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生
摘 要:我國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中學歷史教學對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特殊教育學校乃是國家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因其教育對象的特殊性,相應的在教學模式和方法方面亦有其獨特性。本文重點分析了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特校中學歷史教學的方法應該怎樣轉變的問題。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能夠對特校歷史的教學工作的提高有所幫助。
關鍵詞:新課改;特校歷史課;教學方法;新探
引言:
中學歷史新課改中的教學理念發生了重要改變,以前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注重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體系、結構有全面的認識。而新課改中更加關注對學生思維模式的訓練,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培養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分析了新課改下,老師在課堂教育中應該采取哪些轉變以便更加符合新課改的教育理念。
一、新課標的特點
(一)精簡了舊的課程內容
原來的中學歷史教材有著嚴密的知識體系上的考量,按照中國的朝代更迭順序,把中國歷史完整的、全面的融入歷史教材中去。因此教材在知識的嚴密性和知識密度上都比較大,對學生來說,負擔還是比較重的。在新課標下,歷史教材的編寫思路與以前大為不同,內容是以專題的方式呈現出來的,不在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專題主要是選擇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典型歷史人物為內容,專題與專題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分開來看各不相同,合在一起又能形成一個更大的統一的歷史主題。總的來講,新課改減輕了學生的負擔[1]。
(二)教學目標發生了轉變
舊的歷史教學強調把歷史知識完整的、全面的傳授給學生,其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中國歷史的脈絡,以及知識點。而新課標中,強調的是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分析,更加強調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對人生,對社會,對自己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換言之,新課標把原來單純機械記憶知識點的教學目標轉變為通過學習歷史來啟發學生的思考。在新的歷史教學中,看重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會做人。
(三)采用專題的方式來組織教學內容
課改之前的歷史教材內容繁雜,體系龐大,其教學過程往往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歷史老師在課堂上把大量知識點灌輸給學生,事實上由于知識點太多,學生往往難以消化。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沒有太多的思考過程,只能被動接受一大堆知識。課后學習就變成對知識點的背誦和記憶,缺乏思辨的過程。而新的歷史教材是專題化的,減少了教學內容的寬度。顯然,這種方式的編排是為了加深教學的深度,提升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能夠去深入探究學習內容,而不是停留在對知識背誦的層面上[2]。
由此可見,新的中學歷史雖然減少了知識點的數量,不在注重教學內容的系統和全面。但是,這樣的變化也使得教材變得更加跳躍、教材的跨度也進一步提高,內容上更加松散。而看似的松散中其實又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系。與此同時,教學目的上,也更加關注人的成長,關心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的進步,總體來講,就是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成長和進步。
二、教學方法探究
很顯然,新的課程標準中更加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在思維上的訓練。這與原來的教學目標是不一樣的。因此,老師的教學方法也應該與原來有所區別,體現出新課標的導向。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
新的課標精簡了學習內容,要求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改變原來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改變原來教學中老師和學生互動和交流不夠的情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思考,以自己的觀點,積極參與討論。要做到這一點,老師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首先,上課時應該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而不是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把課堂時間用完。第二,上課之前老師可以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查找資料,為討論環節做好充分的準備。第三,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或者發表看法,把自己的思考觀點說出來,過程中,老師可以適時的給予提示和鼓勵,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第四,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思考,不同的事情從不同角度來思考可能會有不同結果。例如歷史上對于秦始皇的評價是不一樣的,有人看到他統一六國,而有的人看到他大興工程,勞民傷財[3]。
(二)超越教材,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
在盲校歷史教學過程中,不要僅僅局限于教材,局限于文字。畢竟殘疾中學生也具有極強好奇心,對新鮮事物、新形式也是比較敏感,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制作或購買實用可觸摸的教具模型,配合音樂、影視題材或者紀錄片(老師可以給與語言解釋)等,通過各種形式來提升課堂的氛圍,讓學生能夠從學習中感受到更多樂趣。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入盲用信息教學設備讓學生獲取更多的歷史知識。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不強調標準答案,強調的是學生思辨,是對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網絡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讓盲孩子們的心與世界聯通,可以讀到聽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觀點和認識,這種方式,可以從內容和方法讓歷史教學更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4]。
(三)提升老師自身的學術水平
老師在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老師自身水平不高,視野比較狹窄,只能對教材上的內容做講解,卻不能進行拓展和延伸,這樣的老師在學生眼里通常都是沒有魅力的。相反的,如果老師學術水平高,知識寬泛,理念先進,能夠把教學過程安排的新穎有彩,課堂上古今融會,開掘學生思維之泉,去除歷史可固有的沉悶乏味,自然學生就會自主的投入到學習歷史中去。優秀的老師不僅可以把教學工作做好,還能憑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學生在老師的影響下,會不斷自我鞭策,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四)在教學上提升學生的自主性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新課標的導向,把學生的自主性調動起來。甚至于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變成主要的教學模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第一,拋出問題,引導學生。老師把教學內容轉換為一個一個的問題,因為問題一定會引起學生的思考,比起平鋪直敘的講述事件和觀點,問題式的引導能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第二,課堂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和發言,老師再結合學生的發言對課程內容進行精講,同時對學生討論出來的結論和觀點進行分析,這樣就能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第三,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討論的過程。無論是小組內的討論還是班級的集體討論,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過程,在這種思想的碰撞中,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大背景下,特校歷史教學的方式方法應該有所轉變,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課堂上采用豐富的教學形式,活躍課堂氛圍,同時,老師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能力,不斷探尋教法,逐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素質。
[參考文獻]
[1]田玉枝.新課改下歷史教學方法初探[J].讀寫算:教師版, 2013(6):31-31.
[2]袁小春.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J].知識文庫,2016(14).
[3]吳仁秀.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新探[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 2015(4):62-62.
[4]文桂云.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新方法[J].神州,2013(19):227-227.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盲童學校,山東 濰坊 2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