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11月15日,中國民商年會暨中國(肇慶)-日本經貿交流峰會在綠色生態旅游城市廣東省肇慶市召開,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成為本次大會的主題。作為百萬畝糧田產業扶貧項目慈善大使,我有幸應邀出席本次大會,感觸良多。
“民商”概念是胡德平同志2012年首次提出的。他認為中國民商是民本,是民生,是民享,是各類市場主體商事關系及法律規范的總和。“民商”既是以民營企業家、出資人及其合作者為主體的新興社會階層,同時也是對“以民為本”商業生態的概括。歷經改革開放洗禮的中國商人鑄造了中國經濟奇跡,中國民商——中國商人的中流砥柱,則成為中國經濟奇跡的強大助力。
如今,在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挺進過程中,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年會主題,體現了中國民商群體及所屬企業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愿景和信心。
還記得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上,盛大的群眾游行隊伍中,一排熟悉的面孔出現在“改革開放”篇章“春潮滾滾”方陣的彩車上: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董事長常兆華等民營企業家代表榮列其中。手握鮮花的他們不斷向觀眾致意,甚至大聲歡呼,臉上溢滿興奮與自豪。
2018年11月1日,在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對參加民營企業座談會的50多位企業家說:“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我國經濟發展能夠創造中國奇跡,民營經濟功不可沒!”
總書記的話,不能不讓我們回想起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和中國民商的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所有制結構的經濟成分基本上是單一的公有制經濟。1978年,在全部工業總產值中,國有企業占77.6%,集體企業占22.4%。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黨破除所有制問題上的傳統觀念束縛,為以民營經濟為代表之一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打開了大門。
此后,街頭賣紐扣的19歲姑娘章華妹領到了10101號的個體營業執照,物理教師劉永好決定跟哥哥們投身農村創業,小鞋匠南存輝看到了電開關的商機,工廠推銷員宗慶后貸款辦起了批發小賣部……不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個體經濟在中國大地上破土而出。民營經濟由此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吸納就業、改善人民生活的新引擎。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發表后,俞敏洪、王傳福、許家印等一大批干部和知識分子加入到市場經濟的洪流中,民營企業所涉及的領域也更加寬廣,先進制造、教育、房地產、金融等領域均有民營企業的身影。比如,張近東第一次調轉蘇寧的船頭,嘗試家電的連鎖經營;奧康王振滔在杭州點燃一把“溫州鞋”雪恥之火;在海南房地產投資中虧了一大筆錢的李書福回到浙江造起了摩托車和汽車……
在黨和國家的鼓勵下,民營企業家放開了手腳,在市場經濟的大浪中奮勇爭先,為國民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和競爭力。2001年,中國加入WTO,我國民營企業的管理和經營實力逐步與國際接軌。其中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一大批優質海歸人才回國創業,中國互聯網產業強勢崛起。2001年,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3.2萬家,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為18.9%。
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營經濟實力在黨和國家的進一步鼓勵下顯著增強。從城市到農村,從東南沿海到西北內陸,從大學生到退休職工,全國掀起了新一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民營經濟新高潮。
目前,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和新增就業。在世界500強企業中,上榜的民營企業從2010年的1家升至2018年的28家,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隨著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現代化進程的深入,中國固有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有的以士農工商為特點的等級鮮明的社會階層體系也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面對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經濟多元化時代,國有、民營、股份、個體……各種經濟形態并存,各成體系。商人群體,肩負起實業興國的重任,與每一次民族危機加劇中國社會的裂變和每一次先進的中國政治精英倡導的救國救民之路休戚相關。
在現代社會,從某種角度來說,商業是否發達已成為一個國家經濟實力是否強大的標志。商人在整個社會結構中早已不受岐視,而是作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者受到人們的羨慕和尊重。
可以說,今天中國商人的政治經濟地位不是形式上的改善,而是實質意義上明顯的提升。在這種情況下,商人作為一個整體理應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珍惜這種地位,創造更多社會財富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精神層次,更好地信守規則,履行誠信義務,進一步提高自身在文化層面的地位。
可喜的是,中國的商人階層在這方面一直在努力、在進步。他們走過漫長的歷史,通過積極貢獻贏得安身立命的一席之地,在獲得物質的富足之外,更將贏得精神的提升。
10月22日,國務院頒布第722號國務院令,《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已在2019年10月8日國務院第66次常務會議通過,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又一重要步驟,更為中國商人科學、高效、健康、有序發展中國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
正由于此,謝伯陽在本屆年會上對企業家們給出十六字的勉勵:“活力閃耀,獨立自主,相信自己,擔當責任”,引起了與會企業家們的強烈共鳴。
本屆年會上,《中國民商》理事會理事長、泰豪集團董事會主席黃代放表示,中國民商理事會致力于打造以民為本的商業生態、“親”“清”為特征的政商關系,積極促進改善民營經濟生存發展的政策環境、法律環境和輿論環境,提升民營企業家素質和社會影響力,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這一判斷對于現階段處于轉型之中的中國經濟而言,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但是,長期的粗放式高增長也帶來了高杠桿、高能耗、高污染、貧富差距擴大等諸多問題。與此同時,勞動力、環境資源、土地、資金和匯率等要素成本也大幅提高。過去依靠債務擴張、低勞動力成本、資源和能源高消耗的經濟增長模式面臨不可持續、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因而,我國經濟實現由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就成為一個重大抉擇。這種轉變,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突破發展瓶頸的現實選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在本屆年會中,中國民商編委會主任黃文夫在論壇中的致辭讓我產生深深的共鳴,黃文夫主任在以“迎接共享時代”為題的致辭中說:“共享經濟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不僅使交易成本最小化,而且尤為強調對自然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這將更加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共享時代已經到來。”
作為一個百萬畝糧田產業扶貧項目慈善大使,我所代言的金墾農業正致力于大加改造東北鹽堿地,以及從地頭到餐桌,讓消費者、當地農民、企業和公益項目所涉及的受益人互聯互通的生態農業產業扶貧項目,我因能有幸參與這樣的事業而深感自豪。
中國民商任重道遠,中國民商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