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亞榮
【摘要】本土音樂是一種根植于本土的文化生態環境,有著極高的傳承和發展價值,在音樂事業發展和音樂教育領域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更好地對本土音樂進行發展,解決其在傳承發展當中的突出問題,就要將本土音樂應用到高校音樂教育當中,把高校作為推動本土音樂建設的堅實陣地,在培育優質音樂人才的同時維護音樂文化生態,拓展音樂教育內涵。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必須深刻認知學校教育在傳承本土音樂方面的地位與作用,促進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當中的滲透,滿足現代音樂教育的實際要求。
【關鍵詞】本土音樂;高校;音樂教育;傳承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伴隨時代進步與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中國當代音樂迎來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也走上了一條開闊道路。要促進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正視對本土音樂的傳承和補充是至關重要的,要順利完成這一工作,必須充分發揮高校音樂教育的積極作用。高校可以根據本土音樂的特征,結合音樂教育的實際要求,找到二者整合的突破口與切入點,既能對學生進行音樂素質的培養,又能促進本土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探索音樂教育民族化發展道路。
一、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當中的傳承發展價值
(一)有助于保護本土音樂文化
高校在改進音樂教育、著重對本土音樂資源進行開發與傳承的過程當中,把本土音樂文化作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學習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不僅能夠促使師生深入了解本土音樂文化,感知民族音樂文化的多元化特性,也能夠充分凈化學生的審美心理,促進學生開放包容心態的建立。在具體的音樂教學當中,教師主動為學生補充富有地方特色的音樂學習材料,可以讓學生累積豐富的音樂語言,品味本土音樂的獨特風格,獲得較強的音樂實踐能力,不管是高校教師還是學生,都能夠運用這種獨特的形式保護本土音樂文化。
(二)有助于傳承本土音樂文化
高校是開發和傳承文化的堅實陣地,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看,音樂教育模式決定本土音樂文化的發展模式。但是不少高校在音樂教育實踐當中卻沒有把本土音樂傳承發展作為重點,或者是完全忽略了本土音樂文化,導致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對本土音樂文化的挖掘整理成果無法在實際生活中體現。高校在本土音樂文化傳承上有著不可推卸責任,假如高校能夠主動整理與重現本土音樂豐富資源,會讓學生接觸并且主動繼承本土音樂文化,促使學生為本土音樂事業的長足發展做出一定貢獻。對此,高校主動將本土音樂應用到音樂教育實踐當中,會在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方面獲得突出成果,在真正意義上承擔起文化傳承方面的責任,培育出更多的音樂傳承人才。
(三)有助于拓展音樂教育資源
高校開展音樂教育必須要有豐富的音樂資源,所以,高校對本土音樂資源進行有效開發和利用,既能夠拓展音樂教育資源、開闊學生的眼界,也可以大幅度提升音樂教育質量,有效彌補如今已有教材的局限性。學生在音樂教師的引導與幫助之下,把校內與校外的諸多音樂資源運用起來,獲得豐富的本土音樂材料,將會大幅度提高學生的音樂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增強學生對本土音樂的認知,促進學生審美素質和音樂實踐素養的發展。
二、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實踐策略
(一)樹立多元音樂文化教育理念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思潮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潮流,而且越來越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這一思潮是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復興的重要產物。各個民族與國家均在傳承保護本族音樂文化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與大膽嘗試,把落實多元化音樂教育作為一個手段已然成為了國際音樂教育改革的趨勢,這也給高校音樂教育改革指引了方向。多元化音樂教育是一種和同化音樂教育相對的概念,特別指出教育者要重視影響學生的民族屬性與民族文化。在對課程進行安排、對教材內容進行編寫和重構的過程中,除了應該有主流音樂文化內容之外,還必須體現本土音樂內容與特點,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多元音樂教育體系,這樣的教育實踐策略能夠增強學生對于多元音樂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能力,也能夠促進本民族藝術保障的挖掘與開發,引導學生品味本土音樂的魅力。面對這樣的趨勢和教育條件,高校音樂教育要秉持多元音樂文化教育理念,一方面注意深化學生對本土音樂的認同感,積極尋找適合本土音樂教育環境的教育思想與策略;另一方面要意識到外來文化要在本土獲得發展必須適應本地環境與條件,而本土化成果又能夠作為他者走向世界。
(二)推動本土音樂課程體系構建
從近現代開始,我國在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和理論安排方面,基本上沿襲的是歐洲模式和體系設置方法,缺少對本土音樂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視和思考,因此無法體現本土音樂的教育價值,也影響到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平臺上的傳承。于是,高校需要改進音樂教育策略,集中精力進行本土音樂課程體系建設,恰當處理課程體系間的關聯,保證課程體系內外部平衡。第一,合理調整藝術課程在高校課程體系當中的位置,特別是要注意本土音樂課程目標要設置成專門的分目標,在高校藝術課程整體目標當中體現出來,并和高校的人才培育要求高度一致;第二,在課時安排方面必須嚴謹科學。課程間的課時配比將會直接決定課程在整個體系當中的地位與發揮的作用。就拿高校來說,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有著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等內容。在對本土音樂課程體系進行建設時,既要突出本土音樂課程的重要地位,又要恰當安排開課時量間的比例,確定開設順序和時長,妥善處理課程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一個結構分明的課程邏輯,避免課程重復和彼此脫節的情況;第三,要注意優化課程結構,根據本土音樂課程建設要求實施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模式,做好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統籌與協調,提高本土音樂課程的完整性和課程結構的合理性。
(三)積極開設本土音樂文化課程
本土音樂在高校音樂教育中的傳承除了要在課程體系當中得到體現之外,還需要對本土音樂教學的整個過程進行優化把控,恰當運用課程教學方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領略本土音樂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自覺意識。第一,對音樂教材進行合理挖掘與恰當應用,以便根據音樂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滲透本土音樂要素,促進二者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第二,恰當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生動直觀的方式引導學生品味本土音樂的魅力,既為學生補充大量的音樂知識,又增進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的認識。特別是在音樂鑒賞課程實施當中,教師可以選取經典的本土音樂作品,指導學生從創作者、創作時代、文化背景、創作意圖等角度出發對本土音樂作品進行鑒賞;第三,為學生提供綜合實踐平臺引領學生對本土音樂作品進行實踐演繹和彼此交流,增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學習習慣。高校可以組織音樂藝術節等活動,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并對本土音樂作品進行演繹,讓學生在濃郁的本土文化氛圍當中增強音樂認識,樹立良好的傳承意識,使本土音樂文化獲得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
總而言之,高校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本土音樂的融合與滲透,高校應該主動承擔起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責任,助推本土音樂事業與音樂教育的長效發展,同時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加開放性的學習空間,深化學生的音樂實踐體驗,促進學生音樂綜合素質的養成。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加強指導,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積極創造條件促進本土音樂的滲透,順利達成傳承目標。
參考文獻
[1]周凱模.本土音樂教育與全球文化生態平衡[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7(3):80-83.
[2]楊靜.論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青年與社會,2018,14(18):134-135.
[3]鐘玲,吳曉媛.鄉土音樂在地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的教學實踐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7(23):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