,《紐約時報》2日發表評論稱,美國暫停《中導條約》讓所有人感到擔憂。美國國家核安全局本周宣布,已經開始生產新的小型核武器,其當量約為在廣島使用原子彈的1/3,年底前就能部署。美國還計劃在未來30年內投入1.2萬億美元增加戰略核武器的瞄準和殺傷能力。
“歐洲怎么辦?”
美俄相繼宣布暫停履行《中導條約》在歐洲引發焦慮。“退出《中導條約》的輸家是歐洲!”德國《商報》稱,裁軍條約的失敗者既非美國也非俄羅斯,而是歐洲。特朗普再一次顯示,歐洲大陸的安全對他來說無關緊要。德國、法國和西班牙等國都反對美俄退出《中導條約》,但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非常害怕俄羅斯,很可能想要部署美國導彈。專家擔心北約可能分裂為東部和西部。
“歐洲怎么辦?”“德國之聲”2日稱,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掀起了歐洲內部有關擴充核軍備的爭論。法國外交部1日發表聲明,對美國的決定表示遺憾,希望其在6個月內與俄羅斯對話。德國聯盟黨議會黨團副主席瓦德普爾對外長馬斯發出警告,如果俄羅斯不愿意放棄其新型導彈,德國和北約也不應排除部署新型中程核導彈的選項。
德國《斯圖加特日報》2日稱,世界正在越來越多地回到冷戰時代的思維模式。這種發展只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沒有《中導條約》的管制,俄羅斯將發射可以到達歐洲任何目的地的導彈。捷克獨立媒體協會主席諾沃特內稱,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后將在歐洲部署美國導彈的前景可能比法國“黃背心”運動更能引起公眾的憤慨。
“美國退出《中導條約》是一場災難性的賭博”,“德國之聲”2日發文稱,人人都在談論氣候變化將如何毀滅人類,這可能是真的,但美俄之間即將發生的新軍備競賽,也絕不會帶來有希望的未來。文章回憶說,冷戰時期,受到兩個超級大國支配,歐洲大陸隨時可能變成戰場。幸運的是,當時的美國總統肯尼迪和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都冷靜下來,使得歐洲避免了核戰爭。而現在某些國家和領導人已經忘記了戰爭的恐怖,美俄迫切需要意識到目前有多大危險。
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有美媒分析稱,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另一個原因,是擔心未加入該條約的中國通過部署射程超過條約限制的導彈而獲得軍事優勢。但美國官員否認了這個說法。《國會山報》2日引用一名美國高官的話說,盡管“中國不受約束是一個現實,他們擁有1000多枚導彈也是一個現實”,但美國決定退約“與中國沒有任何關系”。報道同時稱,一旦放棄條約,意味著特朗普政府可以用陸基中程導彈對付中國,但需要說服亞洲盟國接受在其領土上部署美國的陸基導彈。
中國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教授楊育才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如果美國重新發展中程彈道導彈,對我們的戰略壓力無疑將會加大。目前美國主要通過海上艦艇、潛艇和空中的飛機,對我們進行抵近偵察,加上核潛艇攜帶射程1000多公里的巡航導彈,對我們進行威脅。一旦有了中程彈道導彈,意味著美國可以在關島或是在自己盟友的領土上部署,這就等于在中國周邊固定部署了戰略威脅力量,而不僅僅是過去那種流動性力量。未來美國有可能雙管齊下,既有陸基中程彈道導彈部署到中國周邊,也有海空的巡航,“不能低估美國對我們的戰略壓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日就美方宣布暫停履行《中導條約》義務并啟動退約程序表示遺憾,稱中方反對美退約行為,敦促美俄雙方通過建設性對話,妥善解決分歧。當有記者問中方是否同意談判一項新的多邊軍控條約取代《中導條約》時,耿爽說,中方反對條約多邊化,“當務之急是維護并執行好現有條約,而不是破舊立新”。▲
環球時報201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