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耀
在初級衛生保健和精神專科中,恐慌癥都是一個常見的疾病,表現為在沒有任何觸發因素的情況下,出現突發的、間歇的強烈恐懼,持續數分鐘至一小時。癥狀包括心跳加速、發抖、呼吸困難、惡心和頭暈等,并且會反復和持續性地出現。一般患者約每周發作二至三次,但有些患者一天會發作多次。這些癥狀統稱為恐慌發作。該疾病平均發病年齡是24歲,女性患者是男性的兩倍。
由于恐慌發作與許多身體疾病相似,常常導致患者進行一些不必要的診斷,如對原因不明的胸痛進行心臟檢查,對無法解釋的呼吸困難進行肺功能測試,對不尋常的腹部疼痛進行內窺鏡檢視,以及對莫名的頭暈進行核磁共振掃瞄,等。病人在得到正確診斷前,往往已經跑了多個專科,不僅延誤了診斷,還耗費了大量的醫療資源。
結構神經影像學研究顯示,恐慌癥病人大腦中杏仁核的體積會縮小,導致對于恐懼感的承受能力比一般人小,而上述變化伴隨著該區域血清素的減少。因此,抗抑郁藥物中的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蘭等,以及五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如文拉法辛等,可以用于治療恐慌癥。
由于恐慌癥患者對上述藥物較敏感,因此需要由低劑量開始用藥,如西酞普蘭10毫克3至7天,鹽酸文拉法辛37.5毫克一星期,等,然后調升至正常劑量。服藥最少6個月后,大部分的病人會達到病情穩定,再經過最少一年的治療才可以考慮停藥。如果在停藥后復發,有可能需要長期服食低劑量的藥物。
此外,在恐慌發作時,也有一類稱為苯二氮蕈類(BZD)的藥物,如阿普唑侖、氯硝西泮等,通過增強大腦中的抑制性GABA神經元而產生鎮靜作用。視不同患者的情況,阿普唑侖每次發作服0.25至1毫克。BZD也可以作為治療恐慌癥的常規方案,如阿普唑侖每日3次,每次0.5至1毫克。病人如果合并廣場恐怖癥的話,BZD的使用量將會更高,如阿普唑侖每天最高劑量10毫克。這些藥物同時有口腔崩解片的劑型(ODT)上市,但沒有數據顯示恐慌發作時ODT會比傳統劑型更有效。由于該類藥物具有成癮性,在停藥時需要3至6個月逐漸減少劑量。
除非病人合并有較嚴重的焦慮癥,否則,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五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方案(SSRI/SNRI)、BZD方案是很少同時使用的。目前首選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五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攝取抑制劑方案,除非病人在使用了多款SSRI/SNRI后療效仍不好才會考慮BZD方案。此外,BZD類藥物大部分的懷孕分級為D,不能用于懷孕婦女,除了溴西泮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