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晶琳
摘 要: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的加快,農村大量勞動力外出就業,留守老人的數量激增。本文是以18年度脫貧攻堅第三方審核評估過程為依據、在社會支持理論下分析此次評估過程中的留守老人,為解決留守老人問題做出理論鋪墊。
關鍵詞:脫貧攻堅;留守老人;社會支持
一、留守老人產生的原因
從經濟上上看,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開始進入城市尋求發展機會。在市場化經濟下,人們又有了更多自主的選擇。而老年人因為勞動能力低下,在市場中的競爭力較低,因此,老年人基本被迫留守在農村。此外,隨著家庭經濟條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城市買房定居,導致農村勞動力人口大多向城市轉移。在此次的脫貧攻堅第三方審核評估過程中,筆者走訪的住戶有四分之三都是獨居留守老人。
從文化角度看,長期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老年人,在家鄉有著深刻的眷念,不愿意安土重遷。另外,很多老年人適應了農村慢節奏的生活和生活環境,對城市的車水馬龍和人與人之間的陌生感并不能適應,因此,很多老人不愿意轉移去城市生活和工作。通過訪談,很多村民是因為沒有文化無法去大城市謀生,還有很多村民是年紀太大,不愿意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
從社會工作的角度來看,家庭生命周期分為形成、擴展、穩定、收縮、空巢和解體六個階段。當家庭的最后一個子女離開家庭時,一個家庭的空巢階段就產生了。當這個家庭的丈夫去世時,這個家庭的空巢階段就結束了。因此在社會工作視角下,農村留守老人是家庭生命周期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留守老人的現狀
(一)居住現狀
在走訪的各貧困村,貧困家庭結構大多是以倆人或者一人為單位,極少部分和自己的子女一起居住。作為貧困戶,留守老人住房面積較小,占地面積恰達脫貧要求,進屋一覽無余,泥土地面潮濕,屋內陰冷,環境簡陋,僅有的桌椅還是幫扶人員所贈,房間內除電水壺和電燈等通電設施較少,無冰箱彩電等貴重物品。
(二)公共服務現狀
走訪的貧困村中,到處都有體育鍛煉器材,但是這些并不適用于村里的留守老人,留守老人大多體弱多病,身體健朗的大多打些零工,所及基本沒有時間去使用這些公共設施。除此之外,所有貧困戶都安裝了自來水和沖水廁所,這兩項公共服務深入人心,解決了貧困戶安全飲水和健康生活的問題,給貧困戶的生活帶來了便利。
(三)醫療現狀
經過訪談貧困戶發現,所有的貧困戶都享受簽約醫生這一福利項目。村醫會定期上門給貧困戶檢查身體,了解其身體健康狀況。百分之九十的貧困戶都有慢性病,他們辦理的慢性病卡可以享受到折扣藥,減輕了貧困戶的經濟負擔。對于貧困戶每年在醫院花費的醫藥費,還能享受報銷政策。在采訪的留守老人中,大約百分之十的貧困戶在醫療這一領域花費千元。
(四)出行現狀
通過走訪發現,阜陽市的貧困村較大,包含人口較多,因此村莊占地面積也較大,筆者走訪戶與戶之間常常有數十分鐘車程。村與村之間都是通過步行交往,公共交通離部分村較遠,出行不是很便利。例如,有些貧困戶去在鎮上的藥店買不到藥時,往往因為交通不便的問題,不去市里的醫院看病拿藥。而選擇較近的私立醫院。
三、留守老人的問題
在脫貧攻堅視角下,本文的研究群體有留守老人和貧困戶的雙重身份,因此他們在生活各方面都有著嚴重的問題。
(一)經濟收入低下,生活質量差
農村留守老人的經濟主要來源于子女的供養、種地和打零工,但是由于絕大部分留守老人年事已高,并且久病纏身,已經無法承受高強度的農活作業,因此他們在生產勞動和種植業方面的收入是非常有限的,留守老人只能從事一些勞動強度較低的養殖業等方面的工作。在此次的走訪中,貧困戶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子女的贍養費、低保金、退休金、種植業補貼和村委其他項目補貼。例如,聞集鎮是遠近聞名的草莓之鄉,種植草莓的村民會按照田畝數量得到經濟補貼,同時,無法從事種植業留守老人可以出租自己的田地給種植大戶獲得租金,還可以給種植大戶打零工獲得薪資。但是,由于貧困村經濟水平整體較低,子女的贍養費并沒有明確,甚至部分子女每年只有幾百元贍養費用,而且打零工和徒弟出租都是小額收入。從筆者觀察中發現一些貧困戶表明他們每天需吃饅頭度日。總體而言,雖然留守老人的生活從經濟標準而言,已經達到國家脫貧標準,但是他們的生活標準還是不高,生活質量差。
(二)生活上,缺乏照顧人員,安全隱患較多
農村留守老人主要依靠伴侶互相照顧為主,其余親戚朋友只能輔助照顧。鄰居屬于邊緣性照顧,社區集體和社會組織的照顧仍然只是少數在線。老人在生病時,只能通過自我照顧和老伴相互扶持為主。留守老人一旦發生意外情況,很難有人能夠發現問題并且及時解決問題。在走訪中,筆者發現,一些留守老人的生活環境安全隱患太多,私拉電線或者電線老化這種情況屢屢皆是。并且在一些家庭,子女外出打工,留守老人要承擔照顧孫子孫女的責任,這更給留守老人的生活增加了生活壓力和精神壓力。
(三)健康方面,留守老人大多體弱多病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身體機能下降,容易患上各種各樣的疾病。在走訪的貧困戶中,有三分之二的貧困戶都有慢性病,有四分之一的貧困戶在當年都住院治療過,甚至還有數名貧困戶已經臥床養病,難以下床。健康問題是留守老人長期遭受的問題。
(四)精神上,心靈空虛,缺少慰藉
農村老人業余時間較多,但是娛樂活動較少,導致很多留守老人只能在家看電視或者大眼瞪小眼,空閑時間不知道如何打發。留守老人的生活單一,除了三餐四季,沒有多余的愛好,使留守老人的心靈得不到慰藉。
四、脫貧攻堅視角下留守老人問題的路徑分析
(一)社會支持理論
社會支持理論認為人處于一個社會中,就處于一種關系網中,而人所接受到的負面情緒可以通過自身所在的關系網得到緩沖,并通過社會支持系統來解決問題。社會支持系統包括正式支持系統和非正式支持系統,留守老人的問題需要調動社會各類支持資源。
(二)社會支持系統下留守老人問題的路徑研究
1.正式支持系統—政府
經濟上,第一,為了推動貧困村經濟發展,政府應該對其經濟產業大力扶持,發展地方特色產業,保證地方經濟經久不衰。在阜陽市各個貧困村,政府大力提倡種植草莓、養羊養牛等養殖業,并且由此可以推動食品加工業的發展。整體上給阜陽市貧困村經濟長久的生命力,細節上也為一些貧困戶提供了職業便利。第二,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減少城鎮收入差距,吸引人才回村。鄉村經濟得以發展,勞動力轉移的速度才會下降。第三,加強基礎設建設。例如社區內多建立一些適合留守老人的器材設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老年人娛樂問題。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為留守老人提供便利。
政治上,第一,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做好社會養老。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給留守老人強有力的保障,政府應該從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三方面共同推進。對于國家代繳的新農合要真正落到實處,社會福利真正要為民所謀。第二,推行大學生村官制度,有利于吸納更新鮮的人才血液,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文化上,要呼吁社會力量去關注留守老人的問題和需求,形成一種新的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2.非正式支持系統——社區
政策上,深入貫徹黨的政策,跟隨黨的步伐做好扶貧工作。在此次的第三方審核評估中,眾多社區、村委會等組織都參與進來。積極帶領人員下鄉進村、配合工作。對于留守老人來說,社區要保障每個家庭有主動履行贍養義務。
物質上,及時洞察各位留守老人的問題,挖掘他們的需求。為了保障留守老人的生活水平,可以在社區內提供公益崗位,號召有能力的留守老人自助。
精神上,社區應該努力充實老年人的業余生活,定期開展茶話會活動,一方面使留守老人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另一方面,能夠有更集中的機會了解留守老人的需求和困難,從而提供更好的服務,也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能夠更加幸福。
3.非正式支持系統——家庭
經濟上,每個家庭應該按時按月自覺履行贍養義務,轉變養老方式,講個人贍養與政府養老相結合,使留守老人在經濟上無后顧之憂。
現實中,減少老人隔代撫養的負擔,使留守老人有更多自由的時間自我安排,而不是把晚年時間都放在照顧孫輩身上,同時減少留守老人的生活負擔,減少因隔代養育觀念而造成的家庭矛盾。
精神上,要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給予留守老人充分的尊重,而不是順應老年人撤退理論,認為留守老人已經退出社會,毫無價值。尊重留守老人的價值觀和選擇。
4.非正式支持系統——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在留守老人的問題中一直處于邊緣性的存在。在現代社會,一些組織和機構應該利用便利的溝通方式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在經濟上,應該在留守老人有需要的時候捐錢捐物,價位留守老人的經濟問題做出一點貢獻。在精神上,一些機構和組織可以聯系一些當地的高校,來本社區開展老年人活動,豐富老年人生活,起牽線搭橋的作用。
通過此次評估活動,筆者認為,留守老人的問題需要調動多方面的社會資源,養老不僅僅關乎社區、政府和家庭,留守老人本身也應該轉變傳統養老觀念,積極向上。但是目前,我國留守老人的問題仍然存在,它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
[參考文獻]
[1]王魯豫.農村留守老人的權益保障[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38(01):71-74.
[2]張英媛.脫貧攻堅下河北省脫貧村留守老人健康狀況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8,8(34):246-247.
[3]林菊蘭. 農村留守老人社會工作服務資源鏈接研究[D].井岡山大學,2018.
[4]司俊武. 新留守家庭的狀態、困境與發展趨勢研究[D].長春工業大學,2018.
[5]鄧瓊生. 苗族社區留守老人養老需求滿足的社會支持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8.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