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美湛
(黑龍江省動物檢疫中心,黑龍江哈爾濱 150006)
非洲豬瘟,是世界上棘手的養豬業問題,在我國屬于一類動物疫病。自非洲豬瘟在我國發生以來,全國各地的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領導層都十分重視,積極出臺與落實相關法律法規與細則,并在各基層組織與養殖戶的配合與執行下,讓非洲豬瘟的防控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為進一步強化非洲豬瘟防控的工作成果,避免非洲豬瘟大范圍的發生,需要再對非洲豬瘟防控工作進行細致總結,發現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存在的不足以備日后改進,并可作為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參考借鑒,以加快推進我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發展的步伐。
當前國內的生豬養殖場大部分為中小類型,養殖戶的科學防控非洲豬瘟等疫病的意識薄弱,其養殖管理工作相對粗放。例如,許多豬場的通風與衛生條件差,責任人員不及時清理生豬排泄物的情況時有存在,難以做到及時清潔與定期消毒,為病菌的滋生提供了條件,使得疫病防控的效果大打折扣。再如,部分生豬養殖戶對生豬的免疫工作開展不到位,免疫密度不達標,不嚴格遵守免疫程序。
此外,部分養殖戶社會責任感薄弱,不考慮生豬養殖業容易對附近人群的居住環境、對土壤、水和空氣等生態環境易造成的嚴重污染,肆意擴大養殖動物的數量與范圍,在防控非洲豬瘟等疫病的措施與投入上力度薄弱,更有少數養殖戶直接將病死的畜禽亂扔亂放,導致疫病有機會直接傳播。
執法與監督力度不足是當前防控非洲豬瘟工作中存在的一個現實問題,對于中小型養殖場尤為明顯。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與責任部門人員的監管與約束,對于中小型養殖戶而言會更容易發生無序養殖。例如,在非洲豬瘟的防控期間,國家各級文件對于養殖單位或個體養殖戶均要求健全畜禽養殖檔案管理工作、記錄好養殖場的人員與車輛進出場的登記工作、及時做好養殖場所的消毒工作條等,但對于許多中小型養殖場而言執行力度明顯不足。各級檢疫監督部門對于養殖戶的檢疫監督力度與范圍有限,致使許多養殖戶對于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重視程度不足[1]。
養殖戶對于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視程度與執行力度與動物疫病的發生幾率息息相關。對此,各地的動物疫病預防控制部門需要加強防控培訓力度,及時開展動物疫病防控的培訓班,重點是針對基層,包括縣區級的動物疫病預防控制部門、基層動物衛生監督所的相關責任人員、村級防疫人員等。基層部門培訓后再及時組織養殖戶參加防控培訓班,將防控培訓內容進行宣導,提高養殖戶的防控責任意識與防控操作技能。培訓班的具體培訓內容主要可包括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基礎理論知識、禽獸檔案規范填寫及保存知識、非洲豬瘟的防控常識與要點、人畜共患病時的隔離防控知識、副反應急救和處理要點、免疫程序等。課堂內容培訓后,還要結合培訓內容開展相應的演練實訓,讓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培訓后再統一進行考核,以確保參訓人員能具備豐富的防控知識與防控實際操作的技能。
對于養殖業,相關政府部門及村委要妥善規劃,形成良性有序的養殖生態秩序。養殖業對于許多村民而言,是必需的作業之一,為保證養殖動物的疫情平穩、養殖禽類的品質安全、公共生態環境安全,村委會要認真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來對本村養殖生態環境進行建設,定期開展村民代表大會,傳達或培訓動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性與相關措施,并在民主討論的基礎上合理規劃村民的家庭養殖管理工作,例如,能養殖的種類、數量、養殖方式和養殖范圍,如何正確處理動物尸體,如何避免污染村中的公共環境與生態環境等,讓村民與村委會的討論意見達成共識并共同執行。日常管理中,村委會可組織養殖戶與當地的基層動物防疫站之間建立網絡互動平臺,如微信平臺,以便于防疫站人員及時宣導最新的動物防疫知識與操作技巧、防控技術、法律法規等內容讓養殖戶及時學習,也便于村民對養殖上的防控盲點能及時咨詢與解決,降低疫病發生的幾率。
各級防控監督管理部門要認真執行其監督管理責任,深入到基層進行監督,指導相關的防控管理工作,對于檢查中發生的防控問題要及時進行溝通,必要時責令整改。此外,對于養殖禽類的宰殺與肉類的檢疫監督更需要作重點把握,對于宰殺前后的程序、肉類質量檢疫要做好層層把關,并登記管理到位,保證輸出性動物肉類的食品安全[2]。
對于非洲豬瘟防控工作,各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部門與村委會等基層組織要能夠堅決在國家法律法規的指引下,認真對待、統籌安排、科學規劃與深入總結,把防控的成效與技巧引入到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中,以推動我國的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