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冰
(吉林工程職業學院,吉林 四平136001)
職業教育是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從事生產、技術服務及管理工作人才的教育,它在社會各類教育中處于不可取代的位置,應在吉林省經濟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事實上,東北三線城市職業教育整體發展水平不高,不論是職業院校的數量還是招生的生源數量都在面臨下滑的趨勢,職業教育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探索出與地區制造業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發展途徑是我們肩上的重任。
(1)職業教育供給總量明顯不足。由于我國長期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導致教育資源在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配置不足、在城市與鄉村配置不均衡。優良的教育資源涌向一線城市,這使得鄉村職業教育條件越來越惡化。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擴招,院校的合并,由于職業教育所處位置的邊緣化,這些因素均導致動搖了職業教育根基。這與當前國家重視職業教育的方針相背離。一些職業院校的學生源已轉向三本或者其他專業,生源數量的急劇下滑,導致辦學生存困難。另外,農民作為發展農業技術的主體力量,對其進行專業知識培訓也尤為重要,但是目前在農民群眾中宣傳關于職業教育培訓力度明顯不夠,農民不了解、不知道農業技術培訓或者認為培訓沒有任何作用和意義。
(2)職業教育發展受到制約。當前四平地區從事機械制造的企事業單位和職業教育的院校存在體系上的銜接不緊密狀態,各個辦學組織彼此孤立,這就導致了辦學的形勢上出現了重復現象,影響了職業教育資源的充分發揮。雖然區域創新項目如火如荼,職業院校也在為社會經濟發展積極尋找改革出路,但是企業科研與職業教育相脫節,分割成相對獨立的兩部分,這就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3)職業教育缺少大量的經費支持。雖然就現階段來看,四平地區投入到職業教育的經費也在逐年增多,但是相比其他教育來說投入的力度還遠遠不夠。職業教育資金主要來自政府財政撥款,但是到達市縣政府時會有被挪用、截留的情況,職業教育很難獲得長效的資金保障。通過民辦辦學,以使得社會資金注入到職業教育上也是困難重重。雖然在長遠獲利的角度看,投資職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相關農業企業勞動者的技術水平,但是由于教育獲利回報周期過長,因此企業參與投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并不高。
四平市作為哈大經濟大動脈上的重要節點城市,處于沈陽和長春兩大經濟圈之間,地方制造業發展是經濟轉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使四平地區盡快步入制造業的行列迫在眉睫。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三個優先發展”,分別是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教育優先發展、就業優先發展。單看前兩點,我們職業教育工作者就應該認真思考如何將農業機械與教育進行有效結合。中國現在對職業教育的需求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迫切。
當下,我們要在“十九大”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業的職業教育的背景下,緊緊抓住黨的提出的新時代新機遇的契機,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為吉林省現代化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使四平地方農業制造水平邁向一個新時代。
吉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有關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在東部延邊自治州依托長白山,以綠色經濟為主題,在中醫藥、綠色食品、礦泉水、生態旅游、健康保健等產業上加大引資招商力度,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白山市突出發展硅藻土新材料、人參精深加工、礦泉水、旅游度假等產業;通化市重點發展生物制藥、中醫藥、農產品開發、綠色食品、葡萄酒等綠色產業,實現經濟綠色轉型。在西部白城市和松原市以生態經濟為主線,在農產品深加工、畜牧業、雜糧加工等項目上加快經濟轉型的腳步。
從以上區域經濟發展目標中不難看出,在吉林省東部和西部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眾多項目中,絕大多是都與農業技術息息相關。新領域的發展、新技術的應用,這都需要職業教育為其培養大量相關專業的技術技能人才。
(1)政府介入,做好宣傳工作,讓職業教育深入民心。
想要辦好職業教育,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各級政府要了解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支持政策,制定資金投入依據,明確所管轄范圍內的職業院校每年需要投入教育的資金標準,積極為職業教育院校提供幫助和支持,將國家助學和免學費政策落實到職業教育相關專業。同時還要推進職業教育知識普及,宣傳宣傳好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職業教育要發展,就要讓社會大眾從城市到農村都對其有正確認識,讓全社會都尊重和重視從事農業技術工作者的社會氛圍,讓從事農業工作的勞動者都有職業榮譽感和合理收入,鼓勵他們發揚大國工匠精神,讓職業教育在教育的浩瀚宇宙中綻放光彩。
(2)整合地方職業教育資源,改善實驗實訓條件。要充分利用好吉林工程職業學院、四平職業大學等教育資源,以他們為龍頭引導四平地區其他職業院校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改革,做好項目搞好研究,堅定不移地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為農機制造技術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持。積極鼓勵職業院校與企事業單位的合作與共建,雙方互惠互利,共享設備、設施等資源,開展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涉農業院校可以與地方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種糧大戶合作,為他們提供農業教育培訓。同時鼓勵專業教師到農業機械企事業單位進行專業實踐,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并吸引企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到職業院校擔任兼職教師,把生產一線的實際經驗帶到教學課堂。涉農院校還可以自己在能力范圍允許情況下,建立小型的農機研發機構、服務咨詢公司等,與農業現代化深度融合。
(3)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考慮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四平地區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既要考慮地方經濟結構轉型調整的特點和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的趨勢,又要兼顧到傳統制造業生產方式,并要為學生周全地考慮到就業后社會經濟發展變化。為此,職業教育要以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機械技術職業崗位作為專業設置的依據,從而設計并構建適合市場需求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同時要注意經濟轉型下的新領域、新技術對專業知識的需要,形成可以持續發展的、靈活應變的知識體系,最終實現學生可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轉變。
(4)積極開展對企業員工群體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各個職業院校還應重視對農民進行文化、技術教育,可以采取“學校(+協會)+基地”、“學校(+公司)+基地”的培訓模式,培養出懂技術、有文化、會經營、能創業的職業型農民。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對企業工人實現長期的繼續職業教育,使低學歷者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職業院校增設職業技能鑒定機構或職業資格考試機構,擴大鑒定考核科目和種類,使職業教育與地方農業經濟密切貼合,讓來自不同階層的學生修業期滿時都可以取得學歷證書和對應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應由原來的學歷教育向職業能力培訓轉化,使教育對象大眾化,實現“來者即可學,學即可有收獲”。通過各種手段和措施,使農民具備創新創業的能力,激勵他們成為農業人才,為吉林省農業經 濟轉型發展,實現經濟增長建立優質技能人才儲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