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峰 譚璐璐
摘要:指出了法律素養的培養一直是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的短板,傳統思政課教學中往往以課本為導向,忽視了高職院校學生對法律素養提升的實際需求,教學實效性差強人意。因此,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的學習工作等實際需要作為教學目標,是進一步改革思政課教學提升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的重要手段。分析了學生法律素養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了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提升法律素養的路徑,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教學目標;高職院校;法律素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031-02
1 引言
鑒于行業發展的需要,技能不再是企業衡量高職院校學生的唯一指標,行業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愈加關注。與此同時,2018年來,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文件層出,高等職業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因此,不論是鑒于行業需求還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需要,都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法律素養作為學生未來必備的基本素養,卻一直是教學中的薄弱區。從當前學生的構成來看,生源有普招、單招、技能高考、行業單招、退伍軍人等,特別是高職院校百萬擴招計劃出臺后,生源情況日趨復雜,導致學生法律素養參差不齊的情況更加突出,且學生近70%來自農村(農林職業院校比例會更高),法律素養水平較低。因此,學生法律素養水平呈現出整體水平低、個體差異大的現狀。另外,近年來校園貸、電信詐騙等新型犯罪手段不斷涌現,學生頻頻陷入新型違法犯罪事件。因此,面對學生法律素養急需提升的現狀,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法律素養培養的主要渠道之一責無旁貸。
2學生法律素養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2.1 法律知識教學邊緣化
法律素養是指一個人認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主要包括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法律信仰3個層面。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接受法律教育的主要渠道有兩個,一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涉及的部分法律基礎知識,二是學工管理部門對學生進行的日常法律教育。二者相對而言,思政課仍然是教學主陣地。近年,高職院校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工作開展的如火如荼,思政課教學在高職院校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相對于專業建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而言還相去甚遠,因此,原有的思政課課時壓縮的現象并未從根本上解決。課程設置上,法律基礎部分在思修課最后一章,受課時壓縮的影響,法律基礎部分教學仍然“淺嘗輒止”,6課時左右的教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法律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的培養需要。問卷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有42%的學生使用過校園貸,其中,不了解校園貸風險的達43%。可見學校在給學生提供切實相關的法律常識的教學上是欠缺的[2]。
2.2 法律意識培養欠缺
法律意識的強弱首先取決于法律知識認知的程度。思政課在形式上、內容上對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更加規范、嚴肅。法律知識與思修課的其他的教學內容相比,更顯枯燥,為了保證基本法律常識的掌握,加上受教學任務的限制,該部分的教學只能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理論知識灌輸上,無法用充足的時間給予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案例分析、觀看視頻,導致教學方式單一、學生不感興趣、教學時效性差的后果。法律認識淺薄勢必導致學生法律意識薄弱,法律信仰更是成為“無源之水”。其次,法律意識的強弱還體現在學生作為涉及違法事件的當事人時,能否懷揣對法律的敬畏,運用嚴謹的法律思維進行行動采取的判斷。雖然當前學生的維權意識在不斷提高,但就目前高職院校屢屢出現的電信詐騙、校園貸、校園霸凌等違法案例來看,學生的法律意識仍差強人意。正如問卷調查中所示,32.8%的大學生是通過廣告、傳單、網絡推送等途徑了解校園貸的,54.5%的同學沒有明確表示對校園貸的反對,甚至有8.8%的同學是支持的。對于校園貸的認識方面,55.6%的同學沒有認識到校園貸是高利貸的實質。23.3%的同學購買借貸產品之前并沒有清晰知道或被告知所有費用項目及利息[3]。由此可見,大學生特別是高職院校學生在法律意識上非常薄弱。
2.3 法律信仰培養缺失
法律信仰是在社會法律現象的理性認識中逐步形成的對法律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歸感,因此,法律信仰的形成基礎是對社會法律現象的理性認識。對于高職院校大學生而言,一方面在生活中難以碰觸利用法律維權的機會,另一方面,自身法律知識儲備有限,難以在維權時有效施展。因此,學生即便是對法律心存敬畏之心,但對法律的認同感與依歸感很難達到。問卷中對整治校園貸的意見中可見,對于學校校同貸知識教育的呼聲是最高的,而對于銀監會政策法規的認可則排在第三位[4]。可見,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渠道最依賴的還是學校教育,對于社會機構、法律的制定沒有太強的認可性。
3 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提升法律素養的路徑
3.1 教學理念的重新定位
高職院校學生更加務實的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學習法律知識時更關注法律能為他們帶來什么。因此,基于高職院校學生對法律知識的心理訴求,要轉變思政課法律模塊的教學理念。在教學設計上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以高職院校學生法律素養實際水平作為教學設計出發點,加入分層教學,以培養高職院校學生不違法進而會用法的教學目標為導向,結合融合學生實際需要和專業特色,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具有鮮明專業特色又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法律實踐教學,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有所學、所感、所悟。
3.2教學陣地的再拓展
思政課課時有限是對學生法律知識的深度學習造成局限性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為拓展教學陣地要增設法律選修課或專題講座,將相關專題教學的延伸教學與思政課教學配套完善起來;增加與高職院校學生相關的法律案例解讀類的輔助教材,可安排學生利用晚自習的時間進行閱讀與討論;利用校同宣傳陣地將社會熱門專題法律新聞、案例放于校園網絡、貼吧、校園廣播、宣傳櫥窗中進行專題系列宣傳教育,營造氛圍并警醒學生要時刻敬法、守法。但是在此類宣傳教育中也應該注重宣傳內容的趣味性的增加,否則很容導致學生“無人問津”的冷場現象,反而是對教學資源的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