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祖貴1,王振軍
(1.中機國能電力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061;2.國核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233)
核電EPC總承包項目質量管理是一項復雜特殊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工程設計、采購、施工和調試等各個環節和各項工作,均以滿足國家核安全條例和法規、適用于核電廠建設的技術標準和規范、規格書等技術條件的質量要求為目標,按照質量保證體系和各級崗位責任,嚴格執行質量保證程序;設立專門工程質量管理機構,制定質量控制制度和標準,指導工程項目的質量控制工作;建立工程信息反饋制度,實現質量信息的流動循環。
工程測量雖作為一個基礎輔助專業,但是在它覆蓋于核電工程建設勘測、設計、施工和管理等各個階段,直接為各項建設項目的勘測、設計、施工、安裝、竣工、監測以及營運管理等一系列工程工序服務的,為其的質量和安全提供指導或結論。然而,目前核電行業的工程測量專業的現狀卻是如下所述:
1)作為輔助專業,專業本身的局限性,而且專業意見往往不受重視;
2)核安全和質量的重要性,體現核電行業測量與其他行業存在一定的差異;
3)工程建設周期長,測量具有工作量大、重復、瑣碎等特點;
4)承包商在思想上對測量不能給予重視或給予的重視不夠:具體體現在單位無測繪資質或資質偏低、配置的測量專業人員資質偏低或能力不足,甚至出現一些非測量專業的人員、人員數量偏少、測量施工過程中給予的配合不夠等方面。
這些現狀問題的存在,造成了測量質量問題屢屢發生,給項目質量控制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如何更好地對核電工程各分包單位實施測量專業質量的監督和管理?目前核電行業對于測量專業質量的監督和管理普遍都從人員、儀器設備、過程控制以及成果控制等幾個方面入手,而差別無非是在管理的精細程度上。結合核電工程測量管理現狀以及一些文獻[2],具體的管理方法與措施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工程開工前,總承包單位應嚴格審查分包單位配置予該工程項目的測量專業人員資質、儀器設備以及施工測量管理程序等的,并判斷分包單位擬投入的測量人員資歷是否能夠勝任、測量人員配備數量是否足夠、測量儀器精度能否滿足要求、測量工作程序是否可行等,甚至必要還需分包單位提供其單位的測繪質資。然而現在一些分包單位并未取得相應的資質等級,此時作為總承包單位應及時督促其盡快申請測繪資質。
核電工程建設周期較長,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測量人員/設備的流動、儀器設備的損壞等情況,因此總承包單位應建立相應的管理臺賬,建立信息反饋渠道,并根據分包單位根據工程進度而制定的人員/設備配備計劃,要求分包單位及時補充。
測量人員進場后,分包單位應開展上崗培訓,合格后方可開展工作。由于核電工程建設周期較長,半年或一年后還應定期重新培訓,培訓的內容涵蓋測量專業知識,施工測量管理程序以及其他管理要求等。培訓必須應形成書面文字記錄閉關存檔,同時必須有培訓考核方式,衡量培訓效果。項目開工前必須組織技術交底,必要時還應通知總承包單位參加交底活動。
測量成果是以數據說話的,要么是將設計理論值在工程實地反映出來,要么是獲取工程控制部位的實際數據。作為總承包單位,注重結果控制很重要,同時也必須注重過程控制。只有測量實施過程符合規程,結果合理才能實現全過程、全方位控制。
除了以上的管理措施外,還有測量方案與質量控制選點、還有例會制度等管理措施。在此管理措施的基礎上,結合個人近年來的實際工作經驗,創新性與核電EPC總承包測量管理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三個管理思路:片區管理、分級管控和專業質量監督檢查,并在實際工程進行實踐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甚至固化到公司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中。
核電工程建設前期階段,由于場地正負挖、臨建施工建設等的影響,控制點極易受到干擾和破壞、通視視線遮擋等,導致控制點的可靠性和穩定性無法保證,使用過程中出現誤差。而總承包單位無法時時地兼顧并保護,所以針對于此,提出片區管理措施,對在場主要分包施工單位,根據場地分區管理職責,依據就近原則和使用頻率多寡原則,將現場所有的控制點分到各家分包施工單位,并明確日常管理的范圍和內容,做到每周巡視,每月提交控制點完好狀態表至總承包單位。
具體的控制點管理內容包含如下:混凝土觀測墩、強制對中底盤、水準點標識、觀測臺、踏步、圍欄的完好以及各控制點間的通視保持等。
做到凡點有人負責,這就避免控制點出現問題后,出現推諉扯皮,無法及時組織協調或解決問題,影響現場施工進度的現象。
質量控制點是施工質量控制的重點,通過預先測量質量控制點,防止測量過程中發生偏差、錯誤或不必要的返工。在質量管理過程中,在質量控制點多且總承包單位測量管理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就可通過采用分級管控模式實現有目的、有選擇的管理,并最大限度地保證測量專業質量。
分級管控模式就是依據作業重要性、控制范圍和管控力度,分別對測量專業作業和管控進行分級,相互匹配并賦予一定的管理比例,同時做到科學、合理地分配資源,既保證施工質量又能夠有力地支持施工進度的推進。
2.2.1 測量作業分級
核電工程測量作業內容基本涵蓋了:控制測量,變形監測,定位放線、檢查,地形(碎部點、方格網點)測量,形變測量、三維建模測量(工業測量)等。根據測量工作所對應物項/作業內容的重要程度、質保等級以及相關管理要求,將測量專業作業分為一、二、三、四級,對于個別特殊作業內容或者是業主監理重點檢查的個別作業,不列入分級范圍。
1)將全廠性/較大區域的控制測量、廠區變形監測等列為一級,其對應的工作內容包含首級測量控制網、次級測量控制網及其加密網、重要設計/施工分層的層間微網;核島、常規島等重要建(構)筑物、水工建筑物及邊坡等。
2)將關鍵定位放線、重要物項軸線控制、標高控制等列為二級,其對應的工作內容包含各廠房首次定位測量、重要設計/施工分層的層面軸線,局部控制網、房間軸線(房間內微網)、層面標高引測等工作,主設備(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等)相關安裝測量等。
3)將重要定位放線、軸線控制、標高控制等列為三級,其對應的工作內容包含大型結構模塊DP點及DP線定位及形體控制,各廠房重要預埋件/地錨螺栓定位測量、重要設備、關鍵設備安裝測量、結構/設備形變測量,三維建模測量等。
4)將一般定位放線、檢查列為四級,其對應的工作內容包含就位后復測類測量、地形測量及對承包商實時開展的過程監控等測量工作等。
2.2.2 管控力度分級
參考國內的監理制度[1],綜合核電行業對測量的管理力度要求,對測量專業管控力度分為Ⅰ、Ⅱ、Ⅲ三級:內業審核、現場見證和重復檢核。
(1)內業審核(Ⅲ級)
內業審核是指總承包單位直接審查分包單位提交的測量成果及報告,即質量計劃的R點(施工記錄報告點)。
判定原則:測量成果及報告合格,即測量作業質量合格。
(2)現場見證(Ⅱ級)
現場見證是指總承包單位對于分包單位測量外業的過程實施現場監督,然后并審查其提交的測量成果及報告,類似質量計劃的W點(過程檢查點)。
判定原則:外業測量實施合格且測量成果及報告合格,測量作業質量才合格。
(3)重復檢核(Ⅰ級)
重復檢核是指分包單位現場自檢合格后并提交相應的測量成果及報告,然后總承包單位測量管理人員根據報告利用儀器對作業項目進行隨機抽查并形成檢查記錄,類似H點(停工待檢點)。這里使用的儀器包含兩種情況:一是同儀器二次測量,二是變換儀器(同等精度)二次測量。為了體現某些測量作業項目的重要性,又將重復檢核可分為一般重復檢核和重要重復檢核。重要重復檢核,也就是所謂的必測項,顧名思義需要100%進行檢核,所以不需要參與后續的控制比例分配。因此,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可以建立必測項清單,實現獨立管控。
判定原則:測量成果及報告合格且總承包單位現場抽檢的成果與分包單位原測量成果之間的較差合格,測量作業質量才合格。
同時,根據測量物項定位測量精度指標與獨立測量誤差分布定律(最小二乘法),對重復檢核成果與原測量成果之間的較差明確如下:
1)重復檢核與其檢測項目所采取的測量方法應該采用同等精度;

2.2.3 全周期測量作業分級管控比列分配
根據測量作業分級和管控力度分級,結合行業或企業的管理需求以及個人管理經驗,對核電建設全周期的測量作業進行匹配與比例分配(見表1)。同時,并總結出了幾大分配的原則:
1)工程開工前,應建立全周期測量作業分級清單;
2)所有測量作業分級均應100%的內業審核;
3)根據項目不同的情況、分包單位的成果合格率高低,可對測量作業分級管控比例可略作調整。
4)Ⅰ級控制測量有非常系統、完備的精度評定、檢查指標,只要數據真實,可確保其精度的正確性,因此,現場見證的內容為現場見證其數據采集的真實、可靠性。

表1 全周期測量作業分級管控比例分配表
專業質量監督檢查是通過對客觀證據的檢查和評價,為確定所指定或制定的標準、規程、程序、指令、說明書、技術條件等是否得到切實遵守以及實施效果如何以及員工技能、技術培訓與應用、工作流程等是否滿足現場需要而進行的審查并提出書面報告。每次監督檢查均邀請業主或監理參加,其余分包單位作為觀摩者列席參加。
監督檢查分為全面檢查和專項檢查,一般為每季度一次,第三季度為全面檢查,其余則為專項檢查。全面檢查的內容涵蓋專業組織機構、合同履約、程序執行力、人員/儀器設備情況、測量方案、測量工作過程檢查、測量成果報驗、外業操作能力和技能培訓等,每個大項又包含許多小項,形成一套標準的監督檢查清單。專項檢查根據上季度或近期各承包商顯示的不足之處或現場管理的陰影區而制定質量監督檢查的重點。例如:過程記錄、加密網管理、放樣測量的內外業、承包商人員的儀器操作能力。每次監督檢查前,將監督檢查清單正式發函至各分包單位。每次監督檢查逐項逐條審查,并記錄檢查情況,最終形成一份問題整改清單,督促分包單位整改提升。
不同的分包單位,其內部管理模式、管理的側重點一定存在差異。通過總承包單位開展全廠測量專業質量監督檢查,在保存各家分包單位管理特色的基礎上,對測量專業管理形成一定的統一標準。同時不同承包商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升測量專業質量。
項目管理模式和制度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因素。隨著國內核電工程的發展,一些傳統有效的測量管理方法,分包單位已習以為常,甚至產生一定的“抗藥性”。這對總承包單位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更有效的管理方法。因此本文在原有常規管理模式和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三個管理創新:片區管理、分級管控和專業質量監督檢查。
通過積極運用片區管理方法,可以加強廠區控制網管理,保證廠區擁有穩定可靠的控制點起算基準;使用測量作業分級管控模式,在總承包單位人力較少且項目多的情況下,采用科學、合理的監督手段和準確測量或檢核的技術和方法,有力掌控分包單位的現場測量活動的監督與管理;采用測量專業質量監督檢查,進一步提高測量人員的技術能力和過程管理水平,保證測量的質量水平。
總承包單位只有通過不斷的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積極探索出一套適合核電工程測量管理的模式,不斷向精細化管理跨越,才能不斷促進測量質量的提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