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
摘要:7—12歲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動機正處于上升階段,主動學習的興趣沒有形成,其意志力不如18歲以后成年人的意志力堅定。當外界出現誘惑時,很難調節自身動機沖突,以此產生消極情緒,導致身心發展不平衡,進而影響自己的學習行為。綜述小學兒童的學習動機和其發展規律,提出通過學習動機理論來培養小學兒童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兒童 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4-0135-02
7—12歲學生的學習動機需要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家庭的文化熏陶和小學班主任的啟蒙教育,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用了班杜拉、桑代克、阿特金森等人的學習動機理論,對文獻進行總結,進而運用理論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一、小學兒童學習動機
7—12歲學生意志力尚未發展完全,在外界環境給予刺激時,7—12歲學生很難調節自身動機沖突,容易受到外界條件的干擾。例如,同伴關系、社會環境、原生家庭等外界不定因素,都會對7—12歲階段學生的內驅力產生影響,使其學習動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
(一)學習動機
學生學習前要先確定學習目標,它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例如,學生為什么學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是怎樣的?學生喜歡學習什么?學生學習的努力程度怎么樣?這些都與學習動機的水平和程度密切相關。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習質量,現根據動機理論來分析自我學習的動機,從而找出更好的改進對策。
(二)小學生學習動機發展特點
7—12歲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中的附屬內驅力占據主要地位,認知內驅力逐漸開始發展;10、11歲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在結構上沒有年級差異,處在12歲年齡階段的學生附屬內驅力開始降低,認知內驅力開始逐漸提高,在具有長遠意義的事情上形成動機。
二、學習動機理論
(一)行為主義動機觀
自20世紀初,行為主義第二勢力開始發展,代表人物桑代克(Thorndike)和小斯金納(B.F.Skinne)認為,內驅力是受到某種強化的結果,已經產生的學習行為與刺激之間因為得到及時的強化建立起來的使學習行為增加的傾向。學生從學習中得到正強化,表現好了得到小紅花,學生就會產生學習行為增加的傾向,即獲得較強的學習動機;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懲罰,沒有認真聽講被老師罰站,學生就會產生學習行為減少的傾向,即沒有學習動機。
(二)人本主義動機觀
人本主義作為第三勢力重視人,以人為本,揭示動機的本質,必須關注人的需要,從整體上把握動機的實質。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雖沒有直接的教育意義,但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和學生的學習產生了間接性的影響,即在某種程度上學生學習動機不強,可能是某種缺失需要或者成長需要沒有滿足引起的。
(三)認知主義動機觀
1.成就動機論
成就動機是由默里最早提出的概念,默里指出,成就動機是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盡好盡快地解決某一難題的趨勢。在學習過程中成就動機是一種學習動機;阿特金森力求成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做任何事情都想成功,或者做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的學生,在選取任務時會選取一半成功概率的有風險的任務;而不想失敗、不想在人群中沒有面子的學生,往往會選取所有人都會成功或者所有人都會失敗的任務。
2.歸因論
歸因理論由海德提出,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對于海德的歸因理論進行系統研究。韋納認為,每個成敗歸因維度對于動機都有影響。因素來源取決于個體成敗的情緒體驗;穩定性取決于個體未來成敗的期望值;可控性與期望值和情緒體驗都有關系。如果一個學生總把自己做不好事情的原因歸結于自己沒有勝任或完成的能力,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任何事都做不好的想法,時間一長,就真的任何事都做不好了。產生習得性無助,影響學生未來學習,更有甚者影響學生以后的工作生活。
3.成就目標理論
成就目標概念引進成就動機理論,在社會認知的研究基礎上,結合成就動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成就目標理論。因為需要完成的目標任務簡單沒有挑戰,使學生覺得不值得完成目標任務而使動機降低,所以,想要積極完成目標任務,需要中等難度水平的目標任務,任務的直觀化以及投入中等強度的關注度。
4.自我效能理論
自我效能由社會認知心理學家班杜拉首次提出,是人對自己能否成功從事某一行為的主觀判斷,對于完成事情的結果期待和能否完成事情的效能期待都影響個體的效能感。因此,自我效能感是對自己能力的認同程度,一個人在完成任務時經常取得成功就使效能感提高;一個人經常失敗就會產生較低的效能期望。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會影響人在完成其他任務時的態度。如果一個人非常有把握完成某一事情,結果失敗了,會使這個人產生非常低的自我效能感,在未來的日子里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從挫折中恢復過來,在做其他事情時也會缺乏自信心。
三、培養和激發小學生學習動機
由于附屬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為7—12歲學生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學校教育過程中,班主任老師應采取正強化、及時總結、定期考察、班級競爭合作等教育方法,激發7—12歲學生的學習動機。
組織班級競賽活動是激發學生在學校學習動機的重要手段。競賽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求勝心。學生為了在班級得到理想的排名參加競賽,競賽可以增強學生的附屬內驅力,激發自己的潛能,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及臨場發揮能力,起到促進內驅力、提高成績的作用,在班級中提高了自己的威信,進而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一)滿足小學生學習需要
學生的附屬學習內驅力產生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需要,它是學生為之努力的根源。老師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和方法,如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激活學生的學習需要,采取一些強化和訓練手段,使學生的學習要求內化為學生的學習需要。與此同時,盡可能地減少外界無關刺激對學生的限制阻礙。
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了解自己的能力與缺點,創造使學生完成任務而得到的積極體驗,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時,我們也要征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為學生樹立成功的榜樣,充分發揮少先隊組織的作用,抵御來自家庭社會等方面的消極影響;使學生相信,只要努力就會取得成功,這樣的信念有助于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學習動機,為學生減少無關刺激的阻礙。
(二)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7—12歲這個階段,家庭和學校教育對小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有著巨大影響。在民主型家庭教養方式長大的學生,更加獨立自主,勇于表現自己積極開展自己的興趣培養,在生活中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父母也會給予正向關注,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校方面,老師給予正面的引導,教學風格輕松愉悅,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對學生突發奇想給予積極回應,對學生不切實際的想法不予以打壓,正面鼓勵引導學生,培養其創新精神,激發其學習興趣。
7—12歲學生的學習動機的培養,要樹立一個學生可以通過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在學生及時完成后給予正面反饋,有助于學生接下來的學習動力的培養,給予學生信任與支持,細心地呵護與培養,使其健康成長,讓它真正成為推動兒童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
參考文獻:
[1]李正花.小學兒童學習動機的受挫與保護[J].教育心理,1992(12).
[2]小學教育學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張學秀,張彥美.學習動機與學習動機理論綜述[J].考試周刊,2009(8).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