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亞妹
摘 要:沂蒙精神是山東黨政人民共同創造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沂蒙精神激勵著千百萬沂蒙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在新時代的建設中砥礪前進。
關鍵詞:沂蒙精神;內涵;時代價值
2013年1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臨沂視察時指出:“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對我們今天抓黨的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他強調:“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
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是沂蒙精神的生動內涵和真實的寫照,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群體意識,體現的是人民群眾在革命年代的無私奉獻,是黨和群眾緊密聯系、魚水交融的真實體現。沂蒙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臨沂人民乃至全國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偉大的沂蒙精神至今仍激勵著千百萬沂蒙人民昂首闊步前進。
一、沂蒙精神的產生和發展
沂蒙精神的產生和發展包括這樣三個階段,革命戰爭時期、新中國成立后的建設時期、改革開放以后。沂蒙精神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產生的,新中國成立后,沂蒙精神繼續發揮作用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1、革命戰爭時期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老區就是一片熱土,是中國共產黨在這片熱土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帶領老區人民建立了沂蒙根據地。在黨的領導下,沂蒙根據地誕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兒女,老區的人民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創造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在抗日戰爭時期,沂蒙老區的子弟紛紛參軍到前線去,老區的百姓們留在后方支援前線,軍民合作共同抗戰。在這里流傳著“沂蒙紅嫂”、“沂蒙母親”和“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讓我們感受到沂蒙百姓“舍小家顧大家”的無私奉獻、自我犧牲的精神。“沂蒙母親”王換于感天動人的事跡發生在山東省沂南縣馬牧池東辛莊村,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軍第一縱隊領導機關到達王換于家后,王換于在當地黨組織的協助下辦起戰時部隊機關托兒所,機關有27個孩子,加上外地送來的,共有41個孩子。在王換于的細心呵護下,從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的三年時間里,戰時托兒所的40多名孩子均健康成長。1943年后,王換于又將革命將士的45名孩子撫養長大。為了撫養革命將士的孩子,王換于對兒媳婦說“這些孩子有些是烈士的后代,讓咱的孩子在家吃粗的,把奶給這些孩子喝吧,咱的孩子沒了,還可以再生,咱可不能讓烈士斷了根呀”,在王換于和兒媳婦的精心照料下,革命將士的孩子活了下來,王換于卻有4個孫子先后夭折了。
在革命的沂蒙老區,這樣感人的事跡還有很多很多,有用乳汁救傷員的“紅嫂”明德英,有組織鄉親們烙煎餅、送彈藥、救傷員的“沂蒙六姐妹”, 有在孟良崮戰役中,為了掩護戰士們過橋,在冰冷的河水里,帶領姐妹扛門板架“人橋”的婦救會會長李桂芳。“鄉鄉有紅嫂,村村有烈士”。沂蒙老區的百姓們就是用這樣樸實的方式表達了對革命的支持。在沂蒙山區至今流傳著這樣一段話“最后一粒米,做軍糧;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的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兒子送上戰場”。在革命戰爭時期,沂蒙根據地420萬人口中,有20多萬人參軍入伍,120多萬人擁軍支前,10萬英烈血灑疆場,數字的背后是沂蒙百姓為革命勝利所作出的巨大的貢獻和犧牲。陳毅元帥曾深情地回憶這片故土:“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2、社會主義建設初期
新中國成立后,沂蒙精神繼續鼓舞著沂蒙百姓前進,沂蒙人民發揮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勇往直前、永不服輸的沂蒙精神艱苦創業,典型的代表就是厲家寨。“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這是毛澤東主席于1957年10月9日對厲家寨的光輝批示,厲家寨從此成為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厲家寨位于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東北部的大山腳下,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生產條件極差。當地曾流傳著一條諺語:“窮山惡水種地難,既怕澇來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欠;沙石蓋子旱龍崗,鋤地叮鐺響,種地不打糧。”就是這樣一片“窮山惡水”,厲家寨人發揮“愚公移山”精神,把它變成了背靠青山、綠水環繞,高樓挺立的富裕地區。1951年起厲家寨人決定“移山”,把山上的土移到山溝里,這樣可以讓土地變得平整,擴大耕地面積。除此之外,他們又將土地深翻,經過深翻過的土地提高了糧食產量。為了解決土地灌溉的問題,厲家寨人決定修水渠和水庫。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斗,厲家寨人民共整理嶺頭11座,整修大溝420多條,修筑4座水庫,塘壩128座,建揚水站、電灌站各1座,搬運土石9000多萬方,把5000余畝耕地建成了高產穩產田。
3、改革開放之后
沂蒙精神是與時俱進的紅色精神,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地不斷深入,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沂蒙精神也賦予了新的內涵,繼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沂蒙人民、臨沂人民乃至全國人民。
沂蒙精神推動了整個臨沂地區的發展。臨沂作為沂蒙革命老區,曾經是經濟欠發達地區,1984年臨沂13個縣有7個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臨沂市把握住沂蒙精神的本質和內涵,用崇高的沂蒙精神推動臨沂市的發展,創造出 “臨沂模式”,成為邊遠地區、革命老區發展的典范。在沂蒙精神的帶動下,在臨沂人民的努力下,臨沂經濟持續增長,2018年臨沂的GDP達到4750億元,位居山東省第四名,工程機械、木業、精品旅游、商貿物流4個產業集群列入全省首批現代優勢產業集群。臨沂的商貿物流業發達,是魯、蘇、豫、皖地區最大商品集散地,也是全國重要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交流中心,形成全國“南有義烏、北有臨沂”的商貿市場發展格局。在物流商貿業的帶動下,臨沂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企業,2018年,臨沂市營業收入過百億元企業達到7家,5個品牌入選中國品牌價值分類百強榜。經濟發展帶來了臨沂城市面貌的改變,整個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安居樂業。
二、沂蒙精神的內涵及精神實質
沂蒙精神的內涵,一直沿用“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這16字。2017年臨沂市委書記王玉君在中央黨校《學習時報》上發表文章《“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沂蒙精神是黨的群眾路線實踐的典范》,文章提到了沂蒙精神的內涵,我們理解,沂蒙精神內涵是:共產黨八路軍“為人民靠人民、忠誠看齊革命到底”,人民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敢于斗爭無私奉獻”。
沂蒙精神是山東黨政人民共同創造的,一方面是黨堅持群眾路線,體現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人民靠人民、忠誠看齊革命到底。在抗日戰爭和革命戰爭時期,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在沂蒙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帶領人民進行抗日斗爭和革命斗爭,共產黨人及其人民軍隊為了國家解放和民族獨立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英勇行為,深深地感動了沂蒙人民。同時黨組織在沂蒙地區加強對沂蒙人民的宣傳和教育,開設識字班、夜校教百姓認字,以提高沂蒙人民的教育水平,成立宣傳隊、劇團、工作隊,以文藝演出這種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增強人民對革命的覺悟和認識,在黨組織的努力下,沂蒙人民在思想意識有了很大改變,在價值追求、情感認同上認同黨,與黨同心同向。
沂蒙精神的內涵另一方面體現在,在黨的領導下,沂蒙人民看到了出路和希望,積極投身到革命斗爭中去,聽黨話跟黨走、敢于斗爭無私奉獻。沂蒙人民在壓迫面前不屈不撓,敢于斗爭,1941年,在山東莒南縣的淵子崖村,村民們在村長的帶領下,同裝備精良的日軍展開了殊死的斗爭,村民們的武器就是土槍、大刀、長矛、鐵叉和鍘刀,盡管武器落后于日軍,村民們不畏日軍,英勇殺敵,最終殲敵100多名,保衛了家園。淵子崖保衛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農民自發組織的一次激烈悲壯的浴血保衛戰,譜寫了山東革命斗爭史光輝的一頁,被載入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沂蒙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無私奉獻,在抗日戰爭和革命戰爭中,涌現出了沂蒙母親王換于、沂蒙紅嫂明德英以及沂蒙六姐妹感人的事跡,沂蒙人民用最質樸的方式表達了對革命的支持。新中國成立后,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沂蒙人民繼續發揚沂蒙精神,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去,涌現出的厲家寨愚公移山精神、九間棚精神、臨沂模式都是沂蒙精神的體現和發揚。
三、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弘揚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體現在:
1、弘揚沂蒙精神,有利于堅持走新時代群眾路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沂蒙精神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體現,是黨和人民群眾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真實反映,在新時代,各種社會矛盾不斷出現,黨群關系、干群關系都呈現出新的特點,因此新時代下大力弘揚“沂蒙精神”,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根據新時代社會特點,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全部工作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對群眾保持敬畏之心,時刻把群眾的疾苦、需要放在心上,為群眾辦實事,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在工作實踐中把握群眾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和規律性,不斷增強做好群眾工作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2、弘揚沂蒙精神,有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
沂蒙精神是一面無形旗幟,具有強烈的凝聚力,把沂蒙老區的人民聚集起來,不論是在抗日戰爭年代、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的建設年代,沂蒙人民萬眾一心,為國家、民族無私奉獻。沂蒙精神由一代代沂蒙人民的實踐累積而成,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沂蒙精神代表著人們共同的理想,價值和信念,在新時代下,沂蒙精神把全國人民凝聚在一起,緊緊圍繞在黨中央周圍,聽黨的指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共同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篇章。
3、弘揚沂蒙精神,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要不斷地從黨的光輝歷史中汲取前進動力。沂蒙精神是一種革命精神,是激勵我們砥礪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沂蒙精神是山東軍民共同創造的,共產黨八路軍“為人民靠人民、忠誠看齊革命到底”,一心為沂蒙老區人民服務,贏得了沂蒙百姓的心,百姓們甘為革命無私奉獻。為人民服務正是中國革命精神的核心,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特征,而沂蒙精神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的動力源泉和內容。弘揚沂蒙精神,堅持為人民服務,才能將各種社會關系整合起來,協調和各種社會利益之間的關系,構建和諧社會。
(作者單位:青島市即墨區委黨校,山東 即墨 26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