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利銘 侯耀晨
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地區,一望無際、白茫茫的鹽堿地連成片,像被老天爺撒了一層鹽,多年來寸草不生。
2012年,金墾現代農業(吉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墾農業”)對當地荒蕪了幾十年的鹽堿地展開了土地改良工作。
如今,洮南市二龍鄉已有近10萬畝鹽堿地得到修復,10多個村1000多戶農民從“金墾農業”的產業扶貧項目中受益,預計未來5年將帶動吉林省西部地區10萬農戶增收并享受30億產業扶貧資金紅利。
金墾農業法人代表劉曜源在接受《中國商人》專訪時表示,我國是鹽堿化危害比較嚴重的國家,鹽堿地面積達2億畝,經科學考證,治理鹽堿地不僅有利于當地生態修復,也有助于農民增收。金墾農業未來的發展目標之一,是讓100萬畝鹽堿地變為綠洲。
1983年出生的劉曜源,身高一米七八,一副黑框眼鏡襯托著他的斯文帥氣,似乎看不出他跟農業能有多深的緣份。
實際上,此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劉曜源跟農業并無交集。從吉林大學畢業后,劉曜源在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從事海外汽車出口業務8年時間,回國后,又把巨大熱情投入到搭建海外出口物流供應鏈的項目中。
但是幾年前與農業專家林博士的相識,改變了劉曜源的人生規劃。
當時,劉曜源萌發了一股強烈的想要創業的念頭。他已有8年海外汽車物流供應鏈的專業經驗,如果離開汽車行業到底做什么好呢?這是他一直苦苦思考的問題。
“是林博士,讓我看準了未來的方向。”11月14日,午后的陽光溫暖如春,劉曜源笑著告訴《中國商人》,那位來自中國臺灣地區的林博士曾經是當地最大的農藥生產商,他研發生產的農藥產品輻射東南亞地區,卻在事業顛峰時止步,做起了農作物農藥殘留解毒事業。
年過花甲的林博士告訴劉曜源:他要在有生之年,通過土壤改良讓土地重新煥發生機,讓更多人吃到沒有農藥的安全食材。
林博士的故事和他的一番話,深深地震撼了劉曜源,他要的不只是創業的成功,更需要日后回想一生時那種心安理得的感覺。
劉曜源決心做一件對社會、對未來都有益的大事。他決定離開打拼多年的汽車行業,投身到方興未艾的生態農業領域。
據劉曜源介紹,金墾集團是一家集現代農業、玻璃工業、房地產、礦業、金融、高科技項目為一體,在多個領域發展的集團公司,?而其本人的身份是金墾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金墾農場項目總負責人,金墾現代農業(吉林)有限公司法人。
2019年,由金墾農業發起,聯合洮南市政府、京東集團、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聯合推出了解決食品安全隱患的“金墾·家有農場計劃”,旨在建立從農場到餐桌的一站式服務平臺。
從“農場到餐桌”的一站式服務平臺,省去中間流通環節,可實現用戶和農場同耕同種,共治共享,讓農場走進千萬家,家家都能吃上自家農場的產品,共同守護農產品質量安全。
在松嫩平原洮兒河畔科爾沁草原腹地的吉林洮南,金墾農業與京東集團共同打造數字化農場,與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共同打造生態農場、生態牧場。農場兼顧發展休閑觀光、特色種植養殖等特色農副產業,通過設立休閑農業區,使消費者在吃到安全農產品的同時,還可以觀光、采摘、體驗農作過程,了解農耕文明,享受田園生活。
金墾農場嚴格采取生態種植方式,依托吉林省農科院在育種、耕作、栽培等方面的優勢,建立學科完備、專業齊全的研發創新團隊,為農場種植和管理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同時,金墾農業與京東集團合作,建立了農產品全程可溯源平臺,全域實行生態農業生產方式,嚴格保護生態環境,采用綠色種植,嚴格管理農業投入品施用,確保無轉基因產品。
《中國商人》了解到,百萬畝糧田產業扶貧計劃,是金墾農業近年來著力推進的另一個創新項目。
在吉林省優質黑土區,金墾農業經過反復篩選精選了3個優良水稻品種,由金墾農場統一進行種植和管理。
其中,金墾農業與吉林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研發的吉粳816優質水稻品種,在全國優質水稻評比中脫穎而出,連續兩年獲得“金獎”,煮出的米飯可以作為壽司專用米飯,無論香味、糯性、筋性都達到一流標準。




“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好吃的大米產品只是第一步。”劉曜源說:“這3個優良水稻品種所在的優質黑土區,將打造成百萬畝糧田產業扶貧項目的樣板基地。”
百萬畝糧田扶貧項目,采用“企業運營+科研支撐+合作管理+農戶參與+平臺推廣”的農業產業扶貧開發模式。
從今年開始,金墾農業將繼續拓展農業產業扶貧項目的推廣范圍,預計未來5年將帶動10萬農戶增收并享受30億產業扶貧資金紅利。
吉林省鹽堿地是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土地分布區之一。其中,鹽堿地面積96.90萬公頃,重度鹽堿地面積44.42萬公頃,占鹽堿地面積的45.84%。主要分布于白城市的洮南、洮北、鎮賚、通榆、大安等地。
“在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地區,連成片的鹽堿地,像被老天爺撒上了一層鹽,白花花一片,寸草不生。”劉曜源回顧說。
自2012年開始,金墾農業和吉林省農科院的土地改良團隊,冒著初冬的大風,來到洮南市二龍鄉附近10多個村鎮,運用現代農業高科技,對荒蕪了幾十年的鹽堿地進行土地改良,恢復土壤活性。
改良工作從入冬前開始實施,到次年冬季之前全部完成,通過一系列科技手段,使鹽堿地恢復土壤活性,降低土壤PH值,由鹽堿地變成了可耕種土壤。
隨后,種上由吉林省農科院專門研發的耐鹽堿水稻和大豆品種,其畝產水平已經接近“熟地”平均產量。
“這樣改造三年,這塊鹽堿地將煥發生機變為良田。種植的產品,綠色健康,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劉曜源自豪地告訴記者,到2021年,金墾農業將成功改良修復鹽堿地超過10萬畝。
我國是鹽堿化危害比較嚴重的國家,鹽堿地總面積高達2億多畝,經科學考證,每治理好一畝鹽堿地,不僅有利于生態修復,也有助于當地農民增收。
劉曜源結合金墾農業此前的經驗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修復改良的10萬畝鹽堿地,在洮南市二龍鄉帶動了十幾個村鎮的農戶從產業扶貧模式中受益,讓每個農戶增收10000多元。
此前,提到在鹽堿地上種莊稼,這是當地農民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金墾農業把鄉親們口里的“白日夢”變為現實。
由于此前積累的經驗以及項目本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劉曜源信心滿滿地透露了金墾農業未來的愿景:把吉林省西部地區100萬畝鹽堿地變成綠洲,帶動10萬戶農民實現增收,實現30億元產業扶貧資金紅利落實到戶,捐助5000萬斤優質大米到全國各地的貧困山區小學……
“我有一個心愿,讓全國貧困山區的孩子都能吃上最好的大米飯!”劉曜源動情地說。
從小吃著東北大米長大的劉曜源,有一顆赤誠的心。他發現有許多貧困地區以及偏遠山村的學生,竟然從來沒有吃過東北大米飯,有的孩子甚至沒吃過米飯,常年以玉米、高粱、青稞為食……
一碗熱騰騰的米飯,一頓豐盛的晚餐……看似簡單的愿望,對偏遠貧困農村的孩子來說,可能是永遠不屬于他們的幸福。
為了讓全國貧困山區的孩子,吃上來自東北優質黑土區的頂級大米,讓比肉還香的東北大米飯,溫暖每一顆山區孩子的幼小心靈,金墾農業依托三個優質水稻基地,發起水稻認捐大型公益活動。
正是在這場大型公益活動的籌備過程中,劉輝成為百萬畝糧田產業扶貧項目慈善大使。
“我們是做實業的,對慈善大使的選擇非常注重其本人的親以及力和內在與外在的統一。”劉曜源開心地回憶說:“劉總的形象、氣質、談吐、務實精神可以說讓我們眼前一亮。最關鍵的是,她也有一份關注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情懷。”
慈善大使劉輝傳遞著關愛三農的情懷與夢想,參與認捐的企業家和商界精英們,在享受到一年收成,品嘗到稀缺珍貴、安全可追溯的放心大米的同時,也參與了一份充滿愛心的公益事業。
金墾農業將委托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以認購單位或認購人的名義,向偏遠山區小學捐贈大米,捐贈標準是每畝50斤,作為貧困學子的口糧。用一碗熱氣騰騰的愛心米飯,助力全國貧困地區學子快樂成長,促進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
“一份糧,也許難解溫飽,但積少成多就可以匯成愛的江河;一碗飯,也許微不足道,但發自內心就能溫暖千萬心靈。”劉曜源滿懷期望地說:“我期待著有更多的商界精英,參與‘同捐一碗米活動,為貧困山區的孩子添一份口糧,共同用愛心點燃寒門學子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