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蘭 段禾青 鄭倫卉
摘要:從混合式教學實施準備及實施階段等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研究,結果表明: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混合式教學已成為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教育改革混合式教學;實施準備;實施階段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00602
1 引言
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信息化浪潮已席卷社會各個領域,高職教育亦面臨和經歷著深刻變革,教育理念和教學手段都發生著巨大創新。20世紀90年代,混合式教學理念一出現,就受到國內外相關各方的廣泛關注.它融合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和網絡在線教學的優勢,并能極大地豐富學習資源、擴展學習空間、提高學習效率.“既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1]。”經過20多年的發展,尤其在當今“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作為一種“基于移動通信設備、網絡學習環境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情境”[2],混合式教學更是呈現出蓬勃興盛的態勢,成為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2 混合式教學實施準備
雖然混合式教學備受各方推崇,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混合式教學的實施并非都成效顯著,究其原因,認識不足和準備不充分是一個重要原因。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需從學校、教師、學生3個層面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
2.1 學校及政策層面
高質量的校園網絡環境是實施混合式教學的前提保障。學校要在實現校園網的全覆蓋基礎上,努力建設智能化校園,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上現有的精品課程、名校公開課等優質教育資源;另一方面,組織開發建設課程視頻、微課和實操錄像等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實現教學資源價值最大化。同時,學校應出臺相應文件政策,對混合式教學的建設、實施、評價與激勵等方面明確標準與要求,并針對混合式教學的開展建立相應的教師培訓體系。總之,學校要從資源、硬件、技術、制度等各方面為混合式教學的實施鋪平道路。
2.2教師層面
教師作為主導者,在混合式教學的實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師要從心理上重新定位,要由“過去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3]。另一方面,混合式教學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指導能力、組織能力、引導能力和互動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掌握與混合式教學相關的信息應用技術,熟練應用網絡教學平臺,才能勝任混合式教學。
2.3學生層面
混合式教學主張還課堂給學生,對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協作能力要求很高。但是高職學生層次良莠不齊,自控力較差,主動性不強。首先需要老師幫助和啟發學生實現角色的轉變,引導學生摒棄被動消極的學習心態,轉而自發主動地去學習,并從這種高參與度的學習體驗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另外,學生還要充分認識了解混合式學習模式,加強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能有效地使用網絡教學平臺,開展自主合作學習[4]。
3混合式教學實施階段
混合式教學的實施,涉及線上、線下、課前、課中、課后等多維度、多環節,比純面授教學和純線上教學都要復雜。從教學過程來看,混合式教學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
3.1 設計階段
設計階段是混合式教學實施的關鍵階段,決定著混合式教學的成敗。在這個階段,教師先要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可以按任務或模塊來劃分,用以明確學生在完成學習后,所應達到的知識水平和職業技能。然后,再對混合式教學涉及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在充分考慮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去規劃教學活動,設計導學案。導學案是一個“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5]。主要包括:學習內容、學習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資源、視頻學習、交流討論、示范講解、教師點評、課程作業、自主測評、拓展延伸,反思總結等內容。導學案應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搭建立體交互的教學環境,設計精彩紛呈的教學活動,使教學能按計劃有序地進行,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取得好的教學效果[6]。
3.2 實施階段
實施階段是混合式教學的靈魂階段,是把教學設計落實到教學實踐活動的過程,可分成課前、課堂、課后三個環節[7]。
3.2.1 課前環節
實施課堂教學前,教師先在網絡學習平臺中發布導學案。學生根據導學案,開展線上自主學習:收看教學講座視頻、完成作業、查閱資料等,并成立學習小組,開展在線交流討論,提出疑問,反饋學習結果。教師及時在網絡學習平臺上進行引導答疑,根據反饋結果了解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便于有針對性地去組織課堂教學。
3.2.2課堂環節
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統一講授課前線上學習中的共性問題,強調教學重點難點。其余時問綜合采用案例分析、任務驅動、角色扮演、小組討淪、頭腦風暴等方式引導學生去分工合作、討論探究、交流溝通、實訓操作,并給予適當的建議和必要的指導,為學生答疑解惑拓展,梳理知識體系,鞏固學習效果[8]。
3.2.3課后環節
課堂教學完結后,學生結合教師的建議點評,反思前期的學習歷程,進一步完善學習成果,完成章節測評,分析總結得失,并提交至網絡教學平臺。教師繼續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解答遺留的疑難問題,指點評價學習情況,幫助學生自我評定,總結提高。同時對教學活動進行分析總結,優化后續的教學方案[7]。
3.3評價階段
教學評價雖然是混合式教學實施的第三階段,卻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混合式教學評價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9],實時得到多維度、多元化的評價指標結果,不斷反饋到教學活動,對整個教學過程持續地進行修正和完善。
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是因為混合式教學不僅重視對知識掌握的考核,更重視學生構建知識過程的考核,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的考核及合作精神的培養。過程性評價需從學生自學、發言、作業、提問、交流、協作、反思、總結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其中線上學習部分,使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記錄和分析,更利于得到科學公正的評價。
混合式教學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生的自我評估也成為評價體系指標的組成部分,學生通過自評以及學生間互評,以及教師的評價,能對自己在混合式學習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且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有利于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提升能力、完善自我[10]。
4結語
混合式教學融合了傳統的面授教學與網絡在線教學的優點,真正構建了一個“以學生為中心”[2]的學習環境,以實現最佳的學習體驗和教學效果,代表著未來高職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重要方向。通過推行、改進、完善混合式教學,進一步深化高職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必將給高職教學質量帶來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9):10~18.
[2]馮曉英,-王瑞雪,吳怡君.國內外混合式教學研究現狀述評一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分析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18(3):13-24.
[3]張勞華,“自主型”課堂教學模式探討——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J].教育.2012(22):45.
[4]羅 茜.高校混合式教學改革:困境與出路[J].科教文匯.2018(6下):35-36.
[5]齊春穎,翻轉課堂視域下導學案的研究與設汁[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18):141- 1~12.
[6]張曉東,牛軍濤.高職院校混合式教學新模式研究[J].當代職業教育.2018(2):98-101.
[7]趙 艷,郝連科,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我國高校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實施[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8(2):95~98.
[8]張永良,許婕,李博.混合式教學:理念、內涵與實施策略[J].遼寧高職學報.2018(9):39~41.
[9]魏星.混合式教學:基本原理、發展瓶頸及優化路向[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8(8):186-188.
[10]王 華.一般本科院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8(9):296-297.
收稿日期:2019-10-28
作者簡介:胡 蘭( 1970-).女,高級講師,主要從事會計、管理專業方面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