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央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謝通門縣農牧綜合服務中心,西藏謝通門 858900)
牦牛在高原地區有著非常強環境適應能力,經濟價值高,當前市場上在牦牛方面有非常大需求量,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高原地區牦牛產業的發展,牦牛養殖逐漸向著規模化和產業化方面發展。隨著牦牛產業的發展,疾病影響越來越關鍵,給養殖戶帶來了嚴重影響和損失。為了提高牦牛養殖經濟效益,必須要注意牦牛養殖過程中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堅持預防為主原則,將預防和治療相互結合,增強整體養殖技術水平,提高牦牛養殖的經濟效益,本文就此展開了研究分析。
牛犢出生后24h內一般會排出牛犢胎糞,胎糞如果未能及排出,容易有胎糞滯留問題出現,出現口干舌燥、結膜潮黃等表現,在這方面疾病治療時,多選擇物理方法處理,利用溫水以及肥皂水等給予灌腸處理,牦牛可恢復正常。
牛犢出生后,斷臍位置可能會出現病毒感染,引發炎癥。如果未做好養殖環境管理,斷臍后接觸糞便、污水等污染物,容易出現感染,感染部位化膿死亡,甚至會出現體溫升高等表現。牛犢斷臍發炎問題,必須要注意牛犢的出生護理,及時剪除周圍皮毛,利用藥水消毒,涂抹碘酒等,使用繃帶包扎,避免繼發感染,半個月后一般可恢復。
牦牛養殖過程中經常出現中毒問題,主要是牦牛多放牧飼養,如果養殖區域牧草頻繁,需要輔助其他飼料,如果牦牛誤食有毒飼料,則會有中毒問題出現。如果中毒不嚴重,僅出現食欲下降、口吐白沫表現,如果中毒嚴重,則四肢無力、體溫升高,甚至威脅其生命。牦牛中毒后,可按照1:1比例喂食酸奶和食醋混合物,如果中毒嚴重,需要及時就已經檢查。
牦牛養殖過程中呼吸道疾病危害大,其病原以細菌為主,牦牛染病后,其呼吸道黏膜抵抗力會有明顯下降,增大疾病發生率。一般細菌性呼吸道疾病有3~5d潛伏期,出現急性呼吸道癥狀表現,體弱無力,呼吸困難,存在有腹瀉、咳嗽等表現,病情嚴重時還會造成咽喉等部位腫脹,出現出血性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病程急,容易治療,但是存在有較高可能惡化,如果未給予及時治療,病牛甚至會因為窒息死亡。
牦牛呼吸道疾病有著非常強傳染性,必須要給予隔離治療,多種抗生素聯合使用,比如青霉素、恩諾沙星等,同時搭配中藥制劑等。如果病牛發生繼發感染,還需要給予藥敏試驗,選擇最佳藥物。日常 用藥方面需要注意藥物劑量以及療程控制,避免出現用藥過度等問題。如果犢牛發病年齡在4~6月齡,可注射地塞米松、病毒靈等藥物,持續治療3d,如果病情嚴重,可給予皮下注射治療。
牦牛瘤胃積食屬于消化道疾病的一種,該病的主要是牦牛誤食塊莖食物、碎布等無法消化食物,胃內積食過多,牦牛瘤胃積食癥的出現會很大程度上就降低反芻次數,同時減少排便量,腹部明顯腫大。
在牦牛瘤胃積食治療方面,物理治療方法同樣可取得較好治療效果,將菜油熱熟,放涼后灌服,之后白酒兌水,混合后灌服,刺激牦牛瘤胃運動,在治療過程中牦牛有呼吸困難等表現,可給予管針穿刺瘤胃放氣。
牦牛多選擇野外放養方式,容易出現寄生蟲感染等,寄生蟲一般出現在毛發稀疏位置,牦牛感染寄生蟲后氣脾氣暴躁,產奶量減少,體重減輕,甚至造成牦牛死亡。牦牛體外寄生蟲治療方面,必須要重視環境消毒管理,做好牦牛活動范圍殺菌,之后皮下注射伊維菌素治療。
一方面,做好飼養管理,做好飼養管理能夠更好的提高養殖水平,確保牛群飲食健康,維持良好生存環境。首先要對日常飲食管理有足夠重視度,牦牛生活區域有豐富牧草資源,養殖中需要注意放牧與舍飼方式相結合,定期給予新鮮青草,如果牧草缺乏,給予舍飼,確保牦牛有充足營養供應。舍飼中需要注意飼料的搭配,確保牛群食物營養、及安康。在飲水方面需要選擇清潔飲水,做好衛生管理,做好糞便和垃圾等清潔,避免有繼發感染等問題出現。還需要對飼養環境控制有足夠重視度,定期牛舍消毒,做好牛舍環境管理,保持通風,控制病原菌數量。
另一方面,做好檢疫工作,定期簡易方式能夠及時發現多種牦牛疾病,給予對癥治療,實現疾病危害的有效控制。當前牛結合病等發生率高,傳染性強,需要及時做好檢疫工作,保證每年檢疫2次,做好常規疾病檢查,發現疾病給予針對性治療措施。
在傳染性疾病檢驗檢疫方面,需要明確感染病原類型,給予針對性治療。常見病原菌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等,不同病原菌需要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1)細菌性疾病,當前臨床上能夠明確多數細菌的發病機制和感染途徑,主要是i給予抗生素治療。使用抗生素,可從不同靶點出發發揮抗菌作用,取得理想效果。受到人們抗生素濫用等影響,抗生素使用量過大,耐藥性問題嚴重。當前高原地區牦牛的細菌耐藥性還不是十分嚴重,給予抗生素能夠取得理想效果;(2)病毒性疾病,病毒主要是依賴宿主細胞生長,其結構簡單,個體微小,但是在感染后能夠與宿主基因相互整合,在組織方面存在非常大破壞,疾病感染后必須通過細胞免疫方式清除。細胞免疫中會給組織造成極大破壞,在達到殺毒效果的同時損傷自身細胞,抗生素治療難以取得相應效果。當前,人類尚未研究出針對病毒的特效治療藥物,常見藥物有利巴韋林等。干擾素和血清抗體能夠抵抗病毒,但是后期治療效果較差,臨床治療需要堅持預防為主,加強管理;(3)寄生蟲性疾病,寄生蟲疾病無法他通過疫苗接種方式預防,必須要重視感染預防,注意定期藥物驅蟲。寄生蟲疾病出現后多數牦牛會出現消瘦等表現,疾病治療時必須要合理搭配抗感染藥物和營養類藥物,促進病牛康復。
(1)內科性疾病,內科性疾病多為消化道疾病,牦牛主要是通過胃中微生物分解飼草攝取營養,牦牛多選擇放牧方式,使用傳統模式管理,經常出現消化道疾病,疾病的預防需要注意牧草質量控制,選擇易消化牧草,不能混群,降低交叉感染率;(2)外科性疾病,外科性疾病多出現在體表,疾病治療堅持早發現早治療原則,避免出現繼發感染。體表出現傷口時,需要給予局部消毒,給予廣譜抗生素,避免 全身感染。外科性疾病一般不會威脅生命,但是長期在疾病影響下,牦牛各項行為會受到嚴重影響,降低生產性能,增大養殖經濟損失。
牦牛養殖過程中容易出現疾病,影響牦牛健康,降低養殖經濟效益。牦牛養殖工作的開展必須要對牦牛常見疾病有詳細了解,給予針對性治療,日常養殖中注意飼養管理,提高疾病預防有效性,降低疾病的影響和危害,保障牦牛養殖安全和效益,取得理想的飼養管理效果,增加養殖經濟效益,為我國養殖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打下良好基礎。