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爽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只有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才能實現中國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社會運行正產生深刻影響,它能在社會發展中加強經濟利益的協調,促進政治和諧穩定發展,推動文化繁榮。充分論證并宣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意義,能讓廣大人民群眾堅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樹立“四個自信”,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小康社會 社會運行 重要意義
中圖分類號:D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24-0232-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對于小康社會建設的影響研究具有重要的社會學意義,它能夠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給我們社會生活帶來的各種積極影響,從而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一、小康社會的概念提出及發展過程
鄧小平同志是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也是他最早提出了“小康”的目標。鄧小平在1979年會見日本首相時,根據我國當時的發展實際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黨的十六大報告,又明確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涵,黨的十八大又提出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從現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2]在新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并不局限于解決溫飽問題,更是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社會各領域更加和諧穩定發展。比如縮小收入差距,改善生態環境,保障民主權利,等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乎到人民福祉,對社會良性運行具有重要意義。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義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經濟利益的協調
改革開放以來,在外部經濟環境巨變與國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影響下,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具體表現在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多層次造成了貧富差距過大、各利益階層間矛盾加劇。城鄉、地區經濟發展不協調也造成了經濟利益上的矛盾,誘發了諸如“仇富”心理等許多社會問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則應更加注重經濟利益的協調,通過各種經濟方式、經濟手段協調各階層的利益,以實現社會最根本的和諧。
從宏觀層面來說,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致力于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積極發揮其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國民經濟平穩運行保駕護航。我國政府也不斷加強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深入推進實施一系列有利于協調經濟利益的政策,實行科學的宏觀調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黨和政府致力于妥善調整利益沖突,促進各社會群體協調發展。
從中觀層面來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利益平均分配為基礎的公平正義。比如,在利益初次分配過程中,要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確保每一個付出的人都“有所得”。在再分配過程中,也更加注意效率和公平,通過調整個人所得稅等各類經濟政策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社會和平,促進社會群體發展,增強社會凝聚力。
從微觀層面來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更加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全面建小康,一個都不能少”,這里的“不能少”尤其是針對在經濟建設過程中獲益較少的群體和利益受損的群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更加強調要打贏脫貧攻堅戰,黨的十九大又明確把精準脫貧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更強調了“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政治和諧穩定發展
政治和諧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這種政治和諧既表現為社會運行中各主體平等和諧、有序參與政治生活,又表現為處在社會中的人民群眾普遍享有平等、民主、自由等權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注重創設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提升全體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
在宏觀層面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工作,為全體公民營造清明的政治環境。其次,切實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廣泛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在依法實施決策過程中更加注重科學性、民主性。
在中觀層面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動形成良性而合理有序的社會互動結構。基于公民享有平等的社會權利與社會地位,公民在任何社會階層之間都應該相互流動,互相作用。這種公正有序的社會流動對于社會底層成員的積極意義則更加突出,這使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進入更高層次的社會階層。這種良性的社會互動結構,能夠有效緩解階級固化,增強社會發展活力。
在微觀層面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社會成員的政治參與意識。首先,在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會創造一個清明、和諧的政治環境,激發社會成員投身于政治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其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會促進個人“自我”角色發展并向“超我”角色過渡,激發每個人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角色,通過形成社會“角色集”可以更加合理配置和利用自然資源、社會財富和人力資源,促進社會政治穩定發展。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動文化繁榮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更加注重文化和諧與文化繁榮。文化作為社會生活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整合社會思想、維持社會穩定的功能。各種利益集體在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時,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沖突和矛盾,此時,文化可以起到緩沖作用。黨在十八大以來,更加注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強調要加強文化軟實力。
從宏觀上講,小康社會建設有利于增強文化軟實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植根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中積極的部分與社會生產實踐相結合,在文化繼承的基礎上發展新時代社會文化。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從中觀上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利于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作用。首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加強文化領域建設。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對社會政治經濟有深刻影響,可推動經濟、政治、生態等社會各方面和諧發展。其次,和諧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也推動了小康社會的建設。和諧文化可以有效地聯結各個社會成員、各個階層的活動,使有限的精神資源產生更大的公共福利和個人效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從微觀上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過程中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創新意識,樹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涌現出很多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者,他們將傳統工藝與現代經濟、現代科技相結合,既拉動了經濟的增長,又在不自覺間提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正是因為這些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才能夠為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
三、結語
本文列舉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領域產生的深刻影響,從多方面論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深刻意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如若出現偏差也可能對社會運行產生惡性影響,比如農村可能會出現一些“虛假貧困”現象等等,要想克服此類現象,必須堅持社會公正原則,必須得加強思想引領,注重社會和諧建設,共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1).
責任編輯:張正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