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常賴
摘要:在科技飛速發展的21世紀,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將智慧社會與社會工作結合起來,可以驅動社會工作獲得新的發展、新的突破、新的機遇。積極探索社會工作在智慧社會中可發揮的作用,實現智慧社會背景下社會工作的創新,將成為社會工作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提出“智慧社會工作”一詞來研究智慧社會與社會工作的重疊領域,初步探析智慧社會工作的概念和意義,并就我國發展智慧社會工作的路徑作了探索性闡述。
關鍵詞:智慧社會 社會工作 智慧社會工作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4-0210-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1]智慧社會的概念正式提出。智慧社會是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上,充分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技術運用到社會的生活、生產及治理等領域,形成智慧化的社會新形態。我們應在智慧社會背景下找到社會工作發展的契機,努力實現社會工作理論體系和實務模式的創新。
一、智慧社會工作的概念
隨著智慧社會建設進入深層次階段,智慧產品和智慧服務逐漸成為影響民眾社會福利的重要因素,也慢慢成為人們實現美好生活的途徑。因個人家庭條件、經濟水平的不同,適應和接受智慧社會帶來的福利的能力也不同,而“智慧社會工作”主要是為了幫助在社會智慧化過程中處于弱勢的群體,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和運用智慧社會所帶來的福利。結合研究需要,將智慧社會工作初步定義為:智慧社會工作是指社會工作者通過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與方法,提高服務對象的智慧能力,消除或減弱其智慧排斥,促進其智慧積累,以此實現對服務對象智慧賦能,提高其智慧福利,從而可以推動社會工作的其他服務目標得以實現,實現提高服務對象智慧福利水平是智慧社會工作的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核心工作是提高服務對象智慧能力和推動其智慧積累。其中,智慧能力,是指個人運用智慧社會優勢及福利的能力;智慧排斥,是指低收入群體及困境家庭提高智慧能力與智慧積累的阻礙和困難,社會弱勢群體由于自身的各種不利情況沒能進入智慧服務體系,缺少或沒有途徑及方式接近智慧設備服務商,在享有智慧產品和智慧服務等方面存在巨大的障礙和困難;智慧積累,是指在智慧社會中個人利用智慧社會所帶來的福利提高自身綜合實力的行為;智慧福利,是指智慧化社會所帶來的社會福利,個人的智慧福利水平受其智慧能力和智慧積累水平所影響;智慧賦能,是指智慧社會工作者通過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與方法,提高服務對象的智慧能力,促進服務對象智慧積累,以提高服務對象的綜合能力。
智慧社會工作是智慧社會和社會工作互相聯結而成一個重疊領域。智慧社會工作通過提高服務對象的智慧能力、引導服務對象智慧積累來幫助其提高社會競爭力,從而進一步促進服務對象的全面福祉。要開展智慧社會工作不但要掌握傳統社會工作的各種理論方法及實務技巧,還必須掌握智慧社會的基本技術和知識,并且還要有將二者結合起來。
二、發展智慧社會工作的意義
1.構建中國社會工作話語體系
社會工作發源自西方社會,早已形成其自有的一套話語體系,但是中國還沒有形成被社會廣泛了解和認可的社會工作話語體系,因此,我國學術界普遍認可社會工作是舶來品這一觀點。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工作總是和國外社會工作有著一定程度的差距,不過這一情況在智慧社會時代將得到改變。在智慧社會時代,世界各國的“智慧”社會工作都處于初期的探索階段,沒有可以直接借鑒的經驗,中國建設智慧社會戰略為中國社會工作話語體系的構建提供依據。將智慧社會與社會工作深度融合,可逐步衍生出智慧社會工作理論、智慧社會工作實務和智慧社會工作體系,成為我國社會工作創新發展的特色方向。構建智慧社會工作新話語體系,可以向社會傳達智慧社會背景下的社會工作嶄新的價值理念,讓不同的群體逐漸對智慧社會工作有清晰的理解,使智慧社會工作逐步得到認可。我國社會學、社會工作及相關領域的學者應加大對智慧社會工作的重視和認可,不斷研究和探索智慧社會工作,使之成為在我國本土誕生并發展的社會工作前沿領域。國內高校可以將智慧社會工作教育作為特色方向建設,推動中國社會工作教育走向大發展、大繁榮。
2.構建社會工作專業理論
何雪松認為,社會工作理論建構有一個重要特色是外借理論,不過這對社會工作的獨立性發展造成了不利。“因此社會工作領域的專家致力于發展出自己的實踐理論模式,即內生理論。”[2]自社會工作誕生以來,社會工作者們為不同的服務對象開展專業服務,雖然積累了大量的實務經驗,但是未能升華為理論。獨立專業理論的缺乏,嚴重影響社會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智慧社會時代,智慧社會讓社會工作有了新的發展、新的突破、新的機遇,必將有力推動社會工作向前發展。由于智慧社會涵蓋的領域非常廣,社工行業專家學者可以從不同角度展開觀察探索,同時結合日益增多的智慧社會工作實務經驗,創新構建專業理論,而后擺脫社會工作理論依賴困境。
3.促進社會工作實務模式的創新
個案工作、小組工作以及社區工作一直以來都是社會工作者最常用的三大方法,而在智慧社會時代,通過大量運用智慧社會的前沿技術和相關設備資源,能對傳統的社會工作方法進行優化,以智慧社會工作的智慧賦能為基礎,可進一步衍生出智慧個案工作、智慧小組工作、智慧社區工作等實務模式。將智慧社會的基礎技術與知識同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深度結合,有利于分析服務對象的需求、擴展服務對象的資源和及時掌握服務對象的狀態,從而及時為各種緊急事件提供應對方案,使社會工作亦具有智慧社會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特點。
三、發展智慧社會工作的路徑選擇
1.制定有利的政策法規
我國應加快出臺普惠智慧福利、推動社會工作參與普惠智慧福利的政策法規。普惠智慧福利這一概念可理解為以相對較低的、可承受的成本,給有智慧服務需求的個人、家庭以及群體提供合適且有效的智慧服務,空巢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是普惠智慧福利主要對象。出臺普惠智慧福利法或普惠智慧福利實施辦法,應盡早提上議程,以便為對智慧化社會所帶來的智慧福利分配問題提供政策依據,也可以為開展智慧社會工作提供政策引導和實務空間。
2.加快人才培養
智慧社會工作的發展,需要培養大量具備跨學科的復合型社工專業人才。智慧社會工作領域的社工不但要掌握傳統社會工作的理論和實務技巧,還要掌握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智慧社會建設技術基礎知識。我國同時開設計算機類專業與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校,可嘗試整合利用校內資源設備,開設智慧社會工作理論與智慧社會工作實務研究中心,并積極探索智慧社會工作的教學、教育方法,加強培養智慧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而我國社會工作專業協會可嘗試設立專門的智慧社會工作專業委員會,制定智慧社會工作的相關專業標準,積極鼓勵社工專業共同體進行智慧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的研究,設立和完善智慧社會工作知識和能力繼續教育課程。
3.鼓勵多主體參與智慧社會工作
智慧社會工作的發展需要多主體的參與,政府、各大高校、基層社區、智慧設備服務商、社工機構和社會組織等社會主體應相互配合,共同建設智慧社會工作。政府在發展智慧社會工作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發展智慧社會工作離不開政府的資源鏈接、資金支持以及政策引導。政府應設立智慧社會工作者職位,引入社會工作者參加智慧社會的建設,鼓勵相關工作人員學習智慧社會工作知識。中央政府應盡快出臺有利于促進智慧社會工作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同時督促地方政府健全相關配套。政府相關部門應積極開發各種智慧社會工作政府購買服務公開招標項目,加強對智慧社會工作服務和研究項目的購買。各大高校應積極為智慧社會工作的發展培養同時具有社會工作傳統知識和智慧社會基礎技術知識的專業人才,同時為實際從事智慧社會工作和相關工作的人員提供智慧社會工作知識和能力培訓。智慧設備服務商、基層社區、社工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可以為開展智慧社會工作提供平臺支撐。而智慧設備服務商設立的社工職位對開展智慧社會工作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現代企業強調社會責任,智慧設備服務商也不例外,對智慧設備服務商而言,智慧社會工作應有助于智慧設備服務商的運營和工作,有助于其創新服務和管理手段。智慧設備服務商應加強與各大高校的合作,共同打造智慧社會工作實務、理論研究和實習平臺,鼓勵公司工作人員研修智慧社會工作相關知識,并積極嘗試開展智慧社會工作相關實務,積極申報政府購買的智慧社會工作服務和研究項目。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2]何雪松.社會工作的理論追求及發展趨勢[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11-16.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