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日本落葉松為松科落葉松屬,原產于日本本州島中部,在21世紀初期開始引種我國。日本落葉松適應性非常強,在很多地區都適宜種植,而且日本落葉松生長速度較快,成活率高,造林經濟效益客觀,由于落葉松的諸多優勢,受到造林者的普遍喜愛。日本落葉松在我國有著非常廣泛的種植面積。特別是一些林區、半林區和淺山區地帶,日本落葉松種植優勢更為明顯。成為荒山綠化造林的首選樹種之一。結合實踐,對日本落葉松的栽培技術進行了探討,旨在為相關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日本落葉松;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7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217-02
1 引言
日本落葉松為松科落葉松屬高大喬木,原產日本,其樹形高大挺拔,長勢雄偉,樹十端直,是我國引種成功、遺傳改良工作上起步最早的樹種之[1]。日本落葉松抗風、抗凍能力較強,同時還具有非常好的抗病蟲害能力,最高能生長至30多m高,且胸徑能夠達到1 m以上,屬于陽性喜光樹種,生長速度較快,由此成為重要的速生用材品種。而且日本落葉松樹冠呈現塔型,樹葉柔美而灑脫,具有非常好的觀賞性,在園林景觀營造中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主文主要對日本落葉松的栽培技術進行探討,以供參考。
2 播種育苗
播種前應當對種子進行有效處理,對種子進行消毒,利用10%多菌靈或者利用托布津液進行浸種,時間為12 h,之后撈出利用清水進行清洗,接著開展催芽工作[2]。將濕潤的細沙與種子拌勻,覆蓋稻草,置于通風處,每日利用溫水進行淋種,促進其發芽,種子吸漲發生裂嘴時便可進行播種,根據6 kg/667 m2設置播種量,在苗床上均勻的進行撒播于,并覆蓋細的黃土,但厚度不要太厚,之后利用木板壓在苗床上,并將稻草覆蓋其上。播種過程中,應當避免在持續陰雨天氣條件下或者低溫條件下種植,避免種子發生腐爛。通過處理種予和催芽工作,能夠有效提升其發芽率,出圃整齊,降低出苗時間,增進苗木質量與品質。
3 苗木管理
3.1 出苗期
出苗期是指落葉松播種之后至其出苗到次生葉生長的時期。但其種子殼比較堅硬,其進行吸漲萌動時間較長,通常在1月中下旬時間播種之后,裂嘴萌動則在4月上中旬,次生葉一般相繼出現在5月上中旬,生長成幼苗[3]。這一階段幼苗自助生活能力缺乏,管理過程中應當加強對水、氣、熱等條件的淵理,對苗床加強管理,科學的控制病蟲害,尤其應當加強鳥害與鼠害防治,促進種子萌發,生長成幼苗。
3.2 生長初期
主要是指日本落葉松從幼苗階段向快速生長階段過渡的時期(5~6月)。在該期從原生葉生長點有幼莖長出,至有針葉從原生葉葉腋長出,向條葉期進行過渡,可以自主的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質[4]。側根在地下部分長出并發展成根系,生長速度較快,但苗木此時還較為幼嫩。管理過程中,應當將土壤水分保持好,同時及時的清除雜草,加強病蟲害防治,合理追肥,為苗木生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3.3 生長盛期
此期即為苗木快速生長至生長速度迅速下降這一階段(6~9月)。苗木生長盛期對苗木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管理過程中應當將該區熱量大、生長快的有利條件充分利用,在苗術生長盛期之前與生長中期階段,加強追肥與灌溉,同時做好抗旱工作,為苗木生長提供充足養分,將其速生潛力充分的挖掘出來[5]。
3.4 生長后期
即從苗木高生長顯著降到苗木封頂進入休眠止(9~1 1月)。這一階段苗木新梢與針葉逐漸變色,并不斷木質化,形成頂芽,準備越冬。這一階段的管理,不再進行水肥管理,避免苗木發生陡長,有利于苗小的小質化,保證苗木順利越冬。
4 間苗移栽
間苗能夠為幼苗創造更加有利的生長空間,保證苗木獲得充足的光照與通風條件,所以做好間苗工作非常重要。間苗過程中應當遵循疏密留稀、留純去雜、留大去小、留優去劣的原則。日本落葉松生長苗木生長2年以上才可出圃造林,幼苗移栽時選擇苗木生長第二年2月上旬進行,確保苗木直徑達到0.5 cm以上和35 cm高,并將苗木分級工作做好,提高苗木造林質量。
5造林技術
5.1 造林地選擇及整地
日本落葉松造林過程中對土壤水肥條件要求嚴格.栽植過程中應當避開風口以及高地下水位的區域。土壤肥力不高,較為貧瘠的土地不利于日本落葉松的生長。栽植過程中可以采用穴狀整地、小魚鱗坑整地[6]。坑穴深挖細打,將表層土回填到坑穴之中,便可植苗。
5.2 植苗及造林密度
日本落葉松植苗造林過程中,應當依照立地條件與培育目的來合理的設置造林密度,通常在荒山地帶造林按照296~444株/畝進行栽植,優選J、Ⅱ級I輯進行造林,首先填平栽植穴,將一個小坑垂直的挖在坑穴中,確保其正后面垂直,樹苗根系過大,應當對坑穴進行深挖,之后在坑內放入苗術,與坑穴后壁貼緊,并回填表土,將苗木向上輕提,保持其根部充分舒展,并踏實坑穴,形成斜坡狀,避免發生積水,為苗木生長創造有利條件。
5.3造林季節
春秋兩季均可進行日本落葉松造林工作,特別是春季更為適宜,造林工作開展過程中應當在苗木尚未萌芽之前進行,通常土層1 5 cm化凍之后便可進行植苗造林。日本落葉松秋季造林時,多選擇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階段進行。
5.4提倡造混交林
日本落葉松造林過程中,提倡混交林種植,這樣不僅能夠對空間充分利用,還能合理利用不同土層中各層次的養分與水分,提升土壤肥力,為落葉松生長創造有利條件,達到生態平衡的良好效果,并且對預防火災也有重要意義,還能降低病蟲害的發生,進一步增強日本落葉松的防護作用,提高水土保持能力與涵養水源的效果,對增進木材產量與質量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5.5 撫育間伐
日本落葉松3年造林之后,應當采取撫育間工作,及時清除雜草,松土擴穴,為樹木生長提供有利的生長空間。撫育過程中,每年進行2次,春季加強除草與松土,并合理追肥,保持樹木生長充足水分供應。冬季時節,深翻擴穴。日本落葉松成林之后,需要與間伐工作充分結合,合理進行迫肥,利用撫育間伐為保留木創造更加有利的生長條件,并獲得間伐的木材,增進經濟效益。
5.6 日本落葉松病蟲害防治
5.6.1 葉蜂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在5~8月份,葉蜂成蟲階段,設置黑光燈進行葉峰成蟲誘殺。晚秋與早春時節,深翻土地消滅蟲蛹。
(2)生物防治措施。5月份,可利用白僵菌粉劑進行防治,此時氣溫與空氣濕度均比較適宜,如果應用白僵菌持續幾年進行防治,能夠達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同時在防治葉峰過程中,還要加強對其天敵的保護,如各種益鳥和蜘蛛與寄生蜂、捕食性蝽等,加強天敵保護,可以有效控制葉峰的種群數量。
(3)藥劑防治。6~7月份,可利用氟氯氰菊酯煙劑對2~3齡期的幼蟲進行防治,具體防治時間可以在清早或者傍晚時進行。如果葉峰發生面積較大,且比較嚴重,可選用敵殺死配制成2000倍液進行飛機大面積噴施。
5.6.2病害防治措施
(1)將林地中的病死樹及時清除,并將長勢不良的衰弱術和雪壓木和枯枝爛葉等及時清除,降低病原菌的傳播。
(2)提升撫育管理水平,合理調整栽植密度過大的落葉松,加強撫育間伐,按照900 - 1200株/hm2合理設置林分密度,科學施肥,增強土壤肥力,促進樹木生長。
(3)營造混交林,結合撫育間伐工作,在清理掉病死樹前提下,可以進行檫樹、厚樸及馬褂木等闊葉樹種補植,發展混交林,增強林分質量,提升其抗病能力。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階段可利用多菌靈炯劑噴煙,降低病原菌的擴散,將潰瘍病斑及時刮除,并利用300倍液的百菌清和代代森鋅、百菌清等噴霧防治。
7結語
日本落葉松在進行造林和育苗的過程當中,必須要與栽植區的具體實際充分結合,選擇合適的栽植技術,為苗木生長創造有利的條件。同時,造林過程中,應當首選土壤肥力優越,交通條件較好,利于排水的避風區域進行栽植,并且應當加強針闊混交林建設,這樣能夠對空間光熱資源充分利用,增強土壤肥力,促進苗木生長。最后還應當加強病蟲害防治,以更好地發揮落葉松的生態、經濟景觀效益。
參考文獻:
[1]車萬里.落葉松種植與管理技術工作研究[J].農技服務,2017(2):107.
[2]吳麗輝,分析落葉松栽培與管理技術[J].新農村:黑龍江,2017(6):101.
[3]楊月元,胡艷南.落葉松人工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7(22):78.
[4]黃鑫春.落葉松育苗及栽培技術策略研究[J].種子科技,2018,36(11):56.
[5]朱晶.淺淡落葉松人工栽培技術措施[J].農民致富之友,2017(11):211.
[6]陳繼升.落葉松人工栽培及病蟲害防治[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3(2):40.
收稿日期:2019- 10一09
作者簡介:張中海(1964 -),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針葉樹種造林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