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春生
(衡南縣茅市鎮農機站,湖南 衡陽 421131)
水稻機插秧育秧技術是當前較為先進的農業技術,能結合區域農業發展現狀進行合理推廣與應用。從客觀角度來看,水稻機插秧育秧技術能實現水稻機械化生產,有助于提升插秧生產效率與生產質量。在技術應用過程中,需要對區域農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對技術應用模式規范化調控。在技術操作方案應用基礎上,進行合理調整,能保障此項技術應用性、穩定性能全面提升,提高當地水稻種植質量與產量。當前,我國水稻機插秧育秧方式主要包括四種:軟盤細土育秧、雙膜細土育秧、硬盤基質育秧、泥漿雙膜育秧。
在水稻栽培種植過程中,要對不同水稻品種種植生產基本特點進行分析,合理控制種植時間。在保障水稻種植能全面成熟基礎上,可試論微耕機在農業生產中的正確使用選取成熟期相對較早的中早稻組合。其生長期:早稻120天左右;晚稻130天左右;一季稻根據不同插秧時間段,可選生期長、產量高的品種。機插時間:早稻在4月份下旬完成,一季稻在5月下旬完成 ,晚稻在6月下旬完成。為了確保水稻種植質量全面提升,可以選取抗病性、抗蟲性、耐寒耐高溫性較好的水稻品種。
在水稻栽培種植活動開展之前,管理人員需要對稻田采取綜合處理措施,全面提升稻田基本肥力。對種植土壤理化性質進行調控,合理施加有機肥料,改善土壤質量,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土壤通透性,適應水稻不同生長階段基本要求,在低溫狀態下也能有效生長,能確保水稻插秧之后早生快發,穩定生長。機插秧是小苗帶土移裁,稻田要整平,不能存有坑洼地。泥土細碎,保持細小顆粒狀。
種子催芽,種子在破胸時刻是關鍵一步,為了能提升催芽效率,保證破胸露白90%以上,要采取催芽處理措施。對催芽基本環境條件進行控制,特別是溫度控制,當前大多要控制在24~29℃內。催芽操作工序結束之后,要將其放置在陰涼干燥位置,準備用于后續播種操作。在水稻機插育秧操作實踐活動中會出現秧苗變黃等問題,主要是由于營養土pH值不滿足種植要求,或是施肥操作不合理應用化肥所導致,可以選取適量壯秧劑育秧。這樣既能提高秧苗的抗病能力,又能生長出粗壯且根系發達的秧苗,有效緩解插秧過程中傷苗問題。
除備足種子、農藥、化肥、地膜等農資外,在機械育秧中秧盤是重要應用設備,相關技術人員要結合種植量選取充足的秧盤,明確秧苗基本類型與秧田大小。針對雜交水稻種植,機插稻田面積,每畝要18~28 張秧盤,其中早稻 24~28 張秧盤,中稻 20~24張秧盤,晚稻18~22張秧盤。在育秧過程中覆蓋物也至關重要,等到秧苗全部播種結束之后需要應用覆蓋物進行覆蓋操作,可選用無紡布材料,能有效防治各類害蟲,對種植溫度與濕度進行控制,保證育秧質量。機播秧成敗好壞,關鍵就是要保證育秧的質量,育出來的秧苗要根系發達,根盤得緊,苗要粗壯、密度大、均勻,平均每平方厘米要2~3棵苗。只有保證了育秧質量,在插秧過程就會少出現漏插傷苗問題,才能保證機插秧的質量,提高水稻產量。
為全面提升秧田栽培質量,在機插秧操作過程中對插秧密度進行控制,能優化秧田成穗數。機插秧行距大多都是固定的,插秧株距需要結合實際栽植情況進行適度調整。在插秧過程中會出現漏插問題,可以采用人工補苗措施。
要想全面提升秧田種植產量,需要采取有效的施肥措施,結合生長現狀對各類肥料投入量合理控制,確保土壤基本肥力情況能滿足種植基本要求,為水稻生長提供充足養分。水稻生長中要補足氮肥、磷肥、鉀肥等,對肥料投入比例進行控制。在種植中如果種植區域是大穗高產田地,可以適當增加穗肥與蘗肥量。在機插秧稻田中投入充足氮肥至關重要,氮肥添加時間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大多數機插秧苗分蘗時間相對較長,為了保障秧苗能快速生長,可以將分蘗肥分不同階段添加。對秧苗長勢進行觀察,秧苗長出4片葉子之后便能添加穗肥,能提升水稻粒重。
為了全面提升機插秧稻田栽培質量與產量,需要強化病蟲害防治。在添加分蘗肥時需要補充適量除草劑,結合中耕操作進行除草。稻田常見病蟲害主要有紋枯病、稻瘟病、螟蟲、灰飛虱等。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基本原則。如針對稻瘟病,可應用綜合性防治措施,選取抗病性較強的水稻品種,在種植過程中強化栽培管理。適度添加有機肥,提升種植土壤肥力,提升水稻抵抗力。在藥物防治中,在發病初期可以應用相應濃度的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或是稻瘟靈進行防治。
水稻機插秧技術應用具有重要作用,在技術推廣過程中需要全面擴大宣傳力度,引導基層農戶從種植活動中進行有效實踐。可以通過無償形式讓廣大農民真實體驗,相關管理部門做好技術引導工作,能讓其在生產實踐過程中認識到技術應用的重要益處。
水稻機插秧技術全面推廣過程中,要做好基層宣傳工作,建立相應的技術示范點,獲取更多技術應用反饋信息,有助于做好技術創新,在技術投入階段能建立良性循環。在技術示范區域建設過程中,要結合當地水稻種植現狀,選取有代表性的區域。通過技術示范點建立,能定期對周邊農戶進行技術培訓,組織其進行生產參觀,切實感受到水稻機插秧技術應用價值。在技術示范過程中,可以選取相應技術進行重點示范。比如適時煉苗,提高插秧后的成活率;晚稻氣溫高,秧苗徙長,苗太高不能進行機插,在一葉一芯(約1寸)時期,應用適量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進行控苗,使其穩定生長。
為全面推動我國現代化農業全面發展,在水稻機插秧技術應用推廣階段,可以擴大技術培訓力度。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基層農民進行系統化技術培訓,能明確機插秧技術應用要點,從生產實踐中總結經驗,提升插秧效率與質量。在技術培訓過程中,要結合區域農業發展基本特點進行合理控制。我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區域性特點較為突出的,在機插秧技術應用中可以采取差異性培訓方式。結合農民培訓之后提出的異議,有針對性開展技術引導,使其能認識到各項操作對種植活動產生的輔助性作用,便于其對技術合理應用。
綜合上述,近些年我國水稻機械化生產面積在逐步擴大,育秧環節通過機械化操作能保障生產活動有序進行,對傳統種植模式進行優化,不僅能提升種植生產效率,還能對生產成本有效控制。秧苗培育能為機械化插秧技術應用奠定基礎,也是我國今后水稻種植栽培重要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