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霞
(河南省確山縣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確山 463200)
鴨大腸桿菌病是以大腸埃希氏桿菌、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作為病原引發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病癥類型包含急性敗血癥、腹膜炎、蜂窩質炎、生殖道感染等。鴨大腸桿菌病并無明顯季節性特征,不同品種或日齡的鴨只均有染病幾率,以2~6周齡雛鴨為易感鴨群,商品肉鴨病死率接近50%。鴨大腸桿菌的抗原主要由菌體O、莢膜K、鞭毛H、菌毛F四種組成,其中O1、O78、O50是引發敗血癥的主要病原,O5、O88、O111是引發出血性腸炎的主要病原,而血清型O1、O8、O28和O158則是引發鴨生殖器官病的主要病原。
該疾病也稱為鴨傳染性漿膜炎、鴨敗血癥等,是以鴨疫里默氏桿菌為病原引發的接觸性傳染疾病,多發于1~8周零雛鴨,發病率、致死率分別高達90%與75%,是當前養鴨業傳播范圍最廣、經濟損失最大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該疾病又稱為鴨霍亂、鴨出血性敗血癥,是以多殺性巴氏桿菌的部分血清型菌株為病原引發的接觸性、急性敗血性傳染病。鴨巴氏桿菌病的病發并無季節性特征,以大于1月齡的鴨為易感種類,具有流行性強、發病速度快、致死率高、傳染性強等特征,極易引發禽類的大批量死亡。
該疾病是以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為病原引發的敗血性傳染病,這種細菌的病原體廣泛分布在鴨舍空氣中、地面上與鴨只的飼料、羽毛以及糞便中,臨床表現為腱鞘炎、急性敗血癥、心內膜炎等病癥類型。鴨葡萄球菌病的病發同樣也無明顯季節性特點,當雛鴨染病后臨床表現為急性敗血癥,死亡率較高;而成年鴨染病后多表現為關節炎、趾瘤病等,使種鴨死淘率大大提升。
該疾病也可稱為鴨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屬引發的傳染性疾病,以1~3周齡雛鴨為易感鴨群,致死率可達20%~80%。鴨沙門氏菌病的病原體包含60余種,鼠傷寒沙門氏菌、鴨沙門氏菌等均為常見病原體。
鴨大腸桿菌對于慶大霉素、新霉素、強力霉素等抗菌性藥物較為敏感,然而隨著近年來抗菌性藥物的重復使用,導致大腸桿菌的耐藥性顯著提高。由于血清型相同的、位于不同地區分離的菌株,針對抗菌性藥物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區別,往往抗菌性藥物的使用時間與用量越大,大腸桿菌的耐藥性便越強。對此應在臨床上選用敏感性藥物用于鴨大腸桿菌病的治療,并注重交替用藥、盡早給藥,待鴨病愈后立刻停止用藥,降低其耐藥性,配合補充電解質、維生素、抗應激藥物等輔助手段,提高治療效果[1]。具體來說,可以選用100g/kg的10%鹽酸沙拉沙星添加到飲水中,選取2.5g/kg的10%鹽酸沙拉沙星添入飼料中,連續給藥2~3d進行治療;選用108mg/kg的10%硫酸新霉素注入飲水中,連續給藥2~3d;還可以選用400mg/kg的5%甲砜霉素散供病鴨內服,連續給藥3~5d、每日2次。
針對鴨疫里默氏桿菌病進行治療,通常可以選用慶大霉素、磺胺-5-甲氧嘧啶以及頭孢類藥物等。為防范細菌產生耐藥性,通常應結合鴨場以往的用藥史,針對病死鴨采用病原分離法進行藥敏實驗,從中提取出高敏藥物進行交錯使用。具體來說,可以依照5:1000的比例選用2%氟苯尼考制劑添加到飼料中,連續給藥5d;依照1:1000的比例選用10%的氟苯尼考制劑添加到飼料中,連續給藥5d;還可以選用3:10000的比例選用10%硫酸新霉素加入飲水中,連續給藥3d,并注重在給藥前停水1h。
針對鴨巴氏桿菌病進行治療,通常需要先完成分離病菌,再進行藥敏實驗,從中高敏藥物進行交替治療。具體來說,可以選用1:1000的50%土霉素預混劑填入飼料中,連續給藥7d;選用2g/kg的10%乳酸諾氟沙星加入飼料中,連續給藥7d;選用0.5g/L的10%乳酸環丙沙星注入飲水中,連續給藥7d;還可以選用0.5g/L的10%鹽酸環丙沙星注入到飲水中,連續給藥7d。
針對鴨葡萄球菌病進行治療,需要養殖人員密切關注鴨只的特征,一旦發現有類似病狀則應將病鴨立即隔離,并采取專業性治療方案。具體來說,可以選取0.2kg/L的5%鹽酸沙拉沙星注入飲水中,連續給藥3d;也可以選用50mg/kg的5%硫氰酸紅霉素加入飼料中,連續給藥3d。
針對鴨沙門氏菌病進行治療,在臨床上應先進行藥敏試驗,選取高敏藥物進行交替使用。具體來說,可以選用2:1000的氟苯尼考加入到飼料中,連續給藥5d;選用12g/kg的5%甲砜霉素散加入飼料中,連續給藥3~5d;選用1.25g/kg的20%鹽酸土霉素加入飼料中,連續給藥3~5d;還可以選用1:1000的鹽酸金霉素拌入飼料中,連續給藥3~5d。
養殖人員應從日常飼養管理入手,構建嚴格的防疫制度,強化飼養場所的衛生與清潔工作,防范病原入侵。在鴨群發病后及時采取治療手段,配合藥敏實驗進行治療藥物的科學選取,避免因濫用抗菌藥而增加細菌耐藥性,進一步提高鴨群細菌性疾病的防治效果,為養殖戶降低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